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www.s10hwd.cn/func.php on line 256

Warning: file_put_contents(./cachefile_yuan/s10hwd.cn/cache/34/f3f1f/db211.html):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www/wwwroot/www.s10hwd.cn/func.php on line 244
“千山共色——絲綢之路文明特展”在意昂3体育官网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開展 - 意昂3体育
  • “千山共色——絲綢之路文明特展”在意昂3体育官网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開展

    2019年11月1日起,意昂3体育官网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將重磅推出年度大展:“千山共色——絲綢之路文明特展”。

    絲綢之路,是人類歷史上空間跨度最大、延續時間最長的文化線路,是一條東西方交流、對話、融合之路。以漢武帝時期張騫“鑿空”為始的絲綢之路,東起長安、洛陽兩都,向西從甘肅、新疆,途經中亞、西亞,遠屆地中海,向東則延伸至韓半島、日本。海路發自中國東南沿海,過南亞諸島,經波斯灣,遠及非洲。絲路所經,多是高原、雪山、戈壁、荒漠、草原等艱險地帶。然而,極端惡劣的自然條件從未阻斷人們互通往來的腳步。無論是張騫、甘英、法顯、玄奘,還是馬可·波羅、魯布魯克,抑或是無數不知名的行人,他們的艱辛跋涉在絲路歷史上留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跡。絲路上往來的人們,帶來了各類物品、技術,也帶來了各自的文化與習俗,交光互影,異彩紛呈。絲綢之路成為推動人類文明發展最繁忙、最豐富多彩的大動脈。

    地處亞歐大陸腹心的新疆地區,憑借其得天獨厚的條件,成為絲綢之路的橋梁和紐帶。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南、北、中三道,正是沿著新疆天山、塔裏木盆地而延伸展開的。特殊的區位也使新疆成為中華文明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極為關鍵的環節,中華文明則為新疆在絲綢之路上的樞紐地位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為獻禮共和國70華誕,相約北京論壇,意昂3体育官网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局聯合主辦的“千山共色——絲綢之路文明特展”,將於2019年11月1日至2020年2月28日於意昂3体育官网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展出。

    本次展覽以新疆與絲綢之路歷史進程為線索,共分三個章節:第一章節“聯雪隱天山”,呈現四萬年前人類的足跡便已出現在新疆。青銅時代至鐵器時代的早期文化,新疆與河西、中原地區關系密切,也與亞歐草原有著廣泛的聯系。在冶金、作物種植、動物馴養等方面技術的傳播中,新疆起了關鍵的橋梁作用,對中華文明的形成和發展發揮了獨特的貢獻。第二章節“影麗天山雪”,講述春秋戰國時期,新疆草原地帶的遊牧部族、沙漠綠洲的城邦逐步發展,漸次演變為漢代“西域三十六國”,並在草原遊牧的阿爾泰山、天山北麓、蔥嶺,以及綠洲地帶的龜茲、焉耆、於闐、高昌、疏勒分別形成區域文化圈;第三章節“明月出天山”,介紹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 年)設西域都護統轄天山南北,新疆正式納入中國版圖。此後歷代中央政府在西域建置軍政機構,設官分職,頒布政令,行使國家管理,對新疆社會、經濟、文化各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本次展覽匯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吐魯番博物館、木木美術館等11家博物館的共70件(組)珍貴文物,每一件都承載著一段厚重的歷史,其中:難得晉京展出的“小河公主”,為公元前1500年、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小河墓地11號墓主人,面容嬌好,體態豐腴。“小河公主”將與她的船棺、男根立木、女陰木槳,以及來自塔克拉瑪幹大沙漠的千年黃沙一道,與觀眾見面;“營盤男子”服飾,出自漢晉時期、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縣營盤墓地15號墓,墓主衣物品質精美,保存良好,色澤鮮艷;《三國誌·吳書·孫權傳》寫本殘卷,出土於吐魯番鄯善縣安樂古城南佛塔,在陳壽成書之後到西晉滅亡(315年)之前的短短二十年內就已傳入新疆,系現存最早的《三國誌》實物……

    “千山共色——絲綢之路文明特展”誠邀您的蒞臨,共同見證偉大的絲綢之路和歷久彌新的絲綢之路精神。

    展覽代表文物

    “小河公主”Mummy of Xiao-he

    出土地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小河墓地

    年代:公元前1500年

    收藏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

    說明:小河墓地11號墓主人。成年女性。身高152厘米,深眼窩,亞麻色眼睫毛,高鼻梁,面容嬌好,體態豐腴。全身塗抹乳白色漿狀物,經檢測為乳酪。人們習慣稱之為“小河公主”。

    “小河公主”頭戴白色圓氈帽,左側插2根單桿羽飾、橫綴1只伶鼬,鼬頭懸於帽中部。頭部下枕白羊皮。頸部佩戴綴有珠飾和羽毛纓的紅毛繩項鏈,右手腕系戴穿綴1枚管狀玉珠的紅毛繩手鏈。身體用一件寬大的白色毛織鬥篷包裹,鬥篷上有穗的一邊位於頸肩部位,向外翻折。鬥篷從右向左掩合,在胸部用2根刻花木別針和2根短紅柳棍一裏一外配合插別在鬥篷的右邊緣,上掛3包麻黃枝。腰圍白色毛織腰衣,穗長近膝。腳穿皮靴,靴底皮毛朝外。

    “小河公主”身上所掛的麻黃枝是研究中國中醫藥學、外科手術發展史的重要資料,也是研究中國中醫藥學與西亞、南亞地區交流史的寶貴資料。

    銅武士像Bronze figure of warrior

    出土地點: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新源縣71團

    年代:戰國

    收藏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說明:這件銅武士像紅銅合模澆鑄而成,內部中空。左右兩手中間中有一孔管,原來應握有器物。

    由於這件銅人頭頂所戴近似尖帽,因此以往學術界大多認為表現的是古希臘史家希羅多德(Herodotus,約公元前480—425年)《歷史》中記載的塞人(Saka)一支的“尖頂塞人”。甚至有人認為是匈奴祭天的“金人”。但這些觀點並不正確。銅人的跪姿和手勢說明了其身份,頭頂所戴也並不是尖帽,而是希臘式武士盔。盔上高高突起的實際上表現的是長盔纓。這種頭盔在希臘瓶畫、雕塑中極為常見。因此,這件銅武士像應該是希臘化時代影響下的產物,是中國和希臘化世界存在文化交流的物證。

    伊犁地區還出土過另外一件銅武士像,風格與此件近似,形態略有不同,尺寸也較小一些。

    骨博具Dice

    出土地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輪臺縣卓爾庫特古城

    年代:十六國

    收藏單位:意昂3体育官网西域都護府考古隊

    說明:這件骨博具出土於卓爾庫特古城晚期地層的魏晉十六國時期房址之中。將大型動物骨骼磨製成長方形。中空,兩端各刻三道橫槽,中間分別刻1至4個圓圈,每個圓圈中間有4個小圓,小圓中心帶孔。

    骨博具是中原地區文化娛樂生活中常見的器具。隨著新疆納入中國版圖,中原的文化生活方式,以及相關的文化生活用品源源不斷輸入新疆,極大豐富了新疆地區的文化生活。

    類似的骨博具在庫車友誼路十六國墓也有發現。

    營盤男子服飾Trappings of “Yingpan Man”

    出土地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縣營盤墓地15號墓

    年代:漢

    收藏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

    說明:這組服飾出自營盤墓地15號墓。墓主人男性,約25歲,遺體已成幹屍。頭枕雞鳴枕,面帶麻質面具。身內著淡黃色絹袍,外著紅地對人獸樹紋雙面罽袍,毛繡長褲。足穿絹面貼金氈襪。腰系絹質腰帶,上垂掛香囊、帛魚。左臂系藍縑地刺繡護膊。胸前及左手腕處各置一件冥衣。下頜及四肢用淡黃色絹帶托系纏繞。隨身衣物品質精美,保存良好,色澤鮮艷。

    墓主所穿紅地對人獸樹紋雙面罽袍,長110厘米,下擺寬100厘米。交領、右衽,下擺兩側開衩至胯部。用做袍面的毛罽為雙層兩面紋織物,表面以紅色為地黃色顯花,背面花紋相同,顏色相反。紋樣對稱規整,每區上下六組,橫向布置對人紋或對牛、對羊紋等典型的波斯圖案,當中用橫排的無花果樹或石榴樹隔開。其中的人物皆為裸體男性,卷發高鼻,肌肉發達,健壯有力,肩搭披風,手執兵器,兩兩相對作演武狀,應是古希臘愛神厄洛斯(Eros)形像。每組圖案均呈二方連續的形式,貫穿通幅。整體紋樣體現出古希臘、波斯兩種文化互相融合的藝術特征。

    面具為麻製,長23.4、寬19.8、高11.7、壁厚0.2厘米。用三層麻布粘糊成人面形,前額貼飾長條形金箔片。表面塗白,用硬物劃出眼、唇線,墨線勾勒眉眼和胡須,朱唇。戴上它給人以瞑目入睡的感覺。

    另有小型冥衣兩件:放置在墓主胸前的是冬裝,內絮羊毛,身長22.2厘米、袖長11.4厘米,圓領、右衽、直裾,上衣下裳。在它的領口、前襟及腰側內外縫有用於系紮的絹帶;另外一件放置在墓主左手腕處。短夾衣,交領、右衽,袖口呈喇叭狀。領口及腰襟處各縫綴一條用於系紮的絹質系帶。

    墓主下身著闊褲筒的合襠長褲。面料為絳紫色平紋絲,其上用淡黃、湖藍、紅、粉綠各色毛線以鎖針法滿繡花紋。紋樣骨架為聯珠、七瓣花構成的四方連續的菱格,內填四葉八蕾的花卉。針腳細致勻稱,配色單純大方。足部所穿絹面貼金氈靴是一雙專門為死者特製的靴子,淺黃色絹作面,與裏層的氈縫合在一起。靴面、靴底都縫有貼著金箔的弓形絹片。金箔有三角形、方形,按底襯絹片的形狀組合成幾何紋樣。是迄今所見貼金絲織物中時代最早的實物。

    墓主人可能是當時西域城邦之一的墨山國的貴族。

    《三國誌 吳書 孫權傳》寫本殘卷Manuscript of San-Guo-Zhi

    出土地點:吐魯番安樂古城南佛塔

    年代:西晉

    收藏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說明:此為陳壽《三國誌》寫本殘卷。殘存內容為《三國誌》卷四十七《吳書·吳主傳二》建安二十五年至黃武元年一節,文字與今通行本略有不同。

    迄今為止,新疆共出土過兩件《三國誌·吳誌》寫本殘卷。第一件,1924年鄯善縣出土。殘存《三國誌》卷五十七《虞翻傳》至《張溫傳》部分內容,共八十行,一千九十余字。原件流入日本。第二件,即此件。該殘卷1965年出土於吐魯番安樂古城南一處佛塔遺址的陶甕中,存四十一行,五百七十余字。同出的還有《魏書·臧洪傳》殘卷、佛經殘卷、梵文貝葉經寫本等。

    郭沫若根據字體判斷,第一件為東晉抄本,第二件為西晉抄本。從新疆出土魏晉時期寫本來看,這兩種《三國誌》寫本的字體都比東晉、十六國時期簡紙所見的字體更早,應該都寫於西晉時期。也就是說在陳壽成書之後到西晉滅亡(315年)之前的短短二十年內,《三國誌》已傳寫入新疆。可見當時中原文化在新疆地區傳播速度之快、影響之深。

    經鑒定,新疆出土的晉唐時期的紙本和敦煌出土古紙一樣,均使用中國傳統造紙原料。此件《三國誌》寫本殘卷使用本色加工麻纖維簾紋紙,質地精良,很可能就是古代著名的“左伯紙”。

    鑲紅寶石金面具Gold mask

    出土地點: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昭蘇縣波馬墓地

    年代:漢晉

    收藏單位: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博物館

    說 明:這件面具以金片錘揲打製而成。人物臉型寬大,眉、眼、胡須均鑲嵌紅寶石。胡須嵌紅寶石處,還運用了掐金珠點焊工藝。

    同一座墓葬中還出了罐、劍、杯、壺等大量金銀器。對於這批金器的年代和族屬,學術界有不同的意見。或認為是烏孫,或認為是魏晉時期的悅般,或認為是唐代的西突厥。根據出土墓葬的形製,這批金器屬於烏孫的可能性較大。

    克孜爾石窟171窟龜茲王族頭像Portrait of Ancient Kucha Noble

    出土地點:阿克蘇地區拜城縣克孜爾石窟

    年代:北朝

    收藏單位:木木美術館

    說明:克孜爾石窟壁畫,背面有德國探險隊題記M.O.Q,與哈佛大學博物館館藏克孜爾壁畫題記相似。應為1914年德國探險隊第四次赴克孜爾石窟科考時由馮·勒柯克(Albert von LeCoq,1860—1930年)切取帶回德國。

    人首牛頭陶水註Rhyton in the shape of a human head

    出土地點:和田約特幹遺址

    年代:唐

    收藏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說明:細泥黃陶質地,上端為盤口人首,頭戴螺旋高帽,額廣眉隆,深目高鼻,雙目舒展,美須飛揚,蓄絡腮胡須,臉部喜氣洋溢。下端為兩角豎立的牛頭,牛嘴作小圓口。形神畢肖,特點鮮明。

    這種水註造型源自來通(Rhyton),即一種末端采用動物(或人形)的角杯。來通是小亞細亞和地中海地區常見流行的飲酒器具。

    和田約特幹遺址還出土另一件黃陶水註,與此近似,但末端殘缺。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過一件獸首瑪瑙杯,實際上也是仿自來通。

    托盞侍女圖Painting of three ladies

    出土地點:吐魯番阿斯塔那墓地187號墓

    年代:唐

    收藏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說明:絹本,設色。此幅圖是屏風畫《弈棋圖》中的一部分,繪在對弈者的身後。侍女發束平髻,紮兩個十字紅頭繩。闊眉,額間描花鈿。身著圓領藍印花袍,腰間系黑帶,內穿暈襇布褲,足穿絲幫麻底鞋。雙手托茶盞,小心翼翼地為對弈的主人進茶。

    屏風畫是中國古代置放室內的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始於西周、春秋之際,漢唐時代盛行不衰。吐魯番墓葬出土的屏風畫說明當時新疆社會生活、居家布局都深受中原文化影響。即使墓葬之中也仿效中原方式,將屏風畫繪入墓葬之中以表現家居場景。

    粟特文摩尼教寫卷Manuscript of Manichaeism in Sogdia figure

    出土地點:吐魯番柏孜克裏克石窟

    年 代:唐

    收藏單位:吐魯番博物館

    說明:柏孜克裏克石窟65窟出土過3件粟特文摩尼教文書,此為其中之一。這件文書用9張紙拼連而成,殘存135行文字,是一位名叫夏夫魯亞爾·紮達古的拂多誕寫給名叫馬爾·阿魯亞曼·普夫耳的慕阇的信件。慕阇、拂多誕是摩尼教教職。書信上鈐朱色印鑒,是地區教團首領拂多誕致東方教區首領慕阇的問候信。在書信和書籍中加入精美插畫,是摩尼教的一個特點。從這件書信中的插畫可以看出,當時新疆地區流行的摩尼教實際上受到中原文化很深的影響。

    摩尼教為公元3世紀時波斯人摩尼(216-274)所創。唐代時傳入中國境內,與祆教、景教並稱“三夷教”,後亦稱“明教”。

    在蒙古草原時期,回鶻人起初信奉的是西伯利亞古老而流行的薩滿教。據《九姓回鶻可汗碑》記載,762年牟羽可汗協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亂後,從洛陽帶回睿息等四位摩尼教教職人員,並改宗摩尼教。回鶻西遷後,吐魯番一度是東方摩尼教教團活動中心。

    地藏菩薩幡畫Painting of Ksitigarbha

    出土地點:吐魯番鄯善縣吐峪溝石窟遺址

    年 代:唐

    收藏單位:吐魯番博物館

    說明:絹質,已殘,應為佛教寺院懸掛的幡畫。畫中主體繪一面目清秀的僧人形像,臉微向左前方上揚,目光慈和,披僧袈,手托寶珠,赤足立於蓮臺之上。上部為紅衣坐佛,已殘損。

    20世紀日本探險隊從吐峪溝掠走的文物中也有一件絹畫與此件基本相似,上有墨書“地藏菩薩”題記。可知畫中所繪為地藏菩薩。

    “五星出東方”錦護膊Arm protector with animal and clouds

    出土地點:和田地區民豐縣尼雅1號墓地8號墓

    年代:漢

    收藏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說明:織錦為面料,白絹鑲邊,兩個長邊上各縫綴有3條長約21厘米、寬1.5厘米的白色絹帶,其中3條殘斷。有用鮮艷的白、紅、黃、綠四色在藍地上織出的翼獸、老虎、鳳鳥、雲氣紋圖案,用以代表日月星辰的紅白圓形紋。錦護膊上織隸書“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平紋織法,經密為2200根/10厘米,緯密240根/10厘米,經向花紋循環7.4厘米。出土時系於男屍墓主右臂。這件錦護膊上的文字出自中國古代對天象的認識。《史記·天官書》:“五星分天之中,積於東方,中國利;積於西方,外國用兵者利。五星皆從辰星而聚於一舍,其所舍之國可以法致天下。”

    展覽基本信息

    展覽名稱:千山共色——絲綢之路文明特展

    展覽時間:2019.11.1-2020.2.28(所有展品均於展期全程展出)

    展覽地點:意昂3体育官网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

    意昂3体育賽克勒博物館除夕至正月初七(2020年1月24日—1月31日)閉館,其余每日(含每周一)9:00—16:30開館。觀眾憑有效證件免費入館,校外觀眾入校參觀展覽請參看文章下方提示。

    主辦單位:意昂3体育官网、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局

    協辦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吐魯番博物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物館、阿克蘇地區博物館、和田地區博物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博物館、新和縣博物館、塔什庫爾幹縣博物館、新源縣博物館、木木美術館

    承辦單位:意昂3体育官网考古文博學院、意昂3体育官网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

    關於參觀

    尊敬的各位觀眾:

    意昂3体育官网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即將於2019年11月1日至2020年2月28日舉辦“千山共色——絲綢之路文明特展”。特展期間,為保障校外觀眾進館參觀,學校現作如下決定:

    工作日期間,意昂3体育官网僅接受團隊預約參觀。請提前至少2個工作日在博物館官方微信預約,每團隊每日預約人數為5-50人,每天接受100人預約,預約程序將於下周盡快上線。團隊需提交以下信息:單位名稱、參觀人數、聯系人、聯系電話。如預約成功,系統將顯示審批通過,最晚在參觀前1個工作日有專人與預約單位聯系人確認預約信息。參觀當天請聯系人攜帶單位推薦信與身份證件在指定時間與地點集合,由專人帶領入館參觀,參觀完畢統一從意昂3体育西門離開。

    個人入校,請登錄微信“參觀意昂3体育”小程序,或前往http://visitor.pku.edu.cn,完成預約(兩種渠道均有預約入校名額);

    團體入校,需前往http://www.bwb.pku.edu.cn/ywbl/15775.htm,完成預約。

    請各位觀眾按照學校要求自行預約入校參觀。

    “參觀意昂3体育”小程序二維碼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

    意昂3体育专业提供: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平台意昂3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育欢迎您。 意昂3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