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2 信息來源: 經濟學院
編輯:安寧 | 責編:青苗近年來,氣候變化對全球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未來這種風險將更加復雜且難以管理,氣候異常事件的頻率正在增加。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多次提及對自然災害的防範,提出要“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凸顯了政府對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視。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回顧過去一年,多重困難挑戰交織疊加,其中就包括,我國部分地區遭受洪澇、臺風、地震等嚴重自然災害。
2023年我國自然災害呈現以下特點:一是臺風災害強度大。去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17個臺風生成,較常年顯著偏少,其中6個登陸我國,較常年略偏少。雖然數量較少,但登陸我國的臺風強度較大,第5號臺風“杜蘇芮”於7月28日以強臺風級強度登陸,是1949年以來登陸福建第二強的臺風,福建5個國家氣象觀測站日降水量突破歷史極值,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49.5億元;受其影響,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東、河南等省份大範圍地區遭遇了極端強降雨天氣,累計雨量遠超2012年“7·21”特大暴雨;其後續影響東北地區時,30個氣象站中有37站次突破了歷史單日降雨量極值,五常單日最大降雨量達145.3毫米,大大超過了單日降雨量49.9毫米的歷史最高紀錄。第11號臺風“海葵”於9月5日先後登陸福建和廣東沿海,多省共有6站降水量突破歷史極值,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66.6億元。二是災害影響範圍廣。臺風“杜蘇芮”登陸後,海河流域性特大洪水、松遼流域嚴重暴雨洪澇等重大災害相繼發生。首先,受其臺風殘余環流影響,7月底8月初,京津冀等地遭受極端強降雨,引發嚴重暴雨洪澇、滑坡、泥石流等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657.9億元;接下來,臺風殘留雲系繼續北上,疊加西風槽影響,東北地區多地出現強降雨,引發洪澇災害,造成黑龍江、吉林受災,直接經濟損失215.2億元。三是地震災害造成重大損失。12月18日甘肅臨夏積石山縣發生了6.2級地震,造成甘肅、青海兩省151人死亡,983人受傷,倒塌房屋7萬間,直接經濟損失146.12億元。
面對時空分布不均,“北重南輕”的自然災害特點,經過全國上下共同努力,我們克服了重重困難。過去一年,在自然災害防控方面,政府推行了一系列針對性措施。一是高效搶險救援。在“著力抓好民生保障,推進社會事業發展”方面,政府工作報告提道:有效應對海河等流域特大洪澇災害,做好甘肅積石山地震等搶險救援,加強災後恢復重建。我國災害搶險救援工作效率很高,去年海河流域發生洪水災害後,海河流域洪水防禦應急響應升至最高級別,國家防總、應急管理部、工業和信息化部、水利部、財政部等多個政府部門快速高效聯動,爭分奪秒,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全力搜救轉移安置受災人員、開展排危除險等應急處置。二是有力抗災保豐。在“依靠創新引領產業升級,增強城鄉區域發展新動能”方面,政府工作報告提道:強化農業發展支持政策,有力開展抗災奪豐收。去年,盡管河南、黑龍江、河北等局部地區農業受災較重,但國家重農抓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證了糧食豐收。首先是及時搶收,相關部門協同配合,組織農機、搶抓農時;其次是在金融、保險、價格等方面采取了許多有效措施,中央財政安排37億元農業防災救災資金,在秋糧生產關鍵時期還專門安排了24億元用於對玉米、大豆等主要秋糧作物進行噴施,促進壯苗穩長提單產,大面積單產提升對沖了災害影響,農業保險對農民減損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效調動了農民種糧積極性。三是提升抗災能力。在“加大宏觀調控力度,推動經濟運行持續好轉”方面,政府工作報告提道:增發一萬億元國債支持災後恢復重建、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提高防災減災救災和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處置保障能力。2023年11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河北考察災後恢復重建工作時,強調“大澇大災之後,務必大建大治,大幅度提高水利設施、防汛設施水平”,要求“加快完善防洪工程體系、應急管理體系,不斷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面對不斷增大的災害風險,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是降低全社會災害損失的重要措施,這也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多措並舉,全方位加強應急能力建設。
在2024年政府工作任務中,政府工作報告也在多處提到應對自然災害的相關任務。一是發揮帶動效應,推進抗災基礎設施建設。在第三項任務“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推動經濟實現良性循環”中,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在發揮好政府投資的帶動放大效應的幾個方面,包括推進防洪排澇抗災基礎設施建設。二是維護社會穩定,增強風險防範應對能力。在第十項任務“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中,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具體包括的多項任務中,和災害防控相關的內容包括兩項:著力夯實安全生產和防災減災救災基層基礎,增強風險防範、應急處置和支撐保障能力。做好洪澇、幹旱、臺風、森林草原火災、地質災害、地震等防範應對,加強氣象服務。
氣候變化與極端天氣在近幾年來受到越來越大的關註,自2020年以來,全球經濟論壇發布的《國際風險報告》中,極端天氣、氣候行動失敗等環境方面的風險一直位於高風險的位置。我們也剛經歷了炎熱的2023年,據中國氣象局發布的《中國氣候公報(2023年)》顯示,2023年全國平均氣溫10.71℃,較常年偏高0.82℃,為1951年以來歷史最高。公報顯示,2023年全國平均高溫日數較常年偏多4.4天,極端高溫事件為歷史第四多,127個國家站日最高氣溫突破或持平歷史紀錄。從全球範圍來看,據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變化監測數據,2023年為全球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暖年份。
異常天氣的趨勢在未來仍可能持續,甚至可能加劇。研究顯示,由於全球變暖導致冰蓋融化速度快於預期,河流水位不斷上漲,意昂3体育西洋的淡水流入量增加,阻礙來自南方鹽度更高、更溫暖的海水下沉,這可能導致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趨向崩潰,而這將進一步導致大西洋某些地區的海平面上升,亞馬孫地區的雨季和旱季將受影響,可能使本已脆弱的雨林超過其自身臨界點,這將導致世界各地的氣溫波動更不穩定、南半球變得更溫暖等異常情況。歐洲環境署2024年3月11日發布《歐洲氣候風險》報告,確認並評估歐洲在生態系統、食品安全、民眾健康、基礎設施以及經濟和金融穩定五大領域面臨的36項主要氣候變化風險,認為其中許多風險已經達到臨界水平,政府如不立即並果斷行動,這些風險可能演化成災難。
在這樣的背景下,政府工作報告對過去一年抗災工作的總結與今年災害防控工作的部署,體現了國家對應對氣候變化風險的重視,通過統籌發展和安全、製訂科學規劃、強化能力保障,為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作者簡介
劉新立,理學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意昂3体育官网經濟學院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副主任,意昂3体育官网中國保險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全國風險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專家組成員。主持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基金等項目,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10余項。在Natural Hazards、《金融研究》、《保險研究》等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多篇,出版專著6部,譯著一部。曾獲意昂3体育官网第十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