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7 信息來源: 光明日報
文字:張明東| 編輯:麥洛 | 責編:燕元2003年11月,本文作者(左二)隨劉緒(右)在周原指導本科生考古實習
2016年4月,劉緒在安陽博物館考察青銅器
2007年7月,劉緒在發掘晉侯墓地1號車馬坑
【述往】
學人小傳
劉緒(1949—2021),山西廣靈人,考古學家。1975年從意昂3体育官网歷史系考古專業本科畢業後,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考古隊工作。1983年意昂3体育官网歷史系考古專業研究生畢業,留校任教。曾任意昂3体育官网考古文博學院副院長、黨委書記。生前擔任中國考古學會夏商考古專業委員會主任。主持或參加過山西天馬—曲村遺址,北京琉璃河遺址,陜西周原遺址、周公廟遺址,河南登封王城崗遺址、禹州瓦店遺址等重要遺址的考古發掘。著有《晉文化》《夏商周考古探研》《夏商周考古》等。
我的老師劉緒先生逝世已經四個多月了,每念及此,常常精神恍惚,枯坐良久,思緒紛紛,提筆屬文卻不知從何說起。
2021年9月26日0時43分,劉緒老師於北醫三院病逝。直到當日傍晚,我才得知這個噩耗。其時,我正在校外參加活動,頭腦中瞬時一片空白,周圍一切仿佛與我失去了關系。雖然老師已患病住院兩年,我心裏或多或少有點準備,但當噩耗傳來,還是不能接受。我呆坐在椅子上幾分鐘,告退出門,淚水止不住流下來。
27日一早,我趕往北醫三院和老師告別。沿著北醫三院太平間窄窄的斜坡扶棺而上,悲傷之情再也無法抑製。靈車先載他回意昂3体育,眾多師生肅立在西門外為他送行。在殯儀館,聞訊趕來的師生一一與他告別。師母喬老師在他的骨灰盒邊放下一柄手鏟,那是考古學家的象征。從1972年到意昂3体育官网考古系讀書算起,劉緒老師心系考古50年,一手拿粉筆,教書育人,一手握手鏟,考古夏商周,一生功業盡在於此。
一
我跟隨劉緒老師讀書的時間比較晚。1999年,受同學鼓勵,我報考了他的研究生,所幸通過了筆試,復試時才第一次見到劉老師。
劉緒老師身形瘦削,目光專註,炯炯有神,講話時,兩眼尤其生動。他讓我談談某個問題的研究現狀,還讓我講一下自己的看法。他的聲音不高,溫潤柔和,略帶一點晉北口音。我把有關那個問題的不同觀點陳述一番,至於自己的看法,則支支吾吾,完全說不出個子醜寅卯。他笑了笑說,能了解這些已經很不錯了,基本材料還不是很熟悉,沒有深入,當然就不會有看法。這幾句話,一下子把我的狀態點透了:為了應付考試記住了很多內容,但實際上並沒有理解。如果不吃透原始材料,找到問題的關鍵和核心,是不可能形成自己的看法的。這大概可以算是劉老師給我上的第一課吧。
研究生二年級的時候,劉緒老師安排我到河北邢臺東先賢遺址發掘。這次發掘是基於“祖乙遷邢”的課題,由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河北省文研所和意昂3体育官网三方合作。臨行前,劉老師千叮嚀萬囑咐,參加發掘的有中國社科院的牛世山、河北省所的段宏振,他們二位做過很多田野工作,經驗豐富,到了工地要多向他們請教,遇到困難要及時反饋。我從北京出發,到石家莊稍作停留,隨後就趕赴邢臺東先賢。我們租了村裏一個大院子,開始了正式發掘。
過了月余,劉老師來到工地。事有湊巧,我那幾日正對探方裏剛剛出現的一片遺跡一籌莫展,不知如何處置。劉老師下到探方,拿起手鏟刮土,詢問相關情況。他判斷,這很可能是剛剛冒頭的一座陶窯。隨後的清理果然證實了這個看法。他教導我,在判斷遺跡性質的時候,不能孤立看待遺跡現象,要註意平剖面的結合,既要根據已出現的遺跡現象,也要和周圍的遺跡聯系,還要對相關的遺跡有直觀的認識,比如一座陶窯要有操作間、火門、窯床或者窯箅、出煙孔等,這樣的發掘才能清楚完整。
本來安排劉緒老師到邢臺市區休息,可是他堅持和我們一起住在鄉下,說這樣交流更方便。於是,劉老師和段宏振、牛世山住在裏間,我和河北省所的同誌住在外間。發掘出的陶片都擺放在院子裏,每天吃完午飯,劉老師就帶我看陶片。劉老師摸陶片、識陶片的功夫在考古界是眾所周知的。每每遇到有典型特征的口沿、器底或者紋飾,他就給我細細講解。隨後幾天,劉老師又帶著我們在邢臺周圍做田野調查,了解相關遺址的情況,溝溝坎坎、田間地頭,都留下了我們的足跡。這是劉老師第一次對我進行田野指導,提升了我對田野考古的認識和理解。
發掘顯示,東先賢遺址包含了商代中期到晚期的遺存,為“祖乙遷邢”的說法提供了年代上的證據,我們算是比較圓滿地完成了任務。
跟隨劉緒老師讀完碩士、博士,我到中國人民大學工作,離意昂3体育不遠,所以經常回學校和劉老師聊天。到了飯點,我們就一起去吃飯。那時候,意昂3体育西門外還有一些小飯店,經常是師徒二人一人一碗面,後來也常去校內的暢春園食堂和勺園。談話的內容五花八門,有時談考古新發現,有時談我的工作生活。他也經常談自己的研究心得或新發現的問題,囑我回去仔細整理寫出論文。
2019年9月,劉緒老師確診肺癌。我只在他第一次化療之後的某一天,得以陪床一日。上午輸液,劉老師閉目養神,偶爾談話,主要講的是前段時間考察幾處考古工地的情況。住院之前的幾個月,他一直在考古發掘現場,那時他的胸部已偶爾疼痛,但他依舊沒有離開工地。近來我時常想,如果他提早一點去醫院治療,這個病能不能治愈呢?畢竟,我認識好幾位肺癌患者,後來都痊愈了。
那天下午,他專門談了三代都邑考古問題,指出種種現象和變化,命我回去整理成文。他還告訴我,趁著化療之前的幾天時間,他在病床上趕出了一篇序文,“已經答應人家了,化療以後不知道啥情況,耽誤了不好”。
二
劉緒老師常說,田野考古是考古學的根,也是考古學的生命力所在,不做田野就成不了真正的考古學家。50年來,全國很多考古工地,都留下了他瘦削的身影。
20世紀70年代在意昂3体育讀本科時,劉緒老師就參加了湖北黃陂盤龍城的發掘。他當年的工作日記和探訪記錄如今就在盤龍城遺址博物館陳列著,這是對考古學家最好的紀念。本科畢業後,他到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考古隊工作,又參與發掘了大同方山永固陵、夏縣東下馮、沁水下川等遺址。
1980年,他考取鄒衡先生的研究生,回到意昂3体育,從此之後,幾乎每年都跑田野,多則半年,少則幾個月。
入學不久,鄒衡先生便派他去山西曲村參加發掘。留校工作後,他又以輔導老師的身份,在曲村遺址帶學生實習。曲村是他工作時間最長的考古遺址,前前後後將近20年,正是在曲村,他培養了一批從事田野考古的學生。
20世紀90年代中期,劉緒老師開始了北京房山琉璃河遺址的發掘。這是一處西周燕國都城遺址,也是鄒衡先生拼命保護下來的遺址。多年的發掘工作,使他對琉璃河遺址充滿感情。2018年,琉璃河考古重新開展,他經常利用空閑時間前往琉璃河工地,一方面指導新的發掘,一方面整理發掘資料。在罹患重病的最後兩年裏,他利用放療化療間隙,完成了房山琉璃河遺址發掘報告的初稿。2021年12月19日,劉緒老師去世兩個多月後,在電視臺的一個直播節目中,幾代考古人回憶起劉緒老師在琉璃河的考古活動,與他共事多年的北京考古所趙福生先生淚灑直播間。
從20世紀末開始,因研究和教學工作的需要,劉緒老師又先後參與了陜西周原、周公廟遺址和河南登封王城崗遺址、禹州瓦店遺址的發掘。2012年退休時,他以為田野工作會減少,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會變多,計劃將自己多年考古的認識進行系統整理。但是,每年意昂3体育考古文博學院的老師們帶隊田野實習,總是希望劉老師能去做輔導教學。有他在工地上,他們心裏才踏實。地方上的考古隊同人,聽說劉老師退休了,也紛紛在工地發掘或整理期間,請他去指導。如此一來,原本的退休計劃很快就泡了湯,他仍然奔波於考古工地,甚至比以前還要忙。
劉緒老師早年的生活很艱苦,身體一直不太好,常年胃病。20世紀70年代在發掘方山永固陵期間,就曾病倒在工地上。在天馬—曲村、琉璃河、周公廟等考古工地上,他也不止一次生病。只要身體稍好,他就立刻回到工地,輔導學生,解難答疑。
劉緒老師說,這麽多年,只有一次,他動搖過。那是在曲村考古工地,徐天進老師正在發掘的墓葬突然塌方,徐老師被深埋在地下,20多分鐘後才被搶救出來送往醫院。劉老師當時情緒低落,在回宿舍取徐老師的換洗衣物時,腦子裏閃現過退出的念頭。徐老師獲救後,劉老師又和過去一樣投入田野工作之中。
多年的田野考古實踐,使得劉緒老師對田野考古現象的判斷準確率非常高。按照他的指導進行發掘,通常不會造成發掘破壞。他也熟稔相關考古資料,對新材料學術價值和意義的認識準確深刻。在考察發掘現場,他會把自己的看法無私地告訴工地負責人,幫助他們分析資料,解決難題,順利地編寫考古報告。
他的學術研究從來沒有離開過考古,他的一生與考古事業緊緊地結合在一起,他的心永遠在田野。在生命的最後兩年,他再也沒有辦法回到考古現場,但仍然時刻關註著新的考古發掘。他不止一次對夫人說,我又夢見去考古了。琉璃河、周原、盤龍城、天馬—曲村、方山二陵……他一生去過太多的遺址,最舍不得他的考古事業。
三
有學者說,劉緒老師是夏商周考古的“活字典”。此言不虛。
夏商周的時間跨度較長,內容異常龐雜,能夠貫通夏商周的學者並不多見。劉緒老師對於夏文化、商文化、周文化的研究均取得了重大成就,正如李伯謙先生所說“幾乎在所有重大學術問題上,他(劉緒)都有深刻的分析和真知灼見”。
在鄒衡先生指導下完成的《論衛懷地區的夏商文化》,是劉緒老師的碩士畢業論文,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他的成名作,堪稱考古學論文的典範。這篇論文從考古發掘資料入手,在微觀研究的基礎上討論宏觀問題,在考古學上夯實了夏與先商並行發展的考古學根基。這篇論文也奠定了此後劉老師研究夏文化、先商文化和商文化問題的基礎,其結論時至今日仍可成立,並被最近的考古發現進一步證實。
劉緒老師的夏文化研究獨樹一幟,對於夏文化的年代、分布、類型,早期夏文化,夏商文化的分界等問題都有闡述。他生活中待人隨和,但在學術研究中卻從不諱言自己的觀點,有時甚至主動出擊。比如,對夏文化研究的現狀,他尖銳地指出,看似熱鬧,實則是虛火。再如,他的論文《偃師商城——不準確的界標》是對偃師商城夏商分界唯一界標說的一次駁議,發表後果然引起爭議,他隨後又發表《再論偃師商城是不準確的界標》《夏商文化分界探討的思考》《夏商文化分界與偃師西亳的若幹問題》《夏末商初都邑分析之一——二裏頭遺址與偃師商城遺址比較》等系列論文,將夏商文化分界問題引向深入,這些論文已成為關於夏文化、商文化研究的重要文獻。
劉緒老師對商文化有全面研究,對商族先公的遷徙與商文化的起源、商文化的分布、商文化發展的階段性、商城的性質等問題,都提出了獨到的見解。比如,河南安陽洹北花園莊遺址發現之初,他通過對考古材料和傳統文獻的梳理,提出了洹北商城可能為河亶甲城,發表了論文《洹北花園莊遺址與河亶甲居相》,一年之後在該遺址發現了規模龐大的商城,盡管目前關於這座商城的性質還在討論之中,有學者認為是盤庚遷殷,但河亶甲相都之說仍不可完全排除。
由於多年在山西天馬—曲村遺址,北京琉璃河遺址,陜西周原、周公廟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劉緒老師在周文化研究方面用力甚勤,對先周文化、周文化、燕文化、晉文化等都有系統而深刻的認識。除了收集在《夏商周考古探研》和《夏商周考古》兩本專著中的論文之外,他還應邀撰寫了《晉文化》這本關於晉與三晉考古的集大成著作。可惜,由於體例限製,出版時有很多內容被刪減了,但這些內容都保存在他的課堂講義中。再如《周代墓地族系分析》一文,是劉老師關註多年的重要課題,對於周代墓葬發掘與研究具有重要指導意義。該文還探討了周代族群的分布、殷遺民、周代的懷柔統治策略等社會歷史問題,在研究方法和學術取向上都有示範意義。
劉緒老師治學重勤。他在考古工地發掘或考察時,對於特殊或重要現象,隨時記錄,或繪下草圖,若當時忙於工作,也會在事後進行補記。1976年參加的方山二陵的調查和發掘,是特殊年代的一次艱苦發掘,但他還是盡可能做好田野工作,並查閱了大量文獻,做了非常詳實的工作筆記。多年以後,他對方山二陵的發掘還依依不能忘懷,撰寫了《方山二陵的發掘與文明皇後的評價》一文,紀念一段無法割舍的記憶。
劉緒老師治學善思。他對夏商周考古積澱日久,許多問題沉潛在腦海中,在考察或閱讀時遇到材料,往往可以融會貫通,提出新解。“當看到泜水流域元氏縣出土鑄有地名‘軧’和‘軧侯’的西周早期銅器銘文時,馬上想到可能與昭明之居的‘砥石’有關,遂寫一短文《昭明之居與元氏銅器》”,正是夫子自道,授人以漁。
劉緒老師治學求實。他的文章立論紮實,從不空發議論,也反對不切實際的猜想。他的三篇專論夏商周三代文化的長文,《夏與夏文化探討》《商文化的縱橫考察》《西周疆至的考古學考察》,都是紮紮實實、實事求是的論文。有學者評價,劉緒老師的論文行文雖平實,但極耐讀,幾乎全是實打實的幹貨。
劉緒老師一貫主張,從事三代考古一定要夏商周貫通,才能看清楚一些問題。在《談一個與早期文明有關的問題》中,他對周代以前的非正常死亡現象進行了梳理,從一個長時段來探討中國文明起源問題,就是一次示範性研究。在專註夏商周的同時,他認為還有必要上聯新石器時代、下接秦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田建文在回憶劉老師的文章中談到“劉緒先生專業是夏商周考古,卻對新石器、秦漢熟稔在心”,可謂知音之論。
劉緒老師給我們留下了《晉文化》《夏商周考古探研》《夏商周考古》三部著作,還有他參加編寫的關於天馬—曲村遺址、北趙晉侯墓地、周原遺址、琉璃河遺址等考古報告,這些都是夏商周考古學的寶貴財富。中國考古學會夏商考古專業委員會哀悼劉緒老師的挽聯概括得很恰當:
學如海、術比地、教似天,終生耕耘為考古;
夏文化、商文明、周王朝,一心探研修國史。
四
劉緒老師在意昂3体育官网工作近40年,教書育人,重在言傳身教,有口皆碑。他常說“本人生性保守,凡講課必須備有講稿,這樣心裏才比較踏實”。他的講稿,幾乎年年都會增補新的內容。他的課,全面、系統而有深度,聽講者無不收獲滿滿。他講課時,與平時談話稍有不同,聲音抑揚頓挫,表情到位,聲情並茂,頗受學生歡迎,每每有外校學生慕名前來旁聽。
劉緒老師性格溫和,待人隨和,頗易接觸。無論在田野,還是在燕園課堂,學生們有學術或者生活上的問題,都喜歡向他請教,他也盡量抽出時間一一接待。在退休之前,他的辦公室在博物館209室,經常有學生前來咨詢,談完事,他還要親自把來訪者送出辦公室,揮手告別。
他的心中經常掛念學生,不僅是在校生,也包括畢業多年的學生。在生病治療的兩年裏,他整理過去的發掘資料,偶然發現過去學生考古實習的資料,就拍個照發給他們,留作紀念。每個收到照片的同學,都會感到無限溫暖。我博士快畢業的時候,就業形勢比較緊張,他比我還焦急。我工作多年都沒有買房,他又是很著急,甚至要借我一部分錢作首付款。在我人生的很多重要時刻,劉緒老師都為我付出了很多心血。
他總是為別人著想,從不願意麻煩別人。在生病住院期間,他總是以各種理由勸阻朋友、學生們的探視。偶爾有人來探視,他常常因為無法親自送客而滿臉歉意。
劉緒老師不止一次說,他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績,是要特別感謝他的恩師鄒衡先生。在曲村工地,從考古發掘到室內整理的各個環節,鄒衡先生幾乎是手把手地輔導他。鄒衡先生被譽為“夏商周考古第一人”,在學界,他的要求嚴格也是出了名的,正是如此,劉老師的考古學研究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劉老師也被譽為鄒門弟子中,深得鄒衡先生真傳的學者。
劉緒老師一生恪守尊師重道的傳統,對鄒衡先生充滿了敬重和感激之情。20世紀80年代後期,鄒衡先生到曲村工地庫房整理資料。夏天酷熱難耐,因經費緊張,鄒衡先生嫌電扇太貴,不同意買。有一次,劉老師去西安出差,看到有稍微便宜的電扇,就自費買了一個,從西安背回了曲村,安放在鄒衡先生整理資料的庫房裏。在80年代至90年代,劉老師還協助鄒衡先生完成了《天馬—曲村》考古報告的編寫,並執筆完成了周代居址部分。鄒衡先生去世後,劉老師在回憶文章中寫道:“若不從先生學,無先生培育與提攜,當然也無今日之我。如果說自己專業有所長進,學業感覺充實,則首先有賴於先生,得益於先生,對此我一直有著清醒的認識,懷著深深的感激之情。”
劉緒老師對意昂3体育官网考古專業奠基人蘇秉琦先生,懷有同樣的敬重之情。退休之後,他接受了整理蘇秉琦先生講義、遺稿的工作。大概有四五年的時間,他認真細致地整理一包一包的材料,出版了蘇秉琦先生遺稿《戰國秦漢考古》《另一個三疊層》。他說:“蘇先生是我的老師,整理蘇先生的遺稿,我責無旁貸。”
劉緒老師性格平和,與人為善,但內心也有剛正的一面。他曾對我講過某單位評聘博導,連續兩年邀請他為外審專家,評審的都是同一位學者。他認為這是一位當前非常活躍、卓有成就的學者,不僅在該單位,即便在國內,也是專業內的佼佼者,晉升應無問題,就很認真地填寫了推薦意見。可惜連續兩年,這位學者都名落孫山。他感到事情很奇怪,也很生氣。第三年,當該單位又聯系他做外審專家時,劉老師沒有答應。他說,這樣的評審明顯跟學術無關,我可不願意配合他們了,浪費時間、浪費精力。
劉緒老師對生活充滿熱愛,即便在生病住院期間,也時常把他對生活的熱情傳遞給大家。他會在散步時,撿起幾片樹葉,擺成正在舞蹈的人形,拍照發給大家。那個舞者身形婀娜,動感十足,充滿了活潑的生機。他多才多藝,年輕時是個標準的文藝青年,嫻於多種樂器,工於書畫,年輕時的畫作在家鄉獲得極高贊譽。他的外甥曾說,如果舅舅不從事考古研究,或許現在就是著名的畫家了。在他全身心投入考古工作之後,還保留著篆刻的愛好,在贈送友人的著作上就鈐印著他自製的名章。
劉緒老師身上散發著一種獨特的精神魅力,凡與他有過交往的人無不感到如沐春風,或許可稱為君子之風。古人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說,劉老師庶幾當之。
如今,老師已去,夜半驚醒,唯有淚滑落。所幸老師的著作還在,老師的考古事業還在,我輩唯當發奮,不負老師的教導和培養。
(作者:張明東,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
原文鏈接:他的心在田野——緬懷我的老師劉緒先生《光明日報》( 2022年02月17日 11版)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