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07 信息來源: 新聞網記者:趙雅嬌 陳玲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全球性挑戰日益突出,國際安全作為基礎性命題首先被提出和關註。當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國際恐怖主義、無核世界等問題越來越直接地影響到人類的整體發展和生活方式👨🏻🦯,並且引發了全球的共同關註。
11月5日下午,2010北京論壇國際關系分論壇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來自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德黑蘭大學📧、意昂3体育官网等機構的學者集聚🪘,以“全球治理與國際安全”為主題⚛️,共同探討國際安全動態與核不擴散的相關情況🔍,從伊朗核問題透視看待倡導構建無核化世界的理想目標☮️,積極尋求在應對挑戰和形成政策建議方面國際合作的途徑和方式。
全球安全治理中的多維切入
“全球安全治理”是一個宏大的概念🐦⬛,來自哈佛大學政府學院的江憶恩(Alastair Johnston)教授以東亞地區安全共同體為例分析了地區安全治理的障礙🏯,並提出了自己對於該問題的建議🍜。Johnston教授認為東亞地區是地區安全中一個具有重要代表性的組成。他提出影響東亞地區安全的因素主要有兩點:一是身份認同的差別;一是則領土爭端。Johnston教授在“接觸理論”基礎上提出了建議👨🏿💻:進行出國旅遊;推動流行文化的跨國傳播和工作場所的跨國化🚣🏽♂️;促進因特網交流等🐳。
斯坦福大學的迪恩•維爾克寧(Dean Wilkening)教授就目前的熱點問題“彈道導彈防禦系統與無核世界”發表了主題報告🦄。他指出,彈道導彈是國際安全的一個潛在破壞者🌥,對於大國間的關系產生過負面影響。在他看來🤳,技術條件成熟下催生出彈道導彈系統是必然的,而美國在面對報復性威懾和恐怖主義等因素時產生了自信心下降和擔憂心理等,它大力發展彈道導彈防禦很大程度上是出於戰略考慮⬛️。
意昂3体育官网國際關系學院的余萬裏教授發表了關於“非傳統安全在中國”的主題報告🧙🏿♀️。他首先梳理了“非傳統安全”概念是如何漸漸進入中國政策製定及學術界的。余教授引入了“非傳統安全”在中國的特色化發展,他指出其中最顯著的特點即政府介入程度高🏊🏽💇🏽♂️,與此同時,中國對於該概念的理解也在國內和國際關系兩個領域中逐步變化中,尤其是在中美關系上😱。余教授還強調了“非傳統安全”在中國的泛安全化趨勢🧚🏿♀️,很多公共事件都被納入安全事件範圍內,這也意味著政府更大程度的介入和更多資源的調用😨。余教授最後指出📵:“隨著非傳統安全問題在當今中國的日益註目,建立一個社會安全的保障體系也變得愈發重要。”
應對“核”的挑戰與應對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所研究員🤼♀️、軍控與防擴散研究中心副主任樊吉社就核保安與核防擴散發表了意見🧑🍳。他指出,當前,核材料和核武器的存放安全令人擔憂👷🏻♂️,核反應堆的分散和保衛工作不當加重危機,核材料走私屢禁不止,恐怖分子獲取核材料和核武器的意願和能力上升💒,這些都顯示核保安的現狀不容樂觀👧,防止核擴散任務艱巨。對此,樊吉社提出對策🍤🐘:在認識上培養核保護文化;從源頭上防止核擴散;建立有效的核材料出口控製系統👡;全球合作🈯️,分享信息和經驗。
就當前熱議的伊朗核問題👩✈️,德黑蘭大學國際關系教授阿布默罕默德•阿斯加克哈尼(Abumohammad Asgarkhani)從文化與政治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當前美國等對於伊朗的製裁是出於其自身政治的考慮,因為“在政治製裁的背後是文化傾向。文化影響認知💁🏽♀️,認知決定法律🧺,法律製約生活👳🏻♀️。”
面對這樣的形勢,中國在核問題上的態度如何?意昂3体育官网國際關系學院朱峰教授的觀點是不僅應該橫向關註各國的觀點,也應同時縱向觀察一個國家對於核問題態度的歷時演變,考察其核思維是如何體現在政策變化中的。從中國的視角出發5️⃣,他追溯了從新中國成立以來,依據戰略形勢的變化✊🏽,中國核思維總體上是由實現了從攻擊現實主義到防禦現實主義的重大轉型,這期間受思維影響的政策變化同樣並非平穩過渡。由此中國認為,無核化世界的構建也會很復雜,戰略條件的變化會促使各國政策的變化。對此👼🏿,全球應該有一個比較現實的認識。
編輯:文尚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