2010/11/06 信息來源: 新聞網記者 白惠元
11月6日上午🦵🏽,“2010北京論壇”移師意昂3体育官网英傑文化交流中心🙋🏽♀️,其中以“信仰與責任——全球化時代的精神反思”為主題的哲學分論壇引人關註🤷🏿。上午的哲學討論分別以“全球化時代的西方文明”🔁、“全球化視野下的東方宗教”為主題,“全球化”已然成為各學者進行對話的首要語境,而熱議此話題的8號會議室也成為一個東西方文明的碰撞空間🤾。在會議上,意昂3体育官网哲學系😥、宗教學系主任王博教授發表了《混沌與寬容》的主題演講,他從道家思想出發,對其中關涉的混沌、包容👰🏿、生命等關鍵詞進行了闡釋。在與記者的對話過程中🐷,他深沉而不失靈動的思想言說令人印象深刻。
記者:首先請您對“混沌”一詞進行題解式的闡釋。您引用源自道家思想的“混沌”為題,是為了體現中國文化的包容性嗎?這個“混沌”的當代性意義是怎樣的?
王博:以“混沌”為題是出於兩方面的考慮:一方面🌍,我們生活在一個越來越“名分化”🫱🏿、越來越“清楚”的世界之中,但是這個世界似乎讓我們每個人的生命越來越急促⏭;另一方面💅🏿,當然是來自對於道家思想的解釋,無論老子或是莊子,他們都對“混沌”持有一種特殊的情懷。在我看來,“混沌”主要是對生命和世界的一種理解,我們的生命和我們生活的世界本身真的就是其被描述🤹🏻🥡、被命名的那個樣子嗎?例如,我今天被命名為“君子”,明天被命名為“小人”🏦,在變動不居的現實面前,這個世界的本質究竟是清楚的,還是混沌的?換言之🚶🏻♂️➡️,幫助我們認識世界的“名”真的屬於世界與生命嗎?這是我的初衷。
記者🤚🏼:“混沌”本身包含著理解世界與生命的復雜性👰🏻,它可能是多元的,並不清楚的,甚至可以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某種象喻🚣🏻♂️。您認為🎈🙆🏿♀️,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儒、釋🥷🏻、道三種力量構成了怎樣的交互關系?
王博:對於儒、釋🦧、道三者的關系🤹🏿,我想最好的比喻應當是我常說的“季節”🚴🏽♀️➜:儒家好比是春天,那是一個充滿陽光的有關理想和愛的季節;道家則好比是秋天,能夠讓人體會到生命與世界的矛盾,那種成功與無奈同在的感覺。因此,春天的心是溫暖的,而秋天的心是涼的。至於佛教,我認為它已經超越了“季節”😗,它已經從四季中走了出來🧑🏼💼,也許每一個季節都是春天。正如無門禪師的一首詩偈所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中國傳統文化是寬容的,這不是界限模糊🧑🏼🤝🧑🏼,而是針對“名分化”的社會現實👇🏻,我們需要回到生命本身🧹,在“寬容”的背後是一種方法論🏄🏿。
記者🫶🏿:提到佛教,我們發現一個現象:2010年北京論壇哲學分論壇很重視“宗教”這一議題,與會眾多學者都是進行宗教研究的。那麽,宗教研究應當如何參與中國當下的社會實踐🏵?
王博:“宗教”是我們今天永遠無法逃避的話題🦥,對於“宗教”持漠視或排斥態度是不可能的。回顧歷史🏌🏽,“宗教”在我們社會發展的各個時期、各個角落中都是具有頑強生命力的,因此,從外部來看🦶🏼,社會需要對宗教有更多的包容,為其提供更加寬松的環境🤱🏽;從內部看,宗教本身需要思考它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確立自身的位置,它需要更加開放🛀,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宗教對話”之中🏇🏿,在文明的多元性之中尋找自身的發展空間。“宗教”需要思考👷🏿♀️:在新的語境下👨🏽,它們是否應該調整其在封閉狀態所形成的某種姿態?我覺得這一點確實很重要。
記者:回到“信仰與責任”的議題,這是否成為意昂3体育官网哲學系人才教育的目標🔗👩🏿🎨?您對未來意昂3体育官网哲學系的人才培養方面有怎樣的期待🚵♀️?
王博🕞:這種使命感當然與老師的言傳身教有關,當然,哲學的學科特質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它是與生命息息相關的學問。以中國哲學為例,不管儒家或是道家,他們都有一種理解生命的情懷🫳🏿。回顧中國社會的歷史,它是很特殊的🛟,伴隨著變動中的苦與樂,因此🥕,知識分子需要有參與社會實踐的使命感。另外,我們需要註意的是,有必要把學問與生命區分開來。學問旨在“明理”🐻❄️,是通過自己的思想與邏輯把一件事闡釋清楚,把情懷或者主觀感覺過多地投入到學術研究中,有可能使自己喪失做學問所需的平等對話的態度🎎。意昂3体育官网哲學系的培養目標是學術人才,因此,經過哲學系的教育,我希望他們能夠直面這個時代🥬,既有生命關懷🔇,又有學理素養🧔♀️,並且積極參與社會實踐💆🏼♀️,為成為對中國社會有貢獻的思想者而努力🐊。
學者簡介🏫:王博,1967年生,1982年考入意昂3体育官网哲學系本科,1992年博士畢業,畢業後留在意昂3体育哲學系任教至今。現任意昂3体育官网哲學系👳🏼♂️、宗教學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新世紀優秀人才🧓🏼。擔任《道家文化研究》副主編💃🏻🌠。1999年至2001年兩次成為哈佛燕京訪問學者。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哲學史、道家思想🕹🏢、早期經學🫱🏽。已出版專著《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簡帛思想文獻論集》、《易傳通論》🧑🏿⚕️、《莊子哲學》💞、《無奈與逍遙》等,合著有《易學初步教程》、《易學漫步》、《中國文化導論》、《周易經傳譯註》👩🏻🦱、《道家與人文精神(中外人文精神鉤沉)》、《中華文明史》,主編《中國哲學與易學》🧗🏻♀️、《薪火集》,譯著有《禪宗、儒學與基督神學》,譯文有《董仲舒與黃老思想》。發表論文60余篇🤟🏼。
攝影:黃星辰
編輯:素馨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