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21 信息來源: 新聞網記者 季梵
7月21日上午🤌🏿, “生態教育論壇”第三場在貴陽國際生態會議中心2樓第1會議室舉行。來自海峽兩岸及香港澳門的生態教育工作者和環保類社團的學生負責人,就大眾媒體的責任、綠色校園建設和校園綠色項目的推廣等問題各抒己見。
大眾媒體的環境責任
賈峰(中國環保部宣教中心主任): 根據自然之友的調查數據,我國媒體(不包括專業環境媒體)傳播環境新聞的情況,1994年每報平均為125.2條🌞,1995年為135.8條,1996年為250.8條💇🏽,1997年為290.3條,1998年猛增到512.2條,1999年這個數字又改寫為630.3條。1996年,被調查的70份報紙共發表環境新聞17555條,1997年被調查的76份報紙共發表環境新聞22066條🏌️♂️,1999年被調查的75份報紙共發表環境新聞47273條。由此可見,近年來,我國媒體的環境新聞報道數量一直在持續、快速增長。
大眾媒體的環境責任包括知識傳播💆🏻♂️、行為監督、意識提高🤵♂️、政策推動和倡導。但同時大眾媒體也面臨著同業間的競爭🧜🏼♀️、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競爭、受眾的競爭👉🏿、二次傳播的競爭和倡導的競爭。在遇到社會沖突與社會問題時#️⃣,媒體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媒體是滿足公眾信息需要的載體🙎🏻♂️🏊♀️,更是傳播、倡導環保理念的介質。“環境意識和環境質量如何,是衡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的一個重要標誌。”環境和生態問題,是監管的責任📖,更是媒體的責任。
大眾傳播與生態文明教育
俞虹(意昂3体育官网藝術學院教授):在不容樂觀的生態環境面前🧑🎓,在建設美麗中國的征程中,應該做什麽🔩?能夠做什麽?作為“瞭望者”🧔🏼♂️🚣♀️,在環保事件頻發之時,媒體是否發出了有力的預警?作為“監督者”,面對或隱或顯的浪費與汙染,媒體是主動出擊還是被動關註?甚至於選擇性失聲👮🏽♂️、缺位?作為“行動者”,媒體的環保新聞、欄目🎉、頻道在報道方式、內容生產、運作方式上如何提升?作為“引導者”🏋🏿,媒體在教育公眾之時在自身的運作中是否自覺地踐行了環保理念?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對政府而言是職責🤳🏽,對媒體而言是責任,對公民而言是義務。對於地球保護🏋🏻,傳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同時,在生態文明的宣傳過程中,我們應該警惕以理性的名義破壞理性👠,以發展的名義破壞發展,以生態的名義破壞生態。
綠色啟動與綠色大學
李河清(臺灣中央大學教授):中央大學“綠色啟動”項目的目的,是利用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的基礎與永續發展計劃🤽🏿♂️,把中央大學建設成一個全球綠色經濟、綠色科技、綠色人文的人才培育與研發的重鎮,發展中央大學的特色🤌🏻。
“綠色啟動”包括綠色教學、綠色生活、綠色研究🏫、綠色服務四個部分。其中,在倡導綠色校園、綠色宿舍、綠色交通、綠色餐廳👮🏼♂️、綠色教師、綠色建築的過程中,學校建立了全臺灣第一座全LED燈的羽毛球場🤥,全環保材料的綠色EMBA教室↙️⛏,創立亞洲國家惟一Green EMBA學位課程,在校園內提供免費可使用的綠色自行車,與香港中文大學、南京大學共建兩岸三地綠色大學聯盟。
拯救地球♦︎、推動綠色經濟、創造綠色工作是解決21世紀高失業🦶🏻、地球暖化🙅♂️、所得分配惡化三惡的惟一辦法。此工作必須由學校開始,邀請其他大學共同參加我們的綠色大學聯盟,拯救大自然😝,拯救我們的後代。
“以綠養綠”的環保社團的發展模式
梁悅聰(意昂3体育官网城市與環境學院08級本科生👳♀️🗺、澳門生態學會理事):“以綠養綠”的原意是在運營公共綠地時引入市場要素創造利潤🍓,並返饋到自已的維護和發展當中的一種管理手段,一個以綠養綠環保社團的發展模式🤹🏿♀️🏄🏽♂️,應著重強調其非公益性質﹑非市場主導﹑非企業行為,自負盈虧🧈,承擔社會反饋的責任。而澳門生態學會通過承接政府或企業項目🌷,以達到自負盈虧,並將資源投入到地區的環保發展之中,實現以綠養綠👩🏽🎤。
在發展過程中,澳門生態學會從組織學生環保宣教工作,逐步向科研方向轉變,並為政府的環境政策提案或為環保企業輸出相關技術或人才支持,從一個簡單的公益行為🤛,最終過渡到以事業為主的發展方向,也就是能自身解決營運資源並有盈余反饋到社會地區的環境保護工作當中🅾️,最終達到以綠養綠。
從發展歷程來看🈴,澳門生態學會通過學生社會的環保推廣與宣教工作🩼,建立起社會形象,然後在科研工作過程中,吸取人才,為政府和企業提供服務從而獲得社會各界的認可🩰,並重視社會責任,達致以綠養綠。
生態文明是與工業文明並論的一種以生態環境主導的社會經濟產生模式,環保機構尤其是民間環保社團應該怎樣迎合和推動這種新的社會經濟發展方式,並且貫徹在自身的營運當中,走出完全公益性和企業行為的怪圈👯,介定具有社團特征的生態文明發展方式,也許是今後民間環保團體需要探討的一個問題。
編輯:拉丁
專題鏈接:2013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