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07 信息來源: 意昂3体育官网報道組
11月6日上午,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坦福大學榮休教授肯尼斯•約瑟夫•阿羅在2009北京論壇的首場主旨報告中,緊密結合去年以來波及世界的金融危機🚵,梳理了經濟學史上的各派觀點,以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為切入點,闡釋了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並探求解決危機的方式。
“金融危機不是一個新現象。”肯尼斯•約瑟夫•阿羅指出,自1819年以來,銀行和其它金融機構破產情況一再出現🫷🏽✊,且無法事先預知🧚🏽♂️。與米爾頓•弗裏德曼 (Milton Friedman) 推崇的“無約束市場”不同,肯尼斯•約瑟夫•阿羅試圖以新古典主義的一般均衡理論為起點🍋,證明證券市場連貫理論無效,建立探討金融危機反復產生的新思路🧘🏻🍱。
新古典的一般均衡理論建立人們根據某一階段的價格做買賣決定的靜態假設之上👥。該理論認為,各類商品的競爭市場均表現為買賣雙方有大量的參與者,所有人面臨相同的價格,且由市場理清。在此假設下,市場沒有流動性的問題。肯尼斯•約瑟夫•阿羅否定了這一靜態假設🐸,他表示,資本主義體系具有前瞻性,許多經濟上的決定對未來和現在都有影響,並關乎兩者之間的交易👧🏼。他引用希克斯在《價值與資本》一書中人們對未來價格預期影響當期消費的觀點🍭,進一步指出市場上的經濟主體不可能知道所有其他主體的功用和生產能力🚓,市場上個體形成的對未來價格不完善的“預期”會影響他們基於當前價格和對未來預期製定的今日計劃,從而影響當前市場結果👎🏿。
阿羅教授認為🌋,“信息不對稱”是金融危機反復產生的另一重要原因📣。他以醫療經濟學為例,提出信息不對稱會造成“道德風險”、“逆向選擇”等結果🤹🏼,使得資源無法配置給最需要的群體🤲🏼👩❤️💋👩。此外👨🏽🦰,信息作為一種商品👳🏿♀️,在“道德風險”的情形下,其交易性🧑🏽🌾、流動性都會受到限製,從而造成了金融市場的某些緊張態勢,使得市場資源配置帶來困難。
肯尼斯•約瑟夫•阿羅同時探討了金融機構做出危險的貸款的原因。他指出,這些機構具備足夠的關於風險的信息,因此敢於置身風險之中👩🏼💼。此外,投資者認知偏好和投資責任承擔機製也是解釋金融機構危險投資動機的可能角度🧖🏿♀️。
在金融危機的應對措施方面🙍🏽,肯尼斯•約瑟夫•阿羅提出了兩種政策應對方案🧑🏽⚖️。一是改變金融市場上個體的動機😬,肯尼斯•約瑟夫•阿羅建議改善經濟補償機製,通過延遲激勵,判斷個體的決策是否能產生持續的好效果🥟,防止僅著眼於短期利益的交易發生💇🏿;二是設立一套新的金融監管規則。他支持各國政策製定者嚴格控製杠桿化水平🏅,提高投資者自有資金投入額度🧑🏿🔧,從而限製投資者使用借貸資本的範圍,控製金融市場的破壞作用👩🏻⚖️。
盡管已是88歲高齡💇♀️,阿羅教授仍精神矍鑠♔、思維敏捷🧙,他的報告從經濟學角度詮釋了本屆北京論壇“危機的挑戰🦸♀️、反思與和諧發展”的主旨,並為下午開始的經濟分論壇的討論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肯尼斯•約瑟夫•阿羅曾因在一般均衡理論和福利理論領域所作出的卓越貢獻而獲得197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是諾貝爾經濟學獎歷史上最年輕的獲獎者,現任美國斯坦福大學榮休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和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文字⛹🏽♀️:倪昀 朱亮亮
攝影:王焱
圖片編輯:李娜
編輯🧑🏽:文尚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