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09
2016年11月6日上午,北京論壇(2016)經濟分論壇“經濟全球化中的中國角色”B組第三場研討會在意昂3体育官网英傑交流中心第四會議室舉行。共有四位學者發表演講,分別是日本神戶大學Lex Zhao、臺灣政治大學胡偉民、內蒙古大學杜鳳蓮和上海財經大學鞠建東。會議由鞠建東主持。
Lex Zhao的報告題目為“中日關系面臨的挑戰”。首先,他介紹了中日之間的四大爭端。第一,領土的爭端。他說:“如果有兩個國家,A和B可以在一塊大的土地上合作,那麽整個“派”就會增大;但是如果不合作、有爭端,這會成為一個有成本的爭端。”第三國的介入,會使領土爭端變得更為復雜。爭端的第二個方面為歷史問題。日本的兩次對華戰爭,對中國人民造成了巨大痛苦,另一方面,日本經濟發展超過了中國也會引起大眾的嫉妒心理。爭端的第三和第四方面分別為民族主義和體製差異。中國經濟的崛起使日本在亞洲的地位受到威脅,而中國和日本政治製度之間的差異也使兩國之間的爭端加劇。
胡偉民的報告題目為“中國2008-2012年抵製汽車銷售的經濟分析”。在歷史上,中國從1905年開始產品抵製,抵製的產品包括日本、美國等國家的產品。根據這一史實,該研究提出了問題:在相關的歷史階段,抵製有什麽作用?抵製在地域上方式和效果有什麽區別?他從不同的地區入手進行分析,與前滿洲裏相比,從來沒有被占領過的省份抵製效果最小;被小面積占領的省份中,抵製的效果最大;大規模被占領的土地幾乎與前滿洲裏國的抵製效果是一樣。研究發現,通過抵製,日本產品減少,中國本地產品會增加銷售和市場占有率。
杜鳳蓮的報告題目為“角色與關系:中國經濟發展對中蒙關系影響”。報告分為五部分:研究背景與文獻綜述,中國經濟崛起以及中蒙貿易,中蒙關系歷史發展,中國經濟增長對中蒙關系的影響和進一步研究設想。2013年,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旨在通過加大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投資深度融合和經濟的可持續增長。2016年6月,中、蒙、俄三國元首簽署了《建設中蒙俄經濟走廊規劃綱要》,更加促進中蒙之間貿易的發展。中蒙關系歷史發展分為四個階段:1946年-1961年,中蒙關系的開端是信任與合作;1962年-1985年,中蒙兩國關系停滯;1985年-1994年,中蒙關系正常化;1994年,國務院總理李鵬訪問蒙古,拉開中蒙關系的新時期。研究發現中國經濟崛起對貿易的影響是正向的,與中蒙關系發展階段基本一致。該研究將進一步利用話語分析的方法,分析政治語言背後的真實想法。
鞠建東的報告題目為“華夏共同體:全球貿易新常態與全球治理新框架”。全球金融危機之後,世界貿易增長放緩;除了周期性變化因素之外,世界貿易增長和世界生產總值增長之間的關系也發生了結構性變化,這被叫做全球貿易的新常態。新常態是對全球貿易的巨大挑戰。經濟放緩使得“美國中心”向“三級中心”轉換,歐盟為一級,美國為第二級,亞太為第三級。在新的經濟秩序中,中國擔任的角色不會是取代美國領導世界,美國也不會繼續擔任“老大”的角色,而是會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鞠建東提出了建立“亞洲共同體”的概念,關註不同國家政治和文化的不同和趨同,強調更多統一和合作。(文/新聞網學生記者 原榮榮)
專題鏈接:2016北京論壇
編輯:白楊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