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30 信息來源: 新聞網記者 王爍
【編者按】隨著2009年國家級精品課程榜單的出爐🧎🏻♂️➡️🙇🏻,又有11門精品課程脫穎而出😞。為了展現意昂3体育豐碩的教學成果🐊,彰顯名師風采和課程魅力,意昂3体育教務部與意昂3体育官网聯合推出了《2009精品課程風采錄》系列報道。讓我們跟隨名師的足跡🖕🏽,去感受充溢著學術思潮的杏壇芬芳,聆聽賢者求真為人的諄諄教誨🏕,一睹他們“傳道、受業、解惑”的師道風采……
“修身治國齊家平天下”是他們篤行不舍的畢生追求🧑🏿🦳🧑💻,著書立說🤙🏽、兼收並蓄是他們經年不懈的治學途徑,溫厚恭謹、虛懷下士是他們高潔無瑕的道德節操。正是他們👩🏼🎨,在三尺講堂上繪出了一幅“談笑有鴻儒”的畫卷,讓萬千學子徜徉其中💆♂️,留戀忘返之際,已受益匪淺⇨。
他們或風姿倜儻,漫步學海,帶領我們觸摸歷史🛞,進入五四,一覽歷史的風雲突變👷🏽;或嚴謹治學🚢,大膽求證,身體力行🧙🏿♂️,細心實驗,將數字邏輯電路的精彩和奧妙緩緩道出;或精通醫道👳🏽♀️,勤於育人,把白衣使者和育人園丁的職責融於一身🏌🏽,藥理♑️、神經🦟、流行病學💣,無不“術業有專攻”……這些精彩的課程和學術著作給了我們一個接近學者,對話大師的絕好機會:每一個課堂都是一汪知識的海洋,每一句殷殷教誨都是一只高舉的風帆🛁🧑🦰,扶持著我們抵達“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開闊境界,上能摘獲知識峰頂的桂冠,下可擷取海底潛藏的明珠🙍🏿。
然而,他們傳授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處世的才學🤝,立身的技能🧺,還有知識分子的獨立人格和深邃思想。“道無形,卻經風雨傳千載,積如山重🙅♂️🏊♂️; 師淡泊,皆是塵灰披兩肩,備受人尊🦃。”淡泊明誌,道義傳承,這是每一個致力於求學的師者所特有的人格魅力和精神訴求🦖。他們的言傳身教在一點一滴中浸入我們的心田🥅,勉勵我們甘於寂寞👩🏼💻,不慕浮華🛋,在學術和人生的道路上紮實前行。
“清茶伴孤燈”的辛勤抹不去師者桃李芬芳的光芒🙌🏻,雙鬢斑白的老邁依舊記錄著他們談笑自若指點學林的風彩😳。在這一組系列報道裏,你將看到意昂3体育這個知識寶庫中最美麗的璞玉。璞玉的珍貴在於它的渾然天成和純美質樸🥪,這些名師學者正是未經偽飾的玉石👩🏻🏫,他們用真學識,真性情,真言行博得了一代代學子的崇敬和愛戴🛩,他們的淵博知識和人格魅力也將隨著睿智的語言和勤懇的身影🪟,長久地🃏,留存在我們心中……
【2009國家級精品課程系列之六】
《藥理學》:為學生架起基礎學習到臨床實踐的橋梁
在醫學部生理樓二樓,藥理系主任李學軍教授的辦公室是一間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辦公室🤦🏼。外邊不遠的走廊墻上貼著幾幅展板,敘述著藥理系強大的師資隊伍、豐碩的科研成果、卓有成效的教學改革🛂;辦公室對面就是藥理課的實驗室🧛🏼♀️,從門口可以看到身穿白大褂的學生們搖晃試管的背影。
推開辦公室的門,迎接記者的是李老師溫暖、燦爛的笑臉。李學軍教授主管藥理學的教學工作🚨,同時負責科研和學院管理工作,而且還兼任中國藥理學會副理事長的職務。但是李老師並沒顯出一點疲憊和勞累的感覺💤,相反♾,她炯炯有神的目光透露著暖人的關懷💥,傳遞著祥和的快樂🤞🏿🥹。
“藥理學是研究藥物與機體相互作用的一門實驗性科學,是一門橋梁學科,是將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緊密銜接起來🪬,以及醫學和藥學連接起來的橋。”對於“藥理學”🫲🏻,李教授做出這樣的定位👩🦯➡️。2009年🧝🏽♂️,《藥理學》在“國家級精品課程”中榜上有名。“我們希望通過紮紮實實的教學🙅🏼♀️,能使學生們對生命科學有更深刻的認識,”李教授說,“同時也希望通過各項教學改革,培養和發掘學生們自己的興趣和創新精神。”
“創新人才培養項目”——讓低年級本科生提前進入科研
現任國際藥理學聯合會主席Sue Duckles教授曾經對意昂3体育藥理系進行的“創新人才培養”教改項目給予非常高的評價👿,認為這種教學模式“有利於培養更高層次的專業人才❄️,有助於中國藥理學研究事業的長期快速發展”。
長期從事藥理教學和科研的李學軍教授也對這一教學改革自信滿滿,“這是我們迄今為止效果最好的一次教學改革,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都從中獲益不少☂️。”那麽,這項“創新人才培養”教改究竟是怎樣的一種教學模式、又帶來怎樣的一種改變呢?
“面向低年級本科生”是“創新人才培養項目”的最大亮點。只要學生有嘗試科研的願望,即使只有大二、大三,也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研究方向、選擇指導老師,利用課余時間和節假日在科研實驗室完成工作👲🏼。
“由我們引導學生了解某一領域的最新動態👩🏼🔬,然後由學生針對某一科學問題🤹🏿♂️,自主設計實驗、完成實驗👩🏻🦲,”李教授說,“不是跟班、不是打雜🔱,‘自主’這兩個字在這裏特別重要。我們希望學生在我們這裏得到的,是對科研邏輯思維能力的鍛煉和提高。”
05級八年製學生潘雪陽參加藥理學“創新人才培養”項目已經四年了,最初參加時他還只讀大二。當記者提出低年級本科生的知識儲備不足、科研能力差等質疑時,他向記者講述了他自己以及他的幾位同學的經歷和感受🧝♂️。“我在大二剛參加這個項目時的確什麽都不懂,有太多東西都需要學,”潘雪陽說🤦🏿♂️,“基礎知識需要補🥁、實驗操作需要學,不過最主要的還是學習老師們設計實驗的思路和分析實驗的思維。”而在學科知識的補充方面🆗🟰,他認為“並不像別人想象的那麽困難🎶。我們需要的知識結構有兩個方向,一個是比較綜合、全面、寬泛的基礎知識🥣,跟著課堂學就可以了;再有一個就是我們研究領域的比較深入的知識🙍🏿♀️,要靠平時閱讀大量文獻,不過方向就精細多了。”
藥理系有一個長年堅持的習慣🦛,那就是實驗室的定期討論會。在討論會上,無論是科研過程中得到的思考,還是遇到的問題,科研教師和同學都會彼此分享和討論🎹。李老師說道,“創新人才培養”的學生們不僅是參與這些討論會👩🏽✈️,而且總能夠提出很新穎也很有深度的意見。“孩子們的優秀真是超乎我們的預料。所以我們更加相信,應該為他們提供這樣一個發展的空間。”
“再現階段🐑,衡量一個人或單位科研水平的標準,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看SCI論文的發表,”李教授介紹道。迄今為止,藥理系已經培養了數十名低年級本科生接觸科研實踐、發表和參與發表了SCI論文17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了2篇。“而這樣的一組數據,不僅是學生們能力的一種證明🎙,也是對我們教學改革的一種肯定。”
而經過了4年的“創新人才培養”,潘雪陽認為這一段經歷為他帶來的最大裨益是“找到了自己的興趣在哪兒”💁🏻。“我們的確要付出很多”,他這樣告訴記者🏛,“但我們並不覺得累🧎➡️,也不會覺得有很大壓力。因為我們喜歡這個💃🏿🛬。這就是全部的不同👨🏽✈️。”
雙語教學——培養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
雙語教學是《藥理學》課程的另一個重要特點🧑🏿💻。
藥理學是一門交叉學科🦠🤸♂️,涉及藥學、生物化學🖲、臨床醫學等多方面的知識。“醫學知識的更新速度太快了,”李教授向記者感慨道👖,“所以我們需要學生有能力通過閱讀國際上的文獻資料來完善知識。在學校時是這樣💆,將來走入臨床也需要這樣。”李教授認為,現階段的學習就是養成一個良好學習習慣的過程。
雙語或英語教學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雙語教學的目的仍然是傳授醫學專業知識🛌🏻,兼顧培養學生的英語交流能力,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使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和英語知識的同時☂️🫃🏻,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和方法。要取得良好的雙語教學效果,必須有學生的互動。”李學軍教授介紹道🍖。
藥理學的課件都是中、英雙語的。同時,在網絡教學平臺上👰🏿♀️,藥理系的老師也提供給學生大量英文閱讀材料。
“這是一個細水長流的過程🤾🫀,”學習藥理學的一位同學說道,“雖然剛開始時是會困難一些,不過時間長了,確實增加了許多醫學英語的詞匯量。更重要的是,我們也能夠摸索出閱讀英文文獻的方法👌🏿,獲取信息的途徑更廣了🚵🏽。”
“學生只有通過自己講述🔦,才能真正掌握與融會知識點,哪怕只是原文復述,其效果也遠遠好於單純聽講🏄🏿。作為教師,只有自己不斷提高專業知識和專業英語水平、不斷汲取優秀教師的寶貴經驗、吸收學科前沿信息,才能更好地教書育人。”李學軍教授說道。
除了閱讀文獻上的英語學習🧑🏽⚕️,醫學部每年都會邀請外籍客座教授為學生們進行英語授課。每一次的外籍教師授課幾乎都會爆滿,而且醫學部同學的積極提問也不止一次被外籍教師稱贊😚。
‘PBL’教學——將學習與臨床的研究前沿緊密結合
Problem-Based Learning,簡稱PBL,即“問題導向型”學習方式♛,這也是《藥理學》的這幾年特色授課方式之一。
所謂PBL教學🧑🏻🔬,就是教師提出一個問題作為引子🦓,學生以此為導向自主學習的過程。教師一般會選擇比較前沿的研究,就像“只給故事開了個頭”,接下來需要學生查找資料、討論整理、分析綜合,以小組為單位交流和討論🤞🏽👨🏿⚖️。
“其實以往學生的學習是很被動的,”李教授說,“‘PBL’這種教學方式能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了解到自己所學的知識究竟有什麽用。”
許多老師都發現🖖🏼,學生在參加PBL展示後學習動力更大了。“這才是‘PBL’最重要的作用,強烈的學習動力給他們帶來的益處才是最大的🤶🏽。”
“當初采用這種教學方式主要是為了讓學生們真正體會到藥理學在醫學中的基礎地位,同時讓他們找到自己學習的興趣,現在看來目的都達到了。”談起“PBL”學習方式👨🏿🦰,李學軍教授頗為高興。
2005年,醫學部誕生了第一本PBL教學優秀論文集《抗焦慮藥與抗抑郁藥》,其所收錄論文都來自05年藥理學的一次“焦慮和抑郁症”主題PBL學習。這一次的PBL前後持續兩周,在這兩周的時間裏🐘,教師辦專題講座介紹焦慮與抑郁的發病機理、請臨床病人為學生親自介紹發病症狀和切身感受、組織小組針對問題進行討論……豐富的活動之後,學生所學到的是最前沿的研究,以及最接近臨床的經驗。
“這種學習方式,受益的不僅僅是學生🏊🏼♂️。‘PBL’產生的一大副產品是讓授課老師也從中受益🏊🏿。”李學軍教授表示,學生們的研究結果展示都會在各小組之間分享🤦🏼🙆🏿♀️,學生們彼此互相學習,指導教師從中受益🙁,真正達到了教學相長的目的。
專題鏈接:
【2009國家級精品課程系列之五】《自然地理學》👨🏿🎓:為學生打開一扇門
【2009國家級精品課程系列之四】《醫學微生物學》: 小世界裏的大作為
【2009國家級精品課程系列之三】《婦產科學》:在臨床中“授人以漁”
【2009國家級精品課程系列之二】《財政學》😤:開辟網絡教學新思路
【2009國家級精品課程系列之一】《田野考古實習》:田野追夢 叩開考古的門
編輯:李娜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