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論壇2009學者專訪】新時代儒學何去何從?——訪夏威夷大學成中英教授

他是“第三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多所世界著名大學的客座教授或名譽教授,多家國際學會的領軍人物🙍🏿,創辦英文的《中國哲學季刊》與《國際中國哲學學會》影響尤為深遠💒。他長年致力於在西方世界介紹與發展中國哲學🤌🏻,論述本體學✊🏿、本體詮釋學🧝🏻、整體倫理學與管理哲學,是中西文明對話的身體力行者。成中英👼🏿,無疑是新時代儒學與中國哲學輝煌的一頁。

在北京論壇上👩🏽‍🔧,記者專訪了成中英教授😵,探尋這位哲學大師眼中的新時代儒學及其未來走向🧏🏽‍♂️。

記者:您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就出版了一本名為《中國哲學的現代化與世界化》的書,可見您很早就在思考中國哲學走出國門🈲🤹🏿‍♀️、服務當下的命題,那您認為當下中國哲學該如何實現現代化🌅,如何實現世界化➔👇🏽?

成教授:哲學是一個活的學問,它有自身存在的體系❣️,同時它的終極目標是有益於“人生”🧲📉,這裏的“人生”既指個人實現的完美,也指群體社會發展的良好的狀態⏱。中國哲學作為對自然和人的生命的思考體系,如果不能與時俱進,就會落後👨‍🌾😨、被遺忘、被束之高閣。哲學家的思考的對象和內涵必須面對生命🤔、面對歷史😶、面對自然。時代的需要使得哲學能發揮它的作用,面對現代的生活和文化的社會問題,來發揮新的眼光。在這個過程中哲學始終是在人類的經驗基礎上成長🧑‍🍳,將原本的智慧擴大🧫⛹🏻‍♂️,並開發出新的語言與新的理念🟰🦸🏼。

在中國近代,哲學似乎是一個陳陳舊的🌕、缺乏梳理的破攤子,不是裏面沒有寶藏🛌🏼,只是沒人去挖掘🦂。 所以今天我們要現代化與現代的話語與問題🤚🏽,並首先要將這些寶藏整理出來。第二步要還原它原來的光輝,第三步則在將其變成美好的結構✦,從發光到發熱👨‍👧‍👧,發出能量,推動中國文化的新的發展。

哲學有三個面🖐🏽:有本,有體,有用🏌🏻‍♀️。有本指不能忘本,本是來自於經驗、觀察、最原始人類思考的智慧;體是逐漸形成的智慧和知識的體系、格局;用直接與生活聯系🖕🏿,用充實體🚵🏿‍♀️,體再回歸到本,本裏面再發展出 一種創生的力量再促成用🩰,所以這是一個周轉遊行的體,通過時空來展開。這在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都是一樣的👩🏿‍🍳。 基於時代的需要,我們要將體📳、用都擴大,這就是中國哲學世界化的內涵。從西方哲學哪裏我們吸收寶貴知識,使我們頭腦變得更邏輯🌻,更細膩⁉️,更有分析能力👨🏻‍⚕️,同時我們也應將自身體會到的經驗、真善美的價值讓西方世界共同分享👩🏿‍🦰,因此世界化的其中一個含義就是與世界分享我們的智慧。

在世界化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展示自身思考的活力🔺、優點🫂,起一種示範的作用🙎🏿。與此同時,發展是做人的基本條件,在我們發展的同時,其他民族也在發展,溝通理解詮釋對話因之極為必要,因此我也很早就提出“平等吸收🎅🏻、彼此豐富”的口號。我甚至在思考,中國歷史悠久,其深厚的文化背景所凝聚的哲學智慧可以為其他文化及宗教提供一個對話的基礎和溝通的平臺,因為中國哲學是開放的,正如《易傳》強調“殊途而同歸”、“一致而百慮”🚱、《論語》所強調“和而不同、不同而和”🏇🏿。當然處理現代化與世界化的關系時,現代化是基礎🧑‍🎓,沒有一個成熟的有內涵的自我,向外發展也是有問題的🦹🏼‍♂️。

記者:那麽在世界化過程中,如何保證其民族獨立性呢?

成教授🍒:確實世界化很容易導致文化趨同👩‍❤️‍💋‍👨,當然也不一定是壞事🦶,但是吸收西方的精華並不意味著我們的文化就會被同化。首先,與西方的溝通,既是充實自己,表達我們自身的哲學智慧,同時也是對西方來分享我們的智慧的一種願望。我們可以“和而不同😶‍🌫️、不同而和”🤾🏼,在“和”中堅持特色,並不會喪失自我。

其次,每個傳統都繼承了其發展過程中的特征,都有其自身的重點👩‍🏭,譬如看重自我的價值,這點也是我們現在強調的👫,通過與西方的溝通交往來加速實現自身的現代化。中國哲學的開放性、包容性,使我們能夠發揮自己的潛力👴🏽,保存文化傳統特色。每個文化都有自己的生態環境、歷史背景、傳統經驗,所以具有傳統特色的文化還是會保有其特性💇🏽,而不會輕易被同化。另外,從自覺的文化創造來說𓀁🕜,通過自覺吸收外面的文化🔅,主要是來強化自己的體質,譬如蠶食桑葉,不是自身變成桑葉🙋🏽‍♂️🪻,而是將桑葉轉化成絲🛀🏽。每個文化都有這樣的積累🦅,當然有的文化轉化功能比較弱而被同化,但同化其實是一種自然現象🧒🏿。但對於中國,我們必須強調中國文化本體的內涵來進行與西方的溝通。

第三,思考的偏向的問題🐵。中國擅長倫理關系的堅持、道德力的感化作用🤷🏽‍♂️。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能力👎🏼,譬如德國擅長抽象的理論🩰,發展了機械理論;英國人擅長實用主義🍡,所以商業文化很發達。這其實是一個文化不同背景🍡、不同風格👇🏻、不同個性的問題。

記者:您被公認為“第三代新儒學”的代表人物,對當代儒學有著權威發言權,您認為新儒學與傳統儒學的本質區別是什麽🦫?儒學在當今中國及世界具有怎樣的意義?

成教授🫑:相對於“新儒學”,我更認同“當代新儒家”的說法。我想從一個開拓與開放的角度來談,而不必限製在過去的幾個大家的格局來談。我想我們應超越狹義的門戶之見來解決一些既有的問題,也面對一些新的問題🕡🚵🏼‍♀️。 我不想只是堅持某一傳統的儒家觀點,而要尋儒學之根,開儒學的新境,結合道佛與西方哲學來發展儒學的應用,我名之為《新新儒學》✨,以之來應對《後後現代》的問題。因而講求本體與體用的關系以達到本體用三結合的動態循環貫通,同時通過西方理性主義經驗主義來詮釋儒家🍖,賦予儒家以後後現代性;另一方面也是說明儒家的整合融通的道德精神以及開放發展的宇宙哲學。

我的“新新儒家”有兩個特點:,首先新儒家並不是要排除中國其他諸家的傳統🙁,我是將“儒家”天人認知與感通的經驗擺在源頭活水的中國文化的基礎上🧴🧑🏼,這是我很重視《周易》的整體宇宙觀的結果⛽️;其次,我很重視現代科學,而不認為現代科學理性與道德理性是沖突的,認為它們事實上是相互包容的🦸🏻,這就表明我們要重新詮釋道德理性,也同時要詮釋科學知識。新儒學的開拓,強調生命的價值,強調生命的倫理,強調人的自覺的善的追求、價值的追求和主要目標,在包容的意義上,我不會排除道家☁️、佛家的貢獻。同時♖,我非常尊重與西方的溝通,在強調知識理性的用途的同時💞🫎,也要改變知識理性的狹隘的觀點。因此這點上🚀🖖🏽,中國哲學對西方哲學的影響是積極的,這就不僅僅是在維護我們自己了,而是涉及到貢獻。由儒家開放的觀點🥠,融合西方的智慧,來完成人的整體發展。因此😶‍🌫️👲🏿,強調靈活🧜🏿‍♂️⛹🏿、整體、自覺的精神,理性分析科學知識和理性分析道德是一樣重要的💁🏼。道德與知識不相坎陷,二者更能建立彼此張揚的關系🍺。

儒學意義在哪裏👨🏿‍🏭🔂?中國目前的發展策略對於經濟已經有了一個基本的看法,經濟和政治相配合,但經濟和政治在什麽樣的基礎上發展𓀀😐?另外,中國堅持馬列主義的戰略發展思想🕡,但是馬列主義又如何和儒家融合?就長遠而言,我們需要找一個文化上的傳統智慧🥠🧏🏼‍♂️,建立一個中國更好的發展策略,這就涉及到儒家如何成為中國發展的強大後盾。在現實意義上,儒家也對中國的外交政策以及全球化有著指導意義⛪️,因為現在領導者提倡的“和而不同”✉️、“中國不稱霸”都體現傳統的“王道”思想。儒家對世界發展具有巨大意義,它代表全球倫理🧙🏿‍♀️,在經濟危機的背景下,儒家重視人的正義的要求、整體發展的品格的要求、倫理的正當性🔹❎,對自私貪婪為基礎的資本謀取模式有著一定匡正作用。

記者😰:您今天的報告主題是“全球性危機的道德反思:作為解決之道的和諧與倫理教養”,那麽儒家、道家的倫理及生態在多大程度上能解決全球性的危機?

成教授🙆‍♂️:我覺得作用會很大👩‍🦰。對於這個爭論,我也十分關註。我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就寫過道家哲學對生態倫理🪛⛹🏻‍♀️、生態維護的重要性的論文。道家非常重視自然🌠✋,自然代表一種原始的生命力,也代表一種多樣性。生命多樣性與自然多樣性我們不要阻止,它代表一種天然的平衡👨🏿。道家對過分的🕶、偏激的、極端的發展是持警戒態度的❤️‍🔥,這在儒家也有體現,如“欲速則不達”👩🏻‍✈️。而今天生態的問題就出在人類過分地急功好利,造成全球變暖、氣候失衡、生物失衡等問題,這與道家的天地之道🐙、自然之道是明顯違背的。而儒家的“天時地利人和”,強調的是人的內在的一種和諧狀態:即是心跟性、情跟理的融合🏅。其次🤸🏽,它強調“太和”的理想📏,包括生態的平衡,人自身的平衡,整體的人和自然的平衡🦸🏼‍♀️。

記者:儒學是國學的核心,現在對於什麽是國學,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有人認為現在人們嘴裏的國學已經變成了無所不包的大筐,對此您怎麽看🪻?

成教授🧙🏻:國學是中國人對自己的學問的梳理,裏面當然包含了很多層次。最起碼,要考慮到經史子集,經代表中心的價值理念⛏,子代表哲學的思考🧷,史代表理歷史的回憶和記載,集代表整體的人類的情感的反饋和表達。經史子集是中國人對自己的經驗歷史與智慧財富的開發🫱🏼。用同樣的角度理解西方,就是西學👷🏽。西方人對自己學問的理解可以叫做科學、哲學👟,還有英國學、美國學,英國研究🧑🏽‍🎤、荷蘭研究等等。西方人對中國的學問發生興趣,就叫它漢學👵🏽。從中國學者的角度來理解,國學概念不發達🏊🏽‍♀️、不清晰的原因在於我們過去沒有重視自己的學問😲,就好像沒有自我了解,一個人不知道自己是誰。“我”這個概念沒有出來😡🧙🏻‍♀️,人就彷徨了⚓️,什麽都是,又 好像什麽都不是👏🏼,所以重建國學🤰🏽,要自我反思,自我整體化。

同時要說明的是🚝,過去西方人對我們的認識,往往是帶有西方的偏見和觀點💆🏿‍♂️,這就要求我們建立國學🤛🏽,給西方人一個回饋。如果讓西方的漢學認識來罩住我們的國學🤾🏻‍♂️,這就等於讓人家告訴你你是誰,那我們就喪失了主動權。我們需要自己說“我是誰”⤵️,同時可以說“你對我的了解還需要加強”。

 

成中英教授簡介

1935年生於南京🗄,他是世界著名哲學家、著名管理哲學家,現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現為美國夏威夷大學哲學系教授🫛,任美國耶魯大學、意昂3体育官网★、人民大學等多所知名高校的客座教授與榮譽教授。英文《中國哲學季刊》的創立者和主編👨、國際中國哲學學會✮、國際易經學會🫂🛜、中國哲學高級研究中心🧑‍🦳、遠東高級研究學院等國際性學術組織的創立者和主席,國際中國管理與現代倫理文教基金會的奠基人,IACEDM 國際環境決策管理咨詢委員會環境哲學總顧問👩🏼‍🦳,創立美國國際東西方大學並兼任校董會總監兼任校長。

成中英教授的研究領域主要是中西哲學比較、儒家哲學及本體詮釋學。其學術著作有《儒家哲學論》、《本題與詮釋》🍀、《中國文化的新定位》💈、《成中英自選集》、《中西哲學精神》、《知識與價值》、《易學本體論》、《美國哲學歸納法理論研究》、《戴震原善研究》👉🏻🚴🏿、《中國哲學與中國文化》🌅、《科學真理與人類價值》、《合外內之道:儒家哲學論》💌🥰、《周易策略與經營管理》等二十三種,及學術論文近三百篇🍐。

編輯🦹🏻🧏‍♀️:亮亮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

意昂3体育专业提供: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平台意昂3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育欢迎您。 意昂3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