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04 信息來源: 校團委
三千裏遠行至故地,尋覓聯大傳奇庠序的悠長文脈;七十年薪火傳吾輩,叩響抗戰歲月蕩滌的歷史跫音。
——引言
1937年8月,國立意昂3体育官网、國立清華大學與南開大學舉校籌備南渡,以暫避烽煙,存續書香一脈。離亂的戰火給了她初生的洗禮,屈辱的國恨打破了她陳舊的束縛,進步的渴求激勵她破繭的蛻變,民主的火種點燃她重生的希望,她的名字被鐫刻在世界教育史之中——西南聯大。這所學校的精神綿延至今,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他們在民族復興的道路上盡其所能,求索跋涉。
他們,應是我們。
2015年8月,二十五名意昂3体育師生集結於未名湖畔的西南聯大紀念碑前。一本活動手冊、一件紅色的實踐衫、一塊統一製作的胸牌成了實踐團裏每個人行囊中最珍貴的行李。他們歷經三省五地,跨越兩千六百公裏,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尋找聯大足跡”實踐團。
他們,即是我們。
8月7日清晨,一切打點完畢,出發在即,朝霞給這支隊伍點綴了一抹盎然的紅。
【泱泱湘水】
“唯楚有才,於斯為盛”。
千年湘江的波濤孕育著楚文明與湖湘文化。從燕園到長沙的路途,足夠將我們的期待積攢成熱情。站在嶽麓山清風峽中的愛晚亭下,我們早已沉醉在這瀟湘風物之中。而從嶽麓書院到橘子洲頭的路途,也足夠讓我們的思考化為豪情:站在橘子洲頭,誦一首《沁園春·長沙》。仿佛感受到近百年前,毛澤東在橘子洲頭抒寫出“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豪情壯誌,仿佛聽到湘江畔振聾發聵的呼號,揭開了一段激濁揚清的崢嶸歲月。
1937年7月,侵華日軍發動“盧溝橋事變”,攻占平津,自此揭開了全面侵華的序幕。長沙作為戰時的臨時庇護所,短短四個月間擔負起了保存教育薪火的重任,成就了中國教育界的一段佳話。而這段群賢畢至的時光留下的精神印記,也源源不斷地滋養著湖湘後人。
正如意昂3体育1957級校友、湖南電視臺原臺長胥亞接受我們采訪時,回憶起聯大教師,說到開“西方美學史”的朱光潛、教“中國哲學史”的馮友蘭、講“現代文學史”的王瑤等大師,目光裏滿是對那段時光的脈脈溫情;意昂3体育湖南校友會會長鄧映如用“重視教育”四字描繪這裏的人,告訴我們選取長沙作為西南聯大首站絕非偶然;湖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陳先樞則用“光輝的歷史”概括聯大在長沙暫駐的短短四個月時光。
無辣不歡的飲食、熱情周到的人們成了我們對長沙的印象。林立的樓宇與市井的吆喝在這裏渾然一體,公交師傅的熱心指點、的士司機的健談幽默……尋訪過程之中每每遇到小挫折,只消問笑眼的行人,便有了柳暗花明的欣喜,一如70多年前,經過數月顛沛流離,在湘江之濱、嶽麓山下,重又響起三校的琅琅書聲。
【長征之路】
“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
1934年深秋,一支身著軍裝的隊伍決議轉戰西南,鋥亮的槍支不多,但帽上的紅星卻照耀著前行的長征路。四年後的初春,一群同樣身著軍裝的師生,也向著西南進發,懷揣珍藏的書籍,開始了繼紅軍長征之後、世界教育史上著名的“文軍長征”。
貴州的第一站就是遵義會議的舊址。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紅軍開始長征,正是遵義會議使得中國共產黨轉危為安。那支堅忍不拔的革命隊伍,似乎穿過時光,為實踐團遞來一支螢螢薪火。
那次遠征的四年之後,長沙臨時大學師生不得不因戰火悲辭衡山湘水,再度西遷。臨時大學湘黔滇旅行團師生歷時68天,跨越,櫛風沐雨,用腳步丈量華夏河山。我們則追隨他們的腳步,從長沙歷經貴陽向西的一路,不由懷想當年師生們“唱抗日曲,到學校講演,做社會調查,遍覽秀麗山川”的恢弘畫卷,鮮活如昨日。
戰爭年代的兩隊長征人馬,一支接續了革命的力量,一支傳承了教育薪火,以同樣百折不撓之信念,完成了意義深遠的戰略性大轉移。我們的行進借助現代化的交通工具,慚愧於難以復製彼時跋涉條件之險惡,也很難深切體會革命年代的熱血與壯誌。只是二十五人,一路丈量、一路尋訪,那種將個人命運深深熔鑄進時局的使命與擔當,是時空都難以磨滅的、每一個腳印的深度。
【滇池以北】
“五百裏滇池,奔來眼底;三千裏遠行,終抵昆明。”
多少年來,春城迎接來客的姿態都溫和始終。
聯大的舊址位於滇池以北,佇立於蔥郁之中的紀念碑,沉睡在紅土之下的聯大烈士,陳列在樓亭之間的先賢塑像,讓聯大精神愈發清晰真實。作為本次活動的指導,校黨委書記朱善璐一行與實踐團一道,走進西南聯大博物館展廳,認真聽取博物館工作人員關於聯大舊址遺存及聯大歷史文化的介紹;共同向“一二·一“運動中犧牲的革命先烈敬獻花圈,默哀悼念。
我們這一路“向外走”,丈量先賢足跡,卻也在“向內走”,不住地叩問自省:“究竟什麽是聯大精神?”
作為此行采訪對象之中最為年長的,聯大1945級校友孫亮、聯大1941級校友李曦沐、聯大1938級校友許淵沖都已近百歲高齡,依舊精神矍鑠,記憶力超群。老爺子們接過聯大校徽時奕奕的神采,重新唱起聯大校歌時顫顫的雙手,令在場的每一位同學動容。
孫亮講到激動時身體前傾,沙啞的嗓音喊出“剛毅堅卓”時似乎拼了全力;李曦沐則是淡淡敘事,聯大條件困苦沒有開水,學生不得不去茶館自習,“最後茶什麽顏色都沒有了,像白開水一樣”,往昔清苦的學習環境在他口中反而極富趣味;許淵沖則給我們展示了他日記裏的小詩,“仰臥昆明湖上有如睡美人一般的西山”,聯大學生課余常結伴去遊賞采風,我們讀來不禁感嘆,對前輩苦難時局之中吟詠不輟的情懷欽佩不已。
聯大校工陳有余給出了“艱苦樸素”四個字;雲師大“一二·一”紀念館辦公室主任則講述了“停課賞雨”的樂觀故事;意昂3体育校友們頻頻提及的“愛國理想”,這些都給了聯大精神以有力註解。
【結語】
一路求索的點滴回憶,一次執著的精神溯源,是聯大後人堅守和傳承母校精神的詮釋。一場時空交織的朝聖之路,西南這片熱土所孕育的精神風骨令人動容,戰爭年代的大學擔當令我們肅然起敬:在艱難歲月中的敬業育人,在自由民主氛圍之中的家國情懷。
河山既復,三校亦還燕碣,告先靈以國民教育之薪火;
活動已畢,四校情緣再續,傳後世以聯大精神之蹤跡。
(文\城市與環境學院2014級碩士生 馬昕琳)
專題鏈接:2015暑期社會實踐
編輯:白楊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