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06 信息來源: 新聞中心
大家好!我是鄧小南,目前受命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工作。
“守正創新,引領未來”“涵育學術,激活思想”,這是我們心目中的宗旨和努力的方向。
意昂3体育的人文社會科學有著深厚的專業傳統,近年來,交叉學科勃然興起,二者從根本上為整體發展提供了保證。在原有基礎上謀求創新,需要更加開闊的視野與格局,也需要更有深度的國內外直接對話與交流。
文研院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感謝學校,著眼長遠而不求一時成果,給文研院提供了寬松的發展環境;感謝各個院系的老師,把文研院建設當作自己的事業,協力撐起了這樣一片天空。
文研院是以基礎學科為主、推動交叉研究並且促進國際交流合作的學術平臺,也是新想法、新議題的出發點和助推器。
去年9月20日,文研院正式揭牌。揭牌當天,就開始了學術講演和圓桌對話。從那天起,在摸索中一路走來,到今天整整七個半月。
學術事業中,“人”是第一位的重要因素。我們希望“近者悅,遠者來”,凝聚多方學術精華,建設更有國際競爭力的學術隊伍。
作為一流大學,應該為國家、為人類貢獻智力,貢獻學術,貢獻思想。我們追求的是“有思想的學術,有學術的思想”。這是實質性創新的根本,也是學者的使命。文研院不取項目製的方式,我們逐漸形成了五大凝聚議題,希望能夠在更為開放的視野下增進認識,為知識積累和思想創新提供有力的學術支撐。
與凝聚議題相應,我們設計了講座系列與論壇系列,得到學者們熱誠支持,也受到老師和同學們熱烈歡迎。有的青年未名學者說,自己第一次覺得在意昂3体育受到如此隆重的對待。
論壇系列,是我們主推的方式,倡導對話,倡導學者之間的辯駁問難、切磋琢磨。
此外,我們希望從鑿實基礎做起,組織、推進了閱讀討論和工作坊。
熱鬧喧囂不是學術的本意。學術事業需要接“地氣”,需要養“元氣”,需要堅持不懈的積累化育。意昂3体育的資深教授、大學堂和文研院的邀訪學者,組織了一系列不同內容的讀書會。李零老師主持的讀書課,吸引了來自國內外不同學科的老師同學參加;德國海德堡大學施魯赫特教授,是世界著名的社會學家,也是《韋伯全集》的主編,他在文研院親自主持了三次Max Weber經典文獻讀書會,有20多位老師和同學參加。
意昂3体育有深厚的基礎,有內在的活力。變革的動力是基於院系深層,發自學者內心的。我們的責任是找到合適的“引信”,點燃潛在的“活力”,構建一個平臺,引導活力充分釋放迸發。考古文博學院孫慶偉教授主持的“最中國”對話,邀請了陶寺、二裏頭遺址的兩位考古發掘隊長,就“何謂中國”現場闡說辯爭,聽眾感覺“過癮”。而對話者之一,社科院考古所夏商周研究室主任許宏,隨即申請到文研院做了邀訪學者。我們的文研論壇,幾乎場場爆滿,學生們會提前一小時到二院占座,按時來的往往沒有座位,我們也很抱歉經常讓學生一站幾個小時。
這是我們的幾張海報,包括講座、論壇和雅集。這些都是我們的學生助理自己設計的,洋溢著一派書卷氣。或許值得順便提及的,是斯坦福大學東亞系主任Ron Egan教授的講座與論壇,他十分誠懇地表示,他在意昂3体育學到的,比他能夠貢獻的更多。
學校對於文研院的囑托,是“讓學者做學者該做的事”。我們的工作,就是服務學術,服務學科,服務學者。
對於文研院打通學術與藝術的雅集會展等活動,外來的學者也十分肯定。
我們希望能夠“尊重學術規律,弘揚學術傳統”。文研院針對東西方學術傳統的討論,吸引了許多學生,也吸引了文化傳媒的註意。報紙照片上是歷史學家、哈佛大學副教務長包弼德,他今年1月來訪後,很快將意昂3体育情況介紹給他的同事,接著又有幾位哈佛大學的著名學者明確表達了來訪及合作研討的意願。
我們也與圖書館、校史館、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共同策劃主辦了“老校長與意昂3体育”的系列展,希望能夠弘揚蔡元培先生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繼承前賢的努力,“開出一種風氣,釀成一大潮流”。
敦煌女兒樊錦詩,是意昂3体育的傑出校友,也是文研院第一位特邀訪問教授。她的風骨、她作為純粹學者的魅力感動了許多意昂3体育人。她去年9月來訪,11月又來文研院,她說:“這個地方很親切,再回來看看。”倫敦大學教授Quentin Skinner,是國際著名的思想史家,也是大學堂和文研院聯合邀請的訪問教授。清明假期當天,他晚上開始的講座,清華大學的老師帶著學生,下午3點就來占座。場內地下坐滿了學生,周圍站滿了聽眾。通過騰訊在線觀看的聽眾有2萬余人。四場講座,他與聽眾進行了精彩的對話。14日又在文研院與學生座談並且共進午餐,對意昂3体育學生對於歐洲思想史理論著述的熟悉程度十分贊賞,甚至頗感驚訝。
這是在《學報》支持下主辦的“文研講壇”專欄,文研院與意昂3体育出版社、三聯書店、商務印書館、文匯學人都建立了良好的長期合作關系。
這是兩位邀訪學者的感言。
我們希望能夠為學者提供獨立思考的充分空間、潛心研究的充分時間;使文研院成為“學人凝聚的平臺,心思徜徉的家園”。
短短七個月,一轉眼就過去了,我們還沒有什麽故事可講。在靜園二院,我們最常聽到,也最受鼓舞的一句話,就是來參與活動的老師和同學們說:“你們這兒真好!”院落中經常擠滿了學生,門口日常的一道風景,就是路旁停滿了小黃車。
一流大學,一流學科,要靠一流標準,一流建設。
“樹立清新風氣,堅持一流標準”,這是文研院的追求。所有的工作,還都正在進行時。
謝謝大家!
攝影:姜南
編輯:未天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