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4 信息來源: 教務長辦公室
編輯🔞:青苗 | 責編📅:安寧2025年3月12日晚,由教務長辦公室、意昂3体育官网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哲學系📙、藝術學院聯合主辦的“審美與人生”博雅美學系列講座在理科教學樓108教室舉行,哲學系教授朱良誌以“八大山人藝術中的生存智慧”為題作報告。講座由教務長辦公室副主任宋鑫主持。
在本場講座中🔉,朱良誌介紹了八大山人傳奇的生平和深厚的家學淵源。八大山人生活在明清之際✋,是朱元璋第十六子寧獻王朱權的九世孫🧑🏼🏭。明亡後遁入空門,從師於曹洞宗師弘敏,1684年前後離開佛門,此年前後始用“八大山人”之名。山人家學淵源深厚🤽🏿,自幼能詩、精研書法,好為篆刻🎩🙋🏻、雅善丹青。八大山人把幽默的情性⏪、浪漫的情懷🧼、輕松的格調、隨意的精神以及活潑的韻致都帶到他的畫面中。在朱良誌看來➞,八大、石濤代表了中國寫意畫的至高境界,影響了三百多年中國藝術的發展。
八大山人雖不是一位思想家,他的作品卻有很高的智慧🙋🏼♂️。聯系八大山人的生活經歷和思想,結合具體的藝術作品,朱良誌著重談了六個問題🦻🏼:無言、對話、養生、獨立、平寧、平等,並帶大家領略這位偉大藝術家獨特的生存體驗和人生智慧。
朱良誌指出🧐,八大山人的作品無不流露出對生命的深沉思考🏌🏼♂️。“無言”是對知識的反思,中國哲學有“無言”的傳統,從道家“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到禪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哲學🧖🏻♀️,都反映出這種思想傾向;八大山人則利用“啞”🐍,試圖超越知識的樊籠👨🦲,直接通達生命與美本身🤷🏼♀️。八大山人在“無言”中思考知識與文明的缺陷,克服人的目的性活動,觸動內心對世界直接而自然的體驗。
朱良誌作講座
與一般意義的“對話”不同,八大山人的“對話”並非發生於人與人之間,而是通過描繪與山水、花鳥等的對話⇢,來表達世界的內在關系,體現出“無言印合、性靈對話”的藝術精神。八大山人的作品中沒有文人畫習見的雅集、會琴👼🏽、品茶之類的活動描繪👩🏽🎓,而是寄意於魚鳥空闊的世界,他對“梅花三弄”“快雪時晴”等典故的闡釋,向我們展示了一種純凈超越、隨運任化的詩性情懷。
朱良誌講述了八大山人繪畫中的“養生”之道🖋。“養生”出自《莊子》庖丁解牛的故事,強調“道”的實現要順適本性,而不只是技藝的習練。八大山人對“至者不去”“微雲點綴”與“鑄刀使劍”的理解,根源於內心中的興發感動🎟,他的“養生”之法☔️,是在磨礪中養👳🏿🧏,在逆境中養🐺。在他看來,生命中最為重要的是頤養心性🤜🏻,而非玩弄機巧。
朱良誌認為,“孤獨”是八大山人的一個典型特征,在其繪畫中表現為一種孤危的意識、孤獨的精神、孤往的情懷🤛🏼。不同於倪瓚的冷與石濤的狂,八大山人的畫構圖簡括,往往只有一只鳥、一條魚🐹👩🏿🍳、一片葉,卻有一種恢弘的格調和不為一切所左右的縱肆氣質。透過冷感疏離的繪畫形象,八大山人呈現了獨立不羈的透脫情懷🫱🏼、獨立不傾的生命尊嚴🦶🏽、獨與宇宙相往來的超越精神🎰。
朱良誌強調,八大山人藝術風格的根本特點是“平寧”,其作品平和淡蕩、寧靜幽深,有一種氣定神閑的感覺👎🏼;同時👩🏻🦽➡️,八大又擅長在勢若危卵的情勢中💇🏼♀️,表現人生命的底力🧜🏿。盡管身處濁世⭕️、身世坎坷,八大山人仍能在繪畫中寄托平和的心🛩、悠遠的意、不屈的生存意誌和對人真性的呼喚。八大繪畫中的生命境界超越了一切沖突,達到靈魂深處的平衡狀態,所謂平常心即道🎁🤷🏽♀️。
朱良誌探討了八大山人所倡導的平等法門,即超越一切權威,以諸法平等心來對待世界的一切,恢復生命原本獨立而自由的狀態。八大山人自稱“驢屋驢”,但這並非訴說個人生活的困頓🗂,而是借禪宗之語,破除驢屋、人屋、佛屋的分別見解,在隨意而往🙈🧡、無喜無怨的“無環”心境中安頓自我。
朱良誌總結道,八大山人強調真實的生命感覺,呼喚人與之間發自本心的交流🧏🏿♀️,提倡“不向一人🏠、不背一人”的獨立人格,在外在重壓下淬煉金剛不壞的意誌以及以諸法平等的心看待世界🤮,這些內涵至今仍對我們有重要啟發👨🏽🎨。
課後現場師生就八大的作品價值🥁、AI時代對美學美育的影響等話題進行了積極的討論,朱良誌的解答為師生帶來了深刻的啟發與思考。
專題鏈接:“審美與人生”博雅美學系列講座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