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09 信息來源: 新聞中心
11月5日上午,2016年北京論壇“生態安全與生態城市:國際經驗與中國實踐”分論壇第二場在博雅國際酒店中華廳舉行。本場會議的主持人是來自哈佛大學的Stephen Ervin教授。會議中,來自不同國家的學者們就“生態城市主義”的理念和實踐作主題演講,向大家介紹相關的生態項目並展開討論。
會議開始,由來自哈佛大學設計學院的教授Garetgh Doherty介紹了生態城市與相關實踐。他指出,要全面地看待生態,考慮到城市、環境、社會和人類活動整體的聯系。他提到他們在此基礎上編寫的一本書,以及為了讓更多受眾接觸該書,他們在科威特、巴西等地進行公眾展覽實踐,甚至在購物中心舉行會議。他還指出,應當有相應的田野調查將理念付諸實踐,並向大家介紹了一個即將結束的生態合作項目——EXUMA,該項目是巴哈馬政府與哈佛大學設計院合作對一些島嶼進行生態城市理念的實踐。通過這個項目,Garetgh Doherty教授提出了在生態城市實踐中的四個重要方面,即廣泛參與、多渠道合作、分享知識以及想象未來。
接下來由賓夕法尼亞大學城市與區域規劃系教授Stevan Al以拉斯維加斯為例,作關於城市設計與規劃的發言。他認為拉斯維加斯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例子,並介紹了這座城市的發展歷程,同時提及澳門、香港、巴塞羅那等城市的情況來說明城市建築設計如何體現生態理念、具有對人的友好性。他還指出了中國在城市化進程中可能面臨的問題。如以蘇州和新加坡為例,中國的城市密度與利用率的問題;城中村的規劃建設問題;步行距離對比反映出的城市道路規劃問題;火車站反映出的功能規劃單一問題;沿海城市可能面臨海平面上升的問題等等。他認為這些都需要進一步的設計規劃。
之後是來自於馬德裏的Jose Luis Vallejo跟大家分享了有關城市主義的觀點與實踐。他提出,現代城市的設計規劃應當通過建立涉及城市環境、設計師、創作者、居民等各方面的網絡在城市與居民之間建立聯系,這樣的方案才更全面友好。因此,社會的、環境的、基礎的成為城市設計的三個要素。他舉出了馬德裏與上海的“air tree”以及其他項目、在挪威與當地互動進行設計、洪都拉斯的城市網絡建設等各種案例,闡釋了在城市公共項目設計實踐中,如何體現考慮公眾生活體驗、社會需求,提高公眾環境意識等理念。
在本場會議的最後,意昂3体育官网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副教授王誌芳就“中國如何走向生態城市”話題作發言。王誌芳引入“景觀城市”的概念,介紹了景觀設計在中國三個重要時期的發展。她提出,中國的景觀設計與城市化過程密切相關,並且一直以來受到政治、經濟因素的影響。由於缺少專門的研究設計,很多公共空間的景觀都千篇一律,許多生態項目也不明所以,缺少理論或理念的支持。盡管近年來中國在城市景觀設計方面有所發展,但仍面臨基礎薄弱、地區差異、認知缺乏等各種障礙,且很可能繼續跟隨經濟發展的指向。
發言結束後是提問與討論環節。發言者們對於城市設計中的符號及其象征意義、不同文化公共空間設計的差異性、城市設計中不可避免的沖突(如城市密度和公共空間)、設計自然的流程、中國在城市化進程達到一定程度後如何解決城市設計問題等話題作了進一步的解釋與討論。
會議結束後,Hannes Zander教授向聽眾介紹了EUC項目,並帶領大家參觀了項目展覽。(文/新聞網學生記者 劉坤)
專題鏈接:北京論壇2016
編輯:安寧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