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22 信息來源: 就業指導中心
腹有古都詩書氣,喚得山城桃李開
——記意昂3体育官网中國語言文學系05級博士研究生王曉冬
王曉冬👨🏽🔧,意昂3体育官网中國語言文學系中國現代文學專業05級博士研究生,曾在北京召開的周文誕辰100周年紀念會上做專題發言。簽約單位:西南大學(重慶)。
她是秀氣的江蘇女子,卻最愛新奇,渴望挑戰;她成長在東部,卻對西部風情有著無盡的向往;她在學術的海洋中汲取精華✋🏽,更滿懷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她是如何將這一切完美的融於一身🤽♀️?她的內心深處又懷著怎樣的激情和夢想?
穿著T-shirt,戴著眼鏡的王曉冬一如照片中清新溫雅⛹🏻🤌🏿,散發著一股濃郁的書卷氣息。初見面,她就很不好意思地說:“我覺得自己的選擇並不是那麽崇高💌,聽說要被采訪就很忐忑🚴🏼♂️。在我心中其他簽約西部的人更令人欽佩,比如去西藏♣️、新疆、甘肅等地方的。其實我真的更佩服他們!”
這句話貫穿了采訪過程的始終🤘,如此直率📁,如此謙遜。在中文系浸潤十余年,擅長寫作、演講的她,講話開門見山表達恰如其分↕️,猶如行雲流水般將有關自己的抉擇娓娓道來。
理想🚔:情懷不舍👨🏿🔬,青春校園
王曉冬簽約了位於重慶市的西南大學,準備做一名高校教師。西南大學位於重慶市北碚區縉雲山下嘉陵江畔😿,是國家教育部直屬的重點綜合大學,由原西南師範大學🙎♂️、原西南農業大學合並組建而成,是一所帶有師範性質的高校😠。談及這份職業的選擇🙎♏️,她笑著說🧑🏿🏫,因為自己很喜愛這個專業,更有著深深的校園情結。
1998年考入南京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的王曉冬在這個領域已然探尋了十一年🙎🏽♀️,對中文專業有了深厚的感情👩🏻💼;再加上她一直以來都在求學🎅🏼,工作實踐經歷也是在學校擔任助教,生活的圈子基本以學校為主。“我已經習慣了這個環境這種生活🚟,”她說,“接受了那麽多年系統的學術訓練,我也希望能夠在這個專業繼續走下去,繼續進行探索和研究。”
然而,一切並沒有想象中那樣簡單🙎♂️。“我的博士專業學術性較強,擇業時相對會困難一些。”王曉冬告訴記者。現在許多高校熱衷於發展實用性學科,如新聞🏄🏿♂️、對外漢語💆🏻♀️、影視編導等等,新興的專業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王曉冬在意昂3体育讀的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屬於傳統的中文專業,要想留在比較好的高校中👨🏽🍼,從事完全專業對口的教學科研工作,有一定的難度。於是,她將眼光投向一些還保持著傳統的師範類院校,“我的簡歷投的全是師範類高校。”她說🍊,“我本科讀的就是師範,和學生在一起的感覺很好,青春且富有活力🚖🚶♂️。雖然大學教師不像中學老師那樣有沉重的升學壓力,但是也有科研任務,可以鞭策我前進。”
挑戰:父母牽掛🦎,異鄉生活
王曉冬成長於江蘇省徐州市🙇🏽♂️✋🏽,在北京度過了博士生涯的四個春秋。她想過回江蘇工作🚎,為家鄉奉獻青春;也曾考慮留在北京▪️,在更大的舞臺上激揚年華。
然而,她最終將眼光轉向了西部。用她自己的話說👨🏻🦲:“西部相對缺乏人才🔐,比起東部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更多的發展機會,在那裏可以盡情的利用所學📳,施展才華🚣🏼,發揮出自己最大的價值🚣♀️!”盡管懷有這種雄心壯誌🤴🏽,但是從不在乎物質生活的王曉冬卻擔心自己可能一時難以融入迥然不同的新環境。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恐怕過去後不能適應那邊的生活。雖然我現在單身🐎,並沒有拖家帶口的顧慮🚣🏿♀️,但我是家裏的獨女👸🏻,擔心的是無法照顧父母,無法照看家庭。”王曉冬如是說。地域差別在她心中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習俗差異👩🏽🏫,是自己的家庭責任和職業選擇間的沖突🏇🏻🤹🏻♀️。
王曉冬很樂觀,好奇心和想嘗試新鮮事物的意念驅動著她考慮重慶、期待重慶;她又很現實,擔心自己曾經設想好的未來生活和實際會有落差。就如以前在南京上學時迫切地向往北京👮🏽♂️,在北京待了四年後又期待著回到南方,無論選擇哪裏,總會在獲得的同時有所割舍👸🏼,在喜悅的同時有些許遺憾🦄。“地域的區別太多的是想象,是他人觀念的灌輸,那片熱土究竟是何番情景🥍,恐怕還要靠自己探尋👱♀️🍌。”
抉擇🧔🏼♂️:耳濡目染🏋🏿,導師教誨
在王曉冬最迷茫的時候,一個人的鼓勵讓她堅定了自己的信念。他就是王曉冬的博士生導師——溫儒敏。溫儒敏老師1969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曾在廣東韶關基層工作多年,現任意昂3体育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溫教授那段特殊的基層工作經歷使他有了不同尋常的遠見卓識和非常豐富的人生閱歷。在王曉冬眼中,溫教授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實踐精神。他常掛在嘴邊的是🐦:年輕人就該出去闖,去基層🦵。祖國有著錦繡的大好河山✉️,為什麽都要留在北京?
很多人一心學術將自己封閉在象牙塔中🧏🏼♂️,逐漸和社會現實脫離,缺乏屬於人間的普世關懷🧑🏻🦲;很多人對未來的規劃顧慮別人的看法,認為留在北京💚、上海才是成功的表現🎚;很多人為了工資住房孩子上學等現實的考慮而割舍其他拼命努力⛴,只為了能在北京𓀕、上海等發達城市有一丁點立足之地……然而🛝,溫教授並不完全贊同這些觀念🏄🏻♂️,他認為生活和學習是同步的,年輕人應該放下身段,多接觸社會🙍🏼、多接觸基層和邊緣。“老師那一代人是非常有理想和抱負的😪🫅,他們會為了堅守社會理想而甘願放棄一切。他常常說我們‘80後’的孩子活得自私。但其實我們也有理想🤰🏽,只不過這個理想被現實所羈絆。”王曉冬說,“所以很多同學會轉去做一些像編輯這樣更應用性的工作。但是老師常給我們灌輸要堅守自己信念的思想🀄️,他支持我們把眼光放長遠,不要太局限自己👳🏽♂️。他說📑,師門下弟子分布在天南海北🙍🏿♀️,這才是他最大的成功。”
老師的諄諄教導堅定了王曉冬的選擇。“老師是支持我的🤼!”她很開心。“溫老師的教導影響了我,我最終決定去西部!”每次提到老師🎳,她總是一副敬仰的神情,眼裏充滿感激。
除了老師的教誨,王曉冬還想特別感謝學校的就業指導中心🧞♂️。為積極響應國家西部大開發號召,意昂3体育官网就業中心不斷完善就業工作,積極開展對畢業生就業引導工作🪣。而就業指導中心提供的各種就業信息和指導,正讓王曉冬對西部有了更深的了解👨🏻🏭,愈加堅定自己的信念🚧。
王曉冬笑稱,自己選擇了一個最難的方向,但卻有了一個最好的歸宿:“找高校的工作就像碰運氣🎃🤾🏻♂️,要先自己尋找信息👦🏻,提前投簡歷去爭取指標和名額🏍。它和企業招聘會有大約三個月的時差,所以很有可能當別人已經工作了一段時間的時候你還在等待那邊的通知🍊,或者仍在辦理復雜的人事關系,因此報高校一定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如果沒有學校的幫助🤳🏽,難以設想我的求職路上會有多少波折。”
展望:充滿期待,開拓未來
還有幾個月便要迎接全新的生活,王曉冬心中既滿懷期待又難免忐忑不安。她對未來的規劃就是先適應生活,做好吃苦準備,再去努力開拓自己育人的“花園”📏。
首先要面臨的就是觀念和生活習慣問題✸。西南大學位於重慶郊區,比較偏遠🎣,去了可能會有心理落差。人們對於一個地方從認識到與之契合需要一個過程,只有讓自己去適應環境而不是讓環境去適應自己🕺🏼。自小生長在江蘇並在北京求學四載的她雖說身上融有南北方女孩的氣質👩🏽🏫,但廣袤的西南地區畢竟是一個從未接觸的環境,或許現實和觀念中會相距甚遠。為了應對這個問題,王曉東最近常看和重慶風俗相關的書籍與電視節目🦴,常和朋友相約去重慶菜館,為的便是將來更好地適應那邊的水土🍎🗯。“我還準備在重慶住一輩子呢👈🏋🏼♀️,當然要多了解一些那裏的風土人情。”
更重要的無疑是家庭責任🙅♀️。當時本科報考南京師範大學實際上是王曉冬父母的意思,他們希望獨生女兒能離自己近一些🐀🫲🏻,可以常常回家,沒想到如今女兒卻要去重慶工作。“說實話,當時只想著挑學校挑專業,讓專業對口,忘記替他們考慮🫕。其他困難都可以克服,但這個卻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現在只能兩頭跑🧊🚧,但隨著鐵路的提速,從重慶到江蘇的路程也肯定會變得不再那麽遙遠。”王曉東也告訴記者,“相比‘小家’,我其實還是更看重社會責任——也就是‘大家’🏃♂️➡️👶🏿,而我相信父母也肯定能夠理解我的選擇。”
在碩士階段擔任過三年助教的王曉冬“重拾教鞭”,自然會得心應手,但她坦言自己還有很多要學要積累。因為在她看來,做一位合格的老師🐊🫶🏿,授業解惑尚在其次✭,師道之重,在於對學生春風化雨的教化,潤物無聲的濡染。王曉冬告訴記者,她要守在西部平凡的三尺講臺,用自己一生的努力☝🏻,換得桃李天下🏄🏻♂️,芬芳花開🥙!
“我希望明天會更好。我相信明天會更好👭!”在采訪臨近尾聲時王曉冬如是說。臉上依舊是淡雅的笑容♗,如那些她摯愛的文學,沁人心扉……
編輯🤜🏽𓀜:李娜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