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09 信息來源: 新聞中心
2016年11月5日上午,北京論壇(2016)分論壇六:“經濟全球化中的中國角色”B組第一場研討會在意昂3体育官网英傑交流中心第四會議室舉行。本次研討會分上下兩個半場,分別由香港大學邱東曉和華中科技大學張建華主持。共有7位學者在討論會上發表演講,分別為香港大學趙誌剛、日本學習院大學Tomohiko Inui、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Antonio Rodriguez-Lopez、邱東曉、美國華盛頓大學的Kia-yiu Wong、印度尼西亞東盟和東亞經濟研究所Lili Yan Ing和張建華。
上半場一共有四位學者發言。首先,趙誌剛發表了題為“中美貿易對美國政治選舉的影響”的報告。其研究組利用中國不同產業適用的美國稅率差別,采用差分法和斷點回歸設計,評估了美國對中國出口產品的關稅變化對美國縣級選舉結果的影響。研究發現,綜合稅率變化越大的縣在政治選舉中,民主黨候選人吸引的投票份額顯著更大。與該事實相一致的另一研究成果為,民主黨人更傾向於支持不利於貿易和促進經濟援助的法規。
Tomohiko Inui的報告題目為“日本零售企業外包對於國內生產企業的影響”。他和其合作者合並了日本製造企業的財務信息和企業對應的下遊零售企業之間匹配的銷售網絡信息,並比較了零售企業是否是進口企業對其上遊供貨企業的生產率和成本加成的差別。為了克服潛在的樣本選擇性問題,他們采用了結合差分的傾向性匹配得分法進行估計。結果顯示,當對應的零售企業開始從國外進口時,其上遊供貨企業會出現顯著的成本加成、生產率和銷售量下降,但是這些企業和工資水平沒有受到顯著影響。
Antonio Rodriguez-Lopez發表了關於“工作流動和全方位貿易自由化:中國的理論與實證”的報告。基於國際貿易中的Metitz模型,他推導出了異質性企業在稅收水平下降後容納的就業水平變化。高生產率企業在平均的出口關稅水平下降後應該有就業上升;低生產率則相反。此外,相比於投入品稅率或外部最終品稅率,企業的就業對於內部最終產品稅率的變化更為敏感。內部最終產品稅率的下降對不同類型企業作用類似;外部稅率的下降對於純加工企業的影響最大;投入品稅率的影響則主要作用於進口企業。
邱東曉以“中國的全球影響力:國際貿易視角的考察”為主題進行了報告。他向大家展示了中國在全球貿易中扮演的角色,並綜合已有的研究,總結了中國的國際貿易對於中國自身以及其它國家的影響。中國的進口以資本品、中間品和原材料為主,出口中消費品占據最大份額。中國的貿易為GDP的增長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但同時也帶來了地區間工資不平等程度和地區內收入不平等程度的上升。研究發現,中國的出口造成了美國製造業就業的下降和收入不平等的上升。對於亞洲國家,中國的貿易增長對主要出口消費品的國家呈現整體負面影響,而對主要出口資本品的國家呈現正面影響。中國的貿易還加速了拉丁美洲產業升級。對全球整體而言,中國的貿易呈現正面影響。
下半場開始,Kia-yiu Wong為大家報告了“中國的產能過剩和出口”相關的內容。首先他向大家具體介紹了“產能過剩”的定義,即企業或行業的生產能力大於市場的消費能力。接著,他利用圖表為大家講述了產能過剩的原因。他指出產能過剩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當前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中國政府應該做的是促進企業在最優的產能水平上生產。
Lili Yan Ing的報告題目為“中國企業質量競爭對印度尼西亞企業生產率的影響”。結合企業的出口數據和印度尼西亞製造企業的數據,她和她的合作者構建了一個衡量進口產品質量的指標。根據這一指標,她發現從中國進口的產品質量提升能夠顯著提升印度尼西亞企業在國內和國外市場面臨的競爭,從而顯著提升了印度尼西亞企業的生產率。
張建華的報告題目為“收入水平、收入差距與自主創新——兼論中國‘中等收入陷阱’的跨越”。他從收入水平、收入差距與自主創新三個概念入手,論述了中國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問題。通過理論推導,他發現對於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收入水平和收入差距對於國內和國外直接投資企業的創新行為有著不一樣的影響。他認為,政府應該同時采用需求驅動和技術驅動的政策,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從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文/新聞網學生記者 原榮榮)
專題鏈接:2016北京論壇
編輯:白楊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