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6 信息來源: 學生工作部
編輯:山石 | 責編:麥洛3月12日下午,意昂3体育官网學生工作部舉辦2021年首場教授茶座,這也是教授茶座的總第92期。意昂3体育官网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朱松純教授就“從人工智能角度解讀《赤壁賦》兼談人生意義”這一主題與同學們深入交流。
意昂3体育教授茶座是學生工作部主辦的一項校園文化品牌活動,在這裏,同學們可以和名師大家一起品茶暢談,近距離聆聽師長經歷、感受學者風範、領悟人生智慧,進一步增強科學精神和人文素養、體會青年成長與責任擔當。
茶座現場
《赤壁賦》之境界皆開辟古今之未有,天地萬物、人生哲思,無不訴諸於這篇“千古一賦”之中。朱松純表示,自己少年時初讀東坡赤壁,只感嘆其橫槊賦詩的豪放氣概;而立之年重讀,漸領會清風明月的意境;已過不惑再讀,又喟嘆於出世與入世的平衡;如今又讀,感受到文學、科學、人生的交織和互通。
蘇子言,“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愛因斯坦言,“到寧靜的山頂,描繪簡約的科學畫卷”。朱松純認為,《赤壁賦》中的清風明月思想境界與愛因斯坦對於科學的感悟實有異曲同工之妙,兩者的相通是文學和科學跨越千年的遙遙共鳴。他表示,“做學問的本質,就是登無人之境。”
朱松純與同學們分享交流
朱松純認為科研探索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其一為探索時期,其間僅有身處清風明月境界的科學家孤軍奮戰於全新領域,勇攀無人涉足之峰;其二為路燈時期,眾多科學家借前人探索出的星星之火摸索前進的道路;最後便是踩踏時期,易出現盲目跟風、只追熱點不求本質等現象。朱松純坦言,科研布局應有戰略定力,就像“下圍棋”,即掌握學術界的深水層動向,不受迅速轉移的熱點所影響。如此,科學家才能夠真正沉潛於學術研究、深耕於各自領域,化幽壑之潛蛟,待大浪淘盡,已斬波萬裏。
朱松純講授
人的存在,究竟是於須臾間徘徊,還是在無窮中遨遊?回溯歷史,無論程朱理學、陸王心學為代表的東方哲學,還是康德為代表的西方哲學,均試圖探求天理和人欲的平衡問題。朱松純從人工智能的角度創新闡述了“理”與“心”的關系。他將代表“理”的社會規範對應為一個U系統,而代表“心”的價值體系則對應一個V系統,社會系統中的每個人都受到多個維度的社會關系所約束,可以表達為U系統中的各種勢能函數;同時每個人也受各種欲望的驅動,可以表達為V系統中定義在各種子空間與維度的價值函數。
孔子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就是指他到70歲終於達到了“心”與“理”的平衡的境界。而平衡態有很多種,維度高則格局大。儒家入世的思想強調社會責任,達到高維度大格局的“大平衡”,而佛教則通過出世減少社會關系的約束,通過大量戒律來限製行為空間,並拉平價值函數,從而在一個降維的小空間達到“心”與“理”的“小平衡”。縱觀人的一生,終是在現實與欲望的沖突中起起伏伏,於時時變化的U系統和V系統中不斷建構、解構、重構中尋求新的平衡。《赤壁賦》為代表的蘇軾作品,映射出他在不同境遇下克服內心矛盾,不斷調整新的平衡的復雜心態。
“理”與“心”平衡的數學表達
有同學結合目前我國科技發展面臨的“卡脖子”問題,向朱松純請教解決之道。朱松純認為,現代科學的發展路徑相較之前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多學科的交叉、融匯、貫通已成趨勢。他以液壓傳感器和智能手套的研發為例,具體闡述了一個智能手套的開發涉及到材料、生物、力學、傳感器、控製等不同學科間的交叉與技術集成。因此,需要在每個“卡脖子”問題的相關領域都取得突破,才是解決“卡脖子”問題的關鍵所在。談及我國的科研前景,朱松純滿懷期待地表示,中國科學家的團隊協作、集體攻堅能力屬世界一流,假以時日必將取得具有重大意義的科研突破。
同學提問
有同學提問,現代科研分工愈加精細、繁復,青年學者應如何在網格化的學術研究中把握大勢大局。朱松純認為,“小科學”聚焦某領域的具體問題,與之相應的“大科學”則側重於綜合分析、理論建構、整體統籌。在人工智能領域,宏大的理論問題往往先行於具體的實踐問題,前者為後者提供研究方向、研究範式。沒有復雜的“大科學”,“小科學”也會失去指引。朱松純鼓勵同學們,青年學者應樹立追求清風明月境界的科研理想,敢於探索前沿,而非蜂擁而上追逐熱點,同時要致力於解決“大科學”問題,培養全局觀,不要將自己囿於“小科學”的一畝三分之地。
同學提問
同學們也疑惑人工智能是否能夠擁有作為“第一人稱”的體驗感,並試圖探討AI的性格設置問題。朱松純表示,從數學表達角度分析,性格可以被理解為層次的行為表達模型(時序的概率與或圖)的各種屬性,這些屬性控製著行為選擇的概率分布,從而表現出來的現象是“性格”。如何設置智能體的主觀價值函數與屬性正是目前人工智能領域所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他以書法為例,深入淺出地解釋了對AI進行內心建構的重要性。欣賞書法的意趣並不僅僅在於客觀研究其運筆,更在於重現當時書法家的握筆之姿、心臨之境,體會一筆一劃間蘊含的意境。人工智能未來的發展方向便是構建主觀價值函數,培養AI智能體對於藝術的激情、對於作品的鑒賞能力、對於事物的共情能力,實現從感知功能到認知功能的發展。
由意昂3体育官网官方微博精選的網友留言,詢問到人工智能對人類審美、乃至對整個人類群體的影響。朱松純談到,審美是價值與功利函數(V-系統)在某些條件下的邊緣分布函數,也就是去除任務後的在低維空間的投影。AI智能體要被人類接受,也必須符合人類的價值觀與審美,而且要在生活中不斷更新學習,隨著社會發展的進程與主流價值觀進行融合。放眼整個人類社會,科技已經以多種多樣的形式滲透進日常生活,通過優化的算法對人類施加或有益或不良的影響。在信息時代,人工智能的應用程序可通過分析用戶的興趣來製造和推送符合用戶喜好的信息,而這些信息有可能包含虛假甚至危險內容。長此以往,人們的價值觀將產生偏激的傾向,導致社會逐漸向極化的方向收斂,對社會秩序產生沖擊。因此,為避免社會向極端化發展,國家需要通過立法等手段屏蔽惡性信息的侵害或定義好邊界,避免人工智能技術產生負面影響;此外,同學們也必須時時豎起耳朵、擦亮眼睛,於混雜中堅定守護真相的決心、於紛亂中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現場合影
活動最後,朱松純與在場同學合影留念,並為同學們寫下寄語:“享清風明月,登無人之境。平天理心欲,活精彩人生。”
朱松純為同學們寫下寄語
參加此次講座的同學表示,朱松純教授開創性地從人工智能研究的角度解讀中國古典名篇中蘊含的哲理和人生智慧,在各人工智能交叉學科之間縱橫捭闔,探索人工智能與東西方哲學、倫理、人文和社會模型的關系,展示了學者對前沿科學與中華文明融合發展的觀察與哲思。
在綿延5000多年的文明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聞名於世的科技成果。弘揚優良傳統、勇攀科技高峰,是新時代對科研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務、新使命。2020年9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強調,“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樹立敢於創造的雄心壯誌,敢於提出新理論、開辟新領域、探索新路徑,在獨創獨有上下功夫。”科技興則國家興,科技強則國家強。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綱要指出,要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推動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這要求廣大學生深刻認識、理解我國的文化科技發展形勢,肩負起面向國家、面向世界、面向前沿的學術責任,潛心以學、刻苦鉆研,登無人之境,不斷向科學技術的廣度和深度進軍。
第92期教授茶座·微語錄
微語錄·一
做學問的本質,就是登無人之境。在這一點上,蘇軾和愛因斯坦是相通的,或者說文學和科學是相通的。
微語錄·二
科學的前沿就像是清風明月的夜晚,科學家能享受“江山之清風、山間之明月”。
微語錄·三
追尋無人之境,首先要找到一個新的空間。這個空間可以是一個抽象的數學空間,也可以是一個圖像空間、幾何形狀的空間、感知的空間。做學問就是去探索與領略這種空間的結構和奧妙,最後將其描繪出來。
微語錄·四
與強調客觀性的自然科學不同,人工智能追求主觀和客觀的融合,因為只有在建成主觀認知的基礎上才能豐富對客觀世界的感受。
微語錄·五
人工智能面臨的最復雜的問題是如何做到“知行合一”,達到社會規範和內心價值功利兩個系統的統一。“理”對應U系統,即社會規範的數學表達;“心”對應V系統,即價值觀、內心的驅動力。真正的社會進步發生在“心”(V系統)不斷突破“理”(U系統)束縛的過程中。
微語錄·六
蘇軾的一生波瀾起伏,他的思想境界也在高維空間的“大平衡”和降維空間的“小平衡”中反復變換。實際上,每個人的人生都是如此,需要在社會規範和個人價值追求的沖突與統一中反復調節,找到內心的平衡點。
微語錄·七
小科學是在某一具體領域深入鉆研的學科;大科學是綜合的科學,需要投入團隊、系統的力量,建立全新的科研機製,將簡單的理論通過復雜的工程變成現實(例如人工智能)。
微語錄·八
目前科學面對的很多問題都是復雜的大問題,例如人工智能。按照西方的科研體製將一個大問題分解成很多小問題再逐一解決的方法已無法適應現在的科研課題,而是需要探索新的科學模式。我認為中國的大一統思想更適用於當下的科研環境,通過跨學科的團隊合作去解決更宏大的科研課題。
微語錄·九
系統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社會也在不斷演化,人工智能所研究的智能體要融入社會,就要符合社會的價值觀,要具有自主學習的能力,不斷更新迭代、自動適應社會的變化。
微語錄·十
做科研要享清風明月,登無人之境;做人要平天理心欲,活精彩人生。
“燕園學子微助手”微信平臺將持續為同學們提供教授茶座的活動通知並分享教授茶座微語錄,敬請關註。
專題鏈接:教授茶座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