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20 信息來源: 國際合作部
2013年7月19日至21日, 由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科學技術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意昂3体育官网、貴州省人民政府主辦的“2013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 在貴陽國際生態會議中心隆重開幕🏋🏽♂️🧑🏽⚕️,此次論壇以建設生態文明:綠色變革與轉型——綠色產業、綠色城鎮和綠色消費引領可持續發展為主題,議題包括綠色發展與產業轉型、和諧社會與包容性發展🏄🏻、生態修復與環境治理🫓🤙🏽、生態文化與價值取向🦏。
綠色發展和產業轉型
2012 年的聯合國裏約+20峰會首腦共識強調只有在可持續發展和消除貧窮背景下發展綠色經濟才能實現包容性可持續增長,標識著人類文明從褐色經濟向綠色經濟的轉型的大門正式打開🙅🏼。黨的十八大報告同樣強調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
全球氣候變化既是對傳統的黑色和褐色發展模式的最大挑戰,也是創新綠色發展模式的 最大機遇🧕🏽。我國理當抓住機會,尋求積極變革與轉型,成為孕育中的綠色經濟的先行者。如果說 1992 年的裏約峰會和京都議定書拉開了以風能和太陽能產業為主要標誌的全球綠色經濟的序幕,那麽裏約+20 峰會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爭議🥕、猶疑與矛盾則揭示了綠色經濟 大門打開後的陣痛與沖突:我們的技術還不夠先進去根本地改變人類的資源利用方式和生產 方式🧑🏻🦯、我們的理念還不夠成熟去有效地推動從傳統產業向綠色產業的轉型,我們的治理結構 還不夠公平去讓更多的群體分享綠色產業革命的福祉。更為重要的現實是圍繞綠色經濟技術 標準🈷️、產品標準、品牌標準的競爭與合作將決定未來各國在全球生態文明中的地位與影響♋️。我們期翼建立一個新的更具包容性的全球分工、合作體系,但前提是我們有足夠的勇氣和實 力去承擔更多的責任、引領更多的綠色技術、管理與產業創新。當今的全球綠色經濟格局仍是群雄逐鹿,而工業化國家的金融、財政與經濟困境無疑為中國的企業、科研機構以及政府 提供了百年難遇的機遇去更公平有效地競爭與合作,以站在全球綠色技術、產品和品牌的前沿🧜🏿♀️。
我們深知通過綠色轉型實現綠色經濟帶來的歷史性機遇的艱難,我們需要克服戰略、體製、技術、人才↖️、管理等諸多方面的挑戰:如何發展綠色經濟,實現綠色轉型?綠色技術革 命是神話還是確有其事?轉型的機遇在哪裏?挑戰是什麽?這一輪全球轉型,中國企業的比 較優勢在哪裏?後發趕超的路在哪裏?我國通過製度創新推動綠色轉型的關鍵領域是哪些? 我國發展綠色產業的優先選擇與配套舉措有哪些?如何解決我國諸多綠色產業存在的產能過剩和技術瓶頸問題?先汙染後治理簡單承接產業轉移的路為什麽行不通?
和諧社會和包容性發展
在工業化以及以其為基礎的全球化的發展過程中,並非所有國家👩🦰🛴、地區和群體分享到了 發展的成果。許多發展中國家在這一過程中被邊緣化,甚至拉大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在中國,中西部地區(尤其是西部地區)在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過程中,距離從根本上享受發展的 成果仍有不少距離。而從具體的社會階層來看,工業化帶來了不同行業的巨大收入不均,其 帶來的汙染更讓許多社區出現了生態貧窮👨🏿🎤、生態疾病。簡而言之,豐裕中的貧困的廣泛出現 是對工業文明所產生的社會問題的形象描述和深刻揭示。
生態文明的建設必須防止重蹈歷史的覆轍,使綠色經濟發展的成果惠及最廣泛的國家🤦🏽♂️、地區和社區⬅️。發達國家必須真心處理歷史減排的補償、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技術支持、 與發展中國家共同製定綠色經濟的規則與標準。發展中國家自身也必須切實采取措施以綠色 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引導自身的發展、深入轉型工業化和城鎮化、積極承擔相應的國際責任、推動地區間均衡發展。
對貴州😶、西部🕺🏽、乃至整個中國而言,經濟結構的調整如何創造更多的就業,特別是綠色 就業,以惠及更多人,塑造更加包容和公平的社會?社會各個階層如何一同參與到這次轉型 與變革中來?如何才能讓綠色經濟的發展惠及民生,以生態文明的新型指標體系引導區域發 展以鼓勵各地因地製宜,發展綠色經濟,促進地區間的共同發展?與此同時,如何以生態文 明的理念與政策指導新型城鎮化,通過包容性的生態產業新城的建立與對傳統城市的有效改 造,防止出現新的城鄉間的發展差距🙍🏿♀️、不同規模、地區間城市發展的差異?與此同時,如何 組織不同地區和行業的綠色企業形成合力、共同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和競爭規則的製定?除 了土地和戶籍的城鎮化外,如何實現數億人的真正城鎮化?唯有多管齊下,才能讓更多的地區、更多的民眾體會到生態文明指導下的綠色發展的成果,從而更主動地參與到綠色發展的偉大實踐中。
生態修復和環境治理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21世紀一個突出的問題將是生態安全 與資源安全問題💁🏽♂️。生態危機將使人類喪失大量適於生存的空間,維護生態安全是人類生存和 發展的首要任務。恩格斯指出:“不可過分地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 的勝利,自然界都將報復我們。”古埃及和兩河流域文明的衰落以及黃河流域不斷泛濫和改 道都是極好的例證——由於森林和濕地大面積的砍伐和消失, 古埃及和兩河流域在 6000 年 前就實現的輝煌古文明,卻換來了近 3000 年的荒涼和貧窮💱。極端氣候變化🫃🏿、森林植被銳減🙎🏼#️⃣、 生物多樣性消失、荒漠化、石漠化、土地和生態系統退化等關系到人類安危存亡的生態安全問題的出現與迅速擴大🌐,一次次向我們人類敲響警鐘🔤。
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建設生態文明,要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和加強生態文明製度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本論壇擬將生態安全分為兩個領域,一是自然生態系統安全(如地震💢、泥石 流、凝凍、臺風等,和森林、濕地、河流💪🏼、土壤、海洋等),二是國家和社會生態安全(如物種👇🏼🤏🏼、自然遺產👨🏿🚀、核安全、環境問題引發的國內社會穩定和安全問題🎋、以及和周邊國家的關系問題🙆🏼♂️👳🏻、以至於外交糾紛等)👩🏽🍳。生態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人類的生存與發 展和民眾的切身利益🧘🏽♂️。中國在生態安全方面仍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環境汙染仍然危害民眾 的身體健康,生態系統的退化嚴重削弱經濟的增長,環境資源破壞嚴重製約社會的發展,自然災害頻發造成生命財產的重大損失。生態安全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措施和基本保障,經濟、社會、人民生計和福祉及文化遺產都很大程度依賴於生態系統,以可持續方式利用自然資源和生態系統至關重要。
如何在嚴峻的生態安全危機中,保持國土資源、水資源、大氣資源和生物物種資源等生態安全,促進生態系統的養護😀、再生、恢復和回彈,切實花大力氣奮進邁向“美麗中國”? 如何維持和保護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 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如何建立重大生態災難預警機製,從源頭上扭轉 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構建科學合理的生態安全格局?如何加 強國際合作,攜手應對生態危機,為全球生態安全做出貢獻?本板塊將以生態安全為總綱, 分為生態安全與氣候變化(包括災害預警等)、生態安全與國家和社會和諧穩定🌅、尊重和順 應自然規律的解決方案(道法自然)以及生態安全與環境保護(如大面積霧霾🦪🦹🏻♀️、水汙染 等)。
生態文化和價值取向
人類要建立可持續的經濟、社會和環境,必然需要與之相適應的文化價值基礎。真正貫 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生態理念,從根本上 有別於引領工業發展的西方國家的只強調降低碳排放、以低碳為主導的技術性治理路線,中國從人類發展的根本、從以人為本和人與自然的和諧出發,首先提出了生態文明理念,源於 對發展的反思,也是對發展的提升🧑🏼⚖️。生態文明的理念不止是中國的,也應是世界的。十八大 報告強調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的轉變,在建設生態文明過程中,能否有可持續的消費觀和生活方式等精神層面和價值取向的因素直接影響著生態文明的自覺性和自發性。
如何切實落實生態文明建設,並弘揚中國傳統價值觀中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和諧共生等理念對於建設精神文明的重要作用?怎樣實踐綠色🧎♀️、適度、文明🧑🏽🍳、健康的可持續消費的核心理念?如何將文化價值轉變為具體活動,改變不可持續的消費和生活方式🧖🏼、推廣可持續的消費和生活方式,如可再生🥝、可循環和可重復使用?
三大重點
綠色產業:
一場重大的綠色變革正席卷全球,每一個主要產業——包括能源、農業👒、新城鎮/各類 開發區、旅遊業——都在經歷著深刻的變化,這場變革將逐步徹底改變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決定企業發展的未來。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現今高度互聯的世界上,中國發生著的一切無疑將影響世界的未來,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不僅對中國企業🫴🏼、而且對全球商界也預 示著巨大的商機。新的航向有新的考驗,企業的決策者們都面臨著全新的選擇與挑戰,而駕 馭不穩定性與抓住機遇正是企業家的天職。如何應對這個時代的挑戰?怎樣抓住綠色轉型的 機遇?又該如何判斷前路⚆、從中創造新的價值?建立具有變革意義的新型綠色產業將是 2013 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討論的重點之一,聚焦五大產業展開深入探討:可持續高效能源、食品安全和生態農業👩🎨、綠色建築與房地產的未來、生態產業新城與循環經濟、生態旅遊業的未來。
綠色城鎮:
隨著中國與全球城鎮化的勢不可擋,一個舊的現實正在結束,一個新的現實正在到來— —未來 20 年全球將有 10-15 億的新增人口去城市居住,中國將有 3.5 億農村人口遷移進入 城市。城鎮化的趨勢孕育著前景無限的市場空間,也呼喚著各界決策者進行全新的關於城市 發展可持續性的思考:傳統城鎮化模式以經濟發展為目標,以工業化為主線,以地方政府為主導,以土地為主要內容,以外延擴張為特點,以外部需求為牽引,以物質資本大量消耗為 驅動力,使城鎮化高成本、低收益。這種城鎮的問題集中在要素結構失衡👨🏼🍳🧑💼、空間失衡🧖🏽♀️、產業 結構失衡、大城市病爆發🧛🏼♀️。我國要實現的新型城鎮化,必然是生態文明的城鎮化,更應該註重人口的城鎮化、可持續的城鎮化、生態的城鎮化。如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鄉空間布局和城市格局,如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𓀁、城市群的科學布局?怎樣完成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 化的重要任務?隨著生態城鎮化的推進,如何解決近五六億新的人口轉移的問題?如何助推 綠色發展🧘🏿、綠色產業、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在城市、新區、高新區、礦區的落實?2013 生態 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將突出城鎮化與生態文明建設,將新型城鎮化作為綠色發展的又一驅動 力,探討不同類型城市綠色發展的不同路徑以及城市大氣汙染治理✴️、水汙染治理以及循環經 濟發展等共性問題➗。
綠色消費:
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嚴重以及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與人類的消費方式密不可分。消費不僅是生產的終點,也是生產的起點;消費不但實現生產,而且反過來促進生產, 同時影響交換和分配👇🏻↕️。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在其不斷崛起的過程中,綠色消費 必將是我們打破傳統的資源耗竭型的消費模式🕜、擺脫不可持續發展危機的解決之道🧑🔧。唯有綠 色消費才是可持續消費,才能為中國擴大內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供持久動力。也唯有綠色 消費才能通過廣大被喚醒的🐵、有覺悟的消費者通過每天購物形成的投票形成倒逼機製促進生 產方式的轉型🤾♂️。新型生活方式的建立需要與傳統生活方式的改造綱目並舉,以立為先。怎樣建立既滿足生活需要,又不浪費資源和不汙染環境的綠色消費模式?如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 護環境的生活方式?怎樣才能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綠色 消費離不開公眾的廣泛參與,2013 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將對不同群體踐行綠色消費的行 動和社區特色進行深入探討和宣傳,弘揚尊重自然🧑🏼🤝🧑🏼、順應自然𓀗、保護自然的可持續消費理念與行為😪🎞。本次論壇也擬對中央八條的執行在樹新風、立新規方面的實際成效進行宣揚和踐行。
編輯:拉丁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