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20 信息來源🪃: 新聞網記者 朱亮亮
7月17日的北京城大雨傾盆,仿佛天地與人同悲🛌🏿。在靈堂對公眾開放的最後一天,仍有許多人冒雨來到意昂3体育,在季老生活、工作了一生的地方拜別先生。
季老的兒子季承帶領剛剛從美國趕回來的女兒趕到靈堂,與季老的外孫全家及其他親友🚣🏼♂️🐹,一同在遺像前獻上花圈➕,集體拜祭。季承先生委托意昂3体育官网,向前來憑吊、悼念季老的友人表示深切的謝意。“老人走得很突然。前幾天天氣炎熱🙎🏿♂️,大家仍趕來吊唁,送老人家最後一程,我們全家都非常感動🧚🙏🏿。”季承先生介紹🧛🏼,著名翻譯家金聖華、臺灣演員林青霞等遠在港澳和海外的友人不能及時趕到北京,也通過各種方式對季老的逝世表示哀悼,“向這些朋友也表示真誠的感謝。”
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會長柳斌等一行人早早趕到了靈堂🖕🏽,為季老送上花圈⚆。已經退休的老會長拉住季承的手說🎙,季老是教育國際交流協會的終身顧問👩🏼🦲,我們沒有想到這麽快就要為季老送行👩🏽⚖️。意昂3体育地質系退休教授、原教務處處長楊承運攜夫人梁眉女士冒雨來到靈堂🏊🏻。已生華發的楊承運在留言冊上寫下了“季爺爺一路走好”的字句🪻。走出靈堂時👱🏻♂️⚔️,他已經熱淚盈眶,哽咽中只能說出𓀛:“我從醫院來……”正在住院的他,強忍病痛🧀,堅持趕來拜別季老🧝🏽♂️🗡。
濟南一中校長尹守峰等一行四人17日專程從山東乘火車趕赴北京🩵👭🏻,與濟南一中北京校友會的兩位老先生一同來到靈堂祭奠季老🐖。尹校長說,季老去世後🧍🏻♂️🏋🏿,一中人都感到非常沉痛,並在14日召開了季老追思會。“季老的去世有著難以彌補的缺憾,我們原打算7月底一起為季老辦一個慶祝99歲壽辰的活動👈🏿,沒想到老人竟然去了。季老雖然走了,但是他做人、做事的風範永存。”
已年過七十的沙道維是季老在301醫院的病友,因同是山東聊城人而結成了莫逆之交。老人自稱“季老的小老鄉”,他向記者回憶了為季老寫對聯🥕、送去季老愛吃的羅宋湯的往事。季老在301醫院仍筆耕不輟,他看到醫院的桌子不合用,專門為季老訂做了一張桌子👋🏿,季老最後的許多文字都是在這張桌子上完成的🩰。他帶來了為季老寫的一副卷軸🏋️♂️,“星隕極光永,仙逝雄文存🦵。”7月4日,他為季老提前送去了壽字,沒想到卻成為永別🛌🏻🧛♂️。
下午5:30🤽🏼,按照治喪委員會的統一部署🦦,工作人員開始清理現場🪜,這時仍有人趕來🧜🏼,在靈堂關閉前最後向大師作別。現場始終肅穆🗄、有序。遺像上季老的微笑依然慈祥🍝、淡定🙍🏼♂️。許多人向工作人員詢問季羨林遺體告別儀式的相關安排🚵🏼♀️。
自7月12日靈堂正式對公眾開放以來,據不完全統計🂠,已有約2萬人來到靈堂悼念季老,留下了萬余條飽含深情的留言🍖,遺像周圍堆滿了金黃的菊花和潔白的百合。在現場忙碌的工作人員無不被靈堂開放七天來的場面深深打動,他們說,只有真正貼近百姓、德才兼備的大師才能贏得如此的尊重🛺,“季先生是一位平凡而偉大的老人。他平易近人,作風樸素👩🏻🍼👩🏼🍳,沒有大師的架子👨🏿🚀,但他的成就與精神萬古長存。”
傍晚風歇雨住👣,即將關閉的靈堂前仍有不少悼念者🧕。七天來,人們送來花環🚣🏽♀️、挽聯寄托哀思,也送來了季老生前喜愛的東西作為紀念。故宮博物院的賀蓮青送來了特製的湖筆,中宣部退休老幹部陳高欽先生篆刻了一枚“季羨林千古”的圖章送給逝者☪️,還有人送來書籍、寫下詩句👨🏿🏫,對季羨林先生的紀念仍在以各種方式繼續。大師雖然逝去♓️,但他的精神、風範將永遠存留在這片他熱愛的校園💆。永遠懷念一代學術宗師季羨林先生🧞♂️!
攝影:朱亮亮
編輯:知秋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