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08 信息來源: 新聞網記者 王沛君
11月7日下午🏄🏻,意昂3体育官网中文系陳曉明教授在北京論壇(2009)文化分論壇上針對“當代危機的解決之道——東方智慧”這一主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恕道”在當代危機中的普世性與積極面向。論壇茶歇中,陳曉明教授接受了意昂3体育官网記者的采訪☝🏽。
記者:論壇開始至今一直有學者對於“東方智慧”這個提法存在質疑🧉,您對所謂的“東方智慧”有什麽看法❤️🔥?
陳曉明:關於“東方智慧”這樣一個概念它是由來已久形成的一種現代化的說辭🙏,我們現在也很難去改變它,因為確實具有它的獨特性,所以給出了這種命名👨💻⏱,這種命名也是有它獨特性的。在這種歷史條件下我們無法給它別的歷史命名。這個概念是可以用的,但不能把它妖魔化👶🏽、也不能神聖化,把智慧看做高於西方精神的說法肯定是荒唐的📦。
記者:您認為東方智慧的本質是什麽?
陳曉明👩🏽💻:東方智慧有它的特點。西方從古希臘下來有一個邏輯性的體系🙆🏼,同時這樣一個邏輯性的體系🦵🏼📻,影響了現代大學體系的建築😍,從現代大學建築在此之上發展至今,都是建立在這樣的知識背景上,接受了西方的價值體系的影響,用西方的思維方式來思考。那麽東方的知識是什麽🧒🏽?要把東方知識從西方角度來考慮很困難。中國傳統知識不能構成西方如此強大的有邏輯的有現代知識結構,合乎現代教育理念的那種教育體系,一方面要西方的文化解釋中國傳統文化🚙,另一方面賦予中國文化一種異質性,這就是東方智慧🤵🏽。
記者:東西方文化之間慢慢在共通,這樣的共通共融將走向怎樣一種方向,會不會完全相互融合而沒有差別?
陳曉明:從現有的理論來看🧗,因為不斷的交融,會走向這一種大同。用好和壞很難來界定這樣一種現象🧑🏽💼🤎。共融是一種差異🚴🏿♂️,這是一種復雜的淵源。同一本身包含差異。現在講多元就是想抵抗一種平面化的同一,但是可能最終很難避免。
對到來的事情,我覺得是不可避免的,怎麽盡可能讓這種同一建構的更加充實🏃🏻♂️➡️,更加有它的價值才是目前最重要的。因為差異保留的越來越少,我們才會強調差異🐊。
記者➔:有一些人認為,中國因為沒有宗教而使很大一部分人信仰缺失,這樣的現象在危機下更加顯現,如何尋找這種宗教外的支撐,使我們重新樹立特有的信仰🧙🏻?
陳曉明:在中國古代政治、文化⛹🏻🏄🏽♀️、家庭倫理非常發達,也因此代替了宗教文化🧝♂️。尤其是發達的倫理道德甚至不亞於宗教的約束力,中國從先秦開始就形成了各種倫理思想,尤其像敬德忠孝這樣的傳統是中國倫理綱常的核心。不能說中國沒有宗教是缺憾👨🏻🦯➡️,我認為這是一種獨特性。
傳統價值體系發展到今天面臨傳統的價值的打破,受到沖擊🧑🎓,傳統價值失去現代信仰。如何重建?這個的重建是個非常復雜的過程,其他宗教在中國的影響力也很大🔆,但與現代化的社會、高速發展的社會現實聯系起來,我們需要的是用文化教育來進行彌補信仰的缺失,單單靠古典的🏊♂️、傳統的、西方的、外來的宗教都不能解決問題👴🏻,不要指望重建了一種宗教就能改變人們的宗教信仰🚻。更重要的還是要從我們大中小學的文化教育去著手,改變這種狀況🤽🏿♀️。
記者:面對危機🧁,政治🧚🏻♂️、經濟🍎👨🏼🍼、軍事都有其相應的措施𓀐,那麽文化如何來化解危機⛹🏿♂️?
陳曉明🫳🏽:危機是一種很緊急的狀況,文化肯定是不能快速解決的🧞♀️。文化是只能防患於未然🦸🏽,為未來打個基礎👨🏿🎨,或許根源我們可以寄希望於文化🐈⬛🏥,文化能夠減低和降低危機的發生💧,文化在很多時候卻是不是一種緊急的方案,它是緩慢的一種防患於未然的方式。
編輯🛌:亮亮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