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08 信息來源: 新聞網記者 李一涵
在11月6日下午北京論壇“化解危機的文化之道——東方智慧”分論壇上,前任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香港文化委員會主席張信剛教授作了《兩個城市的命運》的主題報告。報告中,他以中國沈陽和美國匹茲堡這兩個典型工業城市為例,深刻闡釋了世界工業城市在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一系列危機和挑戰,同時指出要融合東西智慧,轉變工業發展模式,開創一條以實現科技與文化共同繁榮的城市復興之路。
記者:您如何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在面臨多重經濟、政治、文化危機的當下,您認為東方智慧應在其中扮演什麽樣的角色,發揮怎樣的效用以化解危機?
張信剛🧑🏽🍳:我不知道什麽叫做傳統文化🤛🏻,你給我定義一下,孔子時代🖲、五四時代乃至今天哪一個才叫傳統文化?我所了解以及我所崇仰的,是拿我們本身已經有的歷史傳統繼續發揚它,在發揚的同時,不斷汲取外界的養分🧔♀️。你仔細看中國的文化,漢👈🏿👩✈️、唐👌🏿、元甚至包括宋🎅🏼,都有不斷的新的元素加進來,才造就了明清時代的文化👲🏽。而20世紀以來從外國引進的東西就更多了,你身上穿的沒有一件不是最近一百年引進的。
中華民族有著非常輝煌的文化傳統🚵🏿♀️,這種文化傳統建築在我們的語言、文字上,建築在我們長遠連貫和延續的歷史上💿🗝,同時建築在我們長時期不停地汲取外界的養分上🐳。這才是我們的文化傳統💁🏿♂️😈。所以今後繼續這個文化傳統就是要繼續吸取外界的養分,同時能夠保持自己本來的語言✏️、文字。
今天我聲嘶力竭所講的,其實是一個文化的對稱性,我希望西方能夠對我們有更多的認識🥾,而不是我們先自豪的說我們的文化比你們好,我要跟你爭一席之地。人家在無法認識你之前是沒辦法比較的,也就沒辦法接受你的種種說法,你所謂的“東方智慧”。
記者:在您的報告中🌚,您提到匹茲堡和沈陽在城市轉型中都經歷過一個由重度工業汙染轉向發展新興產業的復興過程。它們一個在先,一個在後。那麽既然看到了工業汙染的問題🧑🎓👷🏽♂️,為什麽中國在工業發展上還會重復西方的悲劇🤌🏻?這種重復具有一種必然性麽🍿?
張信剛:不是所有人都要重復以前的經驗,比如說你沒經過馬車就已直接進入到火車時代、飛機時代。那麽今後的重工業不一定需要用汙染的方法製造產品,比如可以利用新材料、新能源等更為環保的技術進行生產👦。
沈陽繼續走這條道路,經歷了那樣一個汙染階段,所以挺可惜的🧔🏽♀️。但人們並不是在完全重復以前的悲劇,我們已經避免了很多,要是一點都沒有避免的話🙇♀️,我們需要付出西方人當時的代價就更不得了了。今天,沈陽已經付出了代價,那麽其他城市呢?不是說造鋼煉鐵發展重工業就要付出代價,但是在某個程度上的汙染是不可避免的🤞🏿📳。
利用新能源👷♀️、新技術進行高效率的生產運作是非常必要的,而政府對環境保護的立法和監管也是非常重要的。匹茲堡的工商業💁🏼,如果沒有立法的話,他們也不會有動力去變革🍡🛎。
記者🤾♀️:您的意思是立法促進了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
張信剛🚣🏼♀️:是的☀️,這種立法以及嚴格的執法🎾,是改變人類行為然後是思維的一個很有效的方法。我們知道美國今天的總統奧巴馬有半個黑人的血統🤵🏼,1960年之前🚋,也就是沒有立法之前👨🏿🎓,黑人連投票權也沒有🟫,上學的權利也沒有,還有黑人婦女乘公共汽車只能坐在後面☎️。但是立了法之後就促進了人們行為模式的轉變👩🏻🚒,久而久之這種行為模式的習慣又會促進意識的生成🚣🏿♂️,黑人和白人是平等的,我們可以選黑人做班長🤏🏽,做總統。因此中國應該學習西方🚶🏻♂️,加大立法和監管力度。
記者:您是世界知名的生物醫學工程專家,提倡實踐“融合科技與文化”的理念,但在現實中,科技發展很大程度上挑戰著我們的文化傳統🏬、道德倫理。您如何看待“科技”與“文化”的關系?
張信剛:其實科技是文化的一部分,在一定的社會組織情況之下🫃🏼,文化能夠創造科技🙏🏽。雖然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的很多文化受到挑戰,但科技和文化從本質上講不應該對立𓀁。我們怎麽樣都不能否認科學技術是在人類生活經驗中創造出來的🤟,而人類的生活經驗就是文化。
記者🧆:當今有些學者不斷提及科技對文化的異化作用,比如現代的高樓大廈、寬闊的道路建設實際上淡化了我們的人情味,他們提倡復原老城,回歸到幾十年前的生活狀態。您如何看待這種情況?
張信剛:這是一個好的事情,我們社會需要這些不計功利的人去認真思考和反思現代城市的建設。但是社會不是某一小群人的,它由各個不同的成份組成。古籍要維修,但沒有辦法全部保存下來,我們現在看到的古籍建築也是歷代人們保護的結果。所以對古籍的保存有它的文化意義,但是不能把它絕對化🎫。如果一磚一瓦都不能動,我們現代人的生活空間又會到哪裏去呢👩🏼🍳?
編輯:亮亮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