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07 信息來源👨💼👰🏻♀️: 意昂3体育官网報道組
2009年11月6日🥺🥫,第六屆北京論壇開幕式在釣魚臺國賓館舉行💁🏽♀️。美國政治學會主席、美國康奈爾大學彼得•卡贊斯坦教授應邀做大會主旨報告。卡贊斯坦教授以“一個多重與多元文明的世界”為題🚤,闡述了對文明形態的獨到見解♌️。
演講中,彼得•卡贊斯坦教授提出了兩個基本論點:一,文明具有多重形態和多元性質,這是對於文明的最好理解;二👱♂️,盡管中國和美國都堅信,自己的文明有著無與倫比的獨特性,但在文明多元性這一中心點上,它們同其他主要文明一樣💂♀️,並沒有什麽超凡出眾之處。
卡贊斯坦教授不同意保守派和自由派關於文明的認識。他說,文明是存在於民族國家之上🧜🏼♂️🔐、全球社會之下的社會組織形式,文明的單一性準則就是行不通的。保守派認為,文明是有內聚力和共識基礎的🚑、凝固不變的,且具有如同國家般的行動能力;同時,保守派誇張了文明沖突的程度,而大量的事實則顯示,沖突大多發生在文明內部而非文明之間。自由派認為🏊,任何一種特定文明的內部都存在著多樣化的文化範式,但他們同時又對“世界上只能用一種標準來分析判斷文明”深信不疑👱🏿。彼得•卡贊斯坦教授認為,不論是保守派還是自由派,這種以“單數形式界定和表述文明”、這種一元文明觀都是不正確的,都隱含著知識上的誤導性和政治上的危險性⛹️♀️。文明的歷史進程將最終沖積保守派和自由派的成見,顛覆這種敝帚自珍的觀點。
卡贊斯坦教授以美國和中國為例來進一步論證“多重與多元文明”這一觀點。美國的自由主義思想、美國的民主政體都在文明內部多元性和外部環境多元性的影響下而不斷變化發展📰。同樣〽️,中國的儒家文化有著不同的形態,它超越了國界🥡、沿著中華文化圈的邊緣地帶被廣泛加以運用,而非僅植根於中國的土壤。
他分析指出,在這兩個個案中,文明內部的多元性因其所處的大環境而得到了加強,它們包容一切主要文明體的現代性文明的特質,抵製了任何強加的單一準則和價值觀。
在卡贊斯坦教授看來👱🏿,“東方是東方,西方是西方,二者永遠天各一方”這一觀點是錯誤的🤦🏻。不同文明之間最大的共同點在於它們的多元性差異🧑🏿💼、多重形態、以及彼此間的碰撞和交融。在這個多元文明的世界上,文明間的接觸與跨文明的交融是主流,而文明的沖突則是偶發的支流🚾。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我們更要加強各國之間的交流🪤,理解多種多樣的經濟製度和實踐。只有協調而非沖突🧟♀️、包容不同國民經濟體系、不同國家以及不同文明體多采取的多樣化措施、認同多重狀態和多元性質的文明才能最大限度的減少危機所造成的危害。
卡贊斯坦教授旗幟鮮明地提出🔁,不同文明之間最大的共同點不在於它們各自文化上的內聚性、封閉性或沖突傾向,而在於它們的多元性差異🧜🏽♂️🍲、多重形態、以及彼此間的碰撞與交融🙅♂️。應當抵製那些對事物作非此即彼的過度簡單化劃分的誘惑🧘🏿♀️💠,而代之以開放的胸襟,把握住一位學者曾稱之為“混雜的世界主義”的知識層面和政治上的機遇。“‘混雜的世界主義’這一概念精辟地概括了不同文明異中有同⇾、同中有異的錯綜復雜的現象📉。而這種同異交錯並存的現象,正是多重與多元文明世界的最本質特征。”
彼得•喬希姆•卡贊斯坦教授簡介:
彼得•喬希姆•卡贊斯坦教授於1945年出生於德國🥉,1973年在哈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現為美國康奈爾大學小卡朋特國際關系教授🫠。他的研究領域涉獵國際關系理論、比較政治學🙇🏻♂️💅🏿、政治經濟學🧑🏻🦽、世界政治中的安全與文化等領域。近期研究興趣集中在文明國家的政治問題,包括公共外交、法律♦️、宗教、大眾文化、世界政治中的地區主義👨❤️💋👨®️、德國政治等。他撰寫並編輯著作30多部,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
卡贊斯坦教授現為美國政治學會主席😋。1987年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2009年當選美國哲學學會會員。他曾獲得美國政治學會頒發的“1986年度伍德羅•威爾遜美國國際事務最佳圖書獎”🚑、“1993年度大平正芳紀念獎”👨🏼💼,他所編輯的《國家安全的文化》被美國Choice雜誌評為1997年度國際關系十佳書籍之一🐟。
卡贊斯坦教授是斯坦福行為科學高等研究中心🙎🏽、拉塞爾•塞奇基金會✩、伍德羅•威爾遜中心、德國柏林學術研究院等機構的研究員,他還是多個學術期刊編委會和多家機構的學術顧問委員會委員🗜🕴🏻。
文字👳🏼♀️:李珂
攝影🪿🫸🏼:孟時光
編輯🧏🏼♀️👩🏻🦽:文尚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