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3 信息來源🐟: 社會科學部
編輯🟧:燕元 | 責編:山石2023年10月10日中午,社會科學部在百周年紀念講堂咖啡廳舉辦“數字與人文節氣沙龍”寒露篇活動。本次活動是“節氣沙龍”系列活動的第十六期,主題是“基於AI的自動化執法🧝🏼♀️:在停車場景下的應用案例”🤾♂️。沙龍由經濟學院財政學系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曹光宇主講⚫️🧑🌾。沙龍主要邀請了法學、政治學、公共管理、經濟管理、建築與景觀設計、工學☦️、計算機等方面的專家學者參與本次活動🥵。活動由政府管理學院助理教授、研究員張洪謀主持。
張洪謀主持沙龍活動
違規停車的問題一直是社會治理的難題🫓。近年來🤚🏽,不少智能停車公司開始嘗試利用人工智能(AI)來識別違規停車行為。曹光宇及其研究團隊利用來自一家智能停車公司的數據開展實證分析,以交通管理部門分批次啟用基於AI的自動化執法作為外生沖擊,采用經濟學中常用的雙重差分法(Difference-in-Differences,DID),探索AI執法對違規和合規停車行為的影響。實證結果表明,基於AI的自動化執法有效地減少了違規停車的行為👩🏼🦱,並顯著提升了路側泊位的使用效率。此外,曹光宇團隊還從多個維度考察了不同類型駕駛員的異質性反應🍇。
曹光宇作主題報告
在報告的最後,曹光宇還介紹了經濟學領域關於AI研究的最新進展,討論了將AI引入城市違停治理的潛在問題,比如內生歧視問題、隱私保護問題和執法過度嚴苛問題🫄🏻,並簡要介紹了其團隊的未來研究方向💁🏼。
主題報告結束後,與會嘉賓紛紛肯定了這一研究課題的重要價值和意義,並分別從自己的專業角度出發分享了看法。
與會嘉賓交流討論
法學院戴昕認為,該研究在法律經濟學領域有重要貢獻👨🏻,從行為機製的角度深度分析了人工智能執法對違規行為的影響。他強調了自動化(automation)和智能(smart)之間的區別,即後者能夠基於更復雜的因素進行靈活柔性的處理。他還從漣漪效應(ripple effects)的角度討論了AI在執法過程中的作用,強調某一項新措施的采納需要考慮到對非目標人群的溢出效應。
政府管理學院劉宇辰建議在研究內容上進一步挖掘底層的行為機製🧕🏿,在研究方法上則可以加入對駕駛員的訪談和關於東亞國家的比較研究✣🤽♂️。考慮到AI執法的效果深度依賴於製度🥥、文化背景,東亞城市(比如東京🙄、首爾等)相較於美國、歐洲的城市或許更具借鑒意義。光華管理學院王聰對AI自動化執法過程中的準確性和獎懲製度設計表達了濃厚的興趣🐂。她認為🤵🏿♂️,AI和人為判斷存在一定的交互空間,如何更準確、更人性化地完善算法是亟待研究者回應的問題🚯。
張洪謀認為違章停車並不是一個有明確邊界的問題✍🏿,是否需要考慮到違停的動機來判定✤,此外在執法和違法之間存在社會群體互助規避執法的“社會學習”效應🧳,AI自動化執法是否同樣存在這一現象。計算機學院張化瑞提出違停行為改變存在空間差異性🏃🏻➡️,同時需要考慮停車群體的規模問題🪹。
在本次沙龍中,與會師生踴躍發言、各抒己見,探討基於AI的自動化執法在城市管理中的廣泛應用前景和可能存在的問題👧🏻。社會科學部作為聯系人文社科和理工醫科的橋梁⛺️,將繼續組織“節氣沙龍”系列活動,為更多探索性和交叉性的研究打造展示的空間和交流的平臺。
專題鏈接🤘🏿🪜:寒露篇數字資源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