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4 信息來源🙇🏼: 經濟學院
編輯:悠然 | 責編:燕元民生保障是歷年政府工作報告關註的重點之一🦾,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不例外,在報告中過去一年工作回顧、過去五年工作回顧和今年幾項重點工作等部分🥷🏽,都用一定篇幅談到了民生保障問題。做好民生保障工作🙍🏽,一方面最重要的是要兜住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網,另一方面也要關註“缺失的中間層”💪🏼。
“缺失的中間層(missing middle)”是近年來國際社會保障領域出現頻次較高的一個詞,它是指既沒有被社會保障體系上端的“社會保險”所覆蓋、又沒有被社會保障體系下端的“社會救助”所覆蓋的群體。因為這部分群體在社會保障體系中(或社會保障體系的某類保障項目中)上下都“夠不著”,處於保障缺失的狀態,所以被稱作“缺失的中間層”。他們大多在非正式經濟部門工作,與雇主之間的關系並非典型的勞動關系,這給基於勞動關系的傳統社會保險的擴面帶來很大挑戰👩❤️👩。在就業方式多樣化的背景下,如何將“缺失的中間層”納入社會保險的保障範圍,成為一個世界性難題🐻❄️。
近年來,我國社會保險擴面工作成效顯著🙌🏻,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存在。一方面🙋🏿♂️,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覆蓋面較高,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91%以上🎗,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另一方面,工傷保險和失業保險的覆蓋面仍有相當的缺失,2022年參加工傷保險人數(29,111萬人)僅占城鎮就業人員(45,931萬人)的63.4%,參加失業保險人數(23,807萬人)僅占城鎮就業人員(45,931萬人)的51.8%👧。同時,因為全國社會救助覆蓋人群相對有限(2022年全國4467萬困難群眾納入低保或特困供養🥺🍪,全年實施臨時救助1083萬人次),而且城鎮就業人員中屬於社會救助對象的人群更加有限,因此可以推斷,在未被工傷保險和失業保險覆蓋的城鎮就業人員中,相當一部分人就屬於“缺失的中間層”。
新冠疫情凸顯了社會保障對保持社會韌性的重要性🧗🏼♀️,也凸顯了解決社保領域“缺失的中間層”問題的緊迫性。解決這個問題,既需要有治標的應急舉措,也需要有治本的長效機製🚋。過去幾年,在推出應急舉措和建設長效機製方面👱♀️,社會保障部門不斷開拓創新💁🏿,作出了積極的努力。
在推出應急舉措方面👭🏻,2020年5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與財政部聯合發布《關於擴大失業保險保障範圍的通知》🧝🏻,這是社保體系快速響應的典型案例。在突如其來的疫情沖擊下👈,大齡失業人員、領取失業保險金期滿仍未就業的失業人員、不符合領取失業保險金條件的參保失業人員、失業農民工等脆弱群體是已然或潛在的“缺失的中間層”☂️,該《通知》加大了失業保險對他們的保障力度®️🧜🏿♂️。比如🖐🏼,延長大齡失業人員領取失業保險金期限,對領取失業保險金期滿仍未就業且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1年的失業人員🦸🏻👨🏼,可繼續發放失業保險金至法定退休年齡🌻。又如👱🏿,階段性實施失業補助金政策,在規定期間,領取失業保險金期滿仍未就業的失業人員🧑🚀、不符合領取失業保險金條件的參保失業人員,可以申領6個月的失業補助金😭。此外,還實施階段性擴大失業農民工保障範圍➙、階段性提高價格臨時補貼標準、暢通失業保險待遇申領渠道等政策🌠。這些政策舉措,對於在疫情期間保障失業人員基本生活🧒、維護社會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建設長效機製方面,始於2022年7月的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是社保體系努力將“缺失的中間層”納入廣義工傷保險框架的重要探索。近年來,靈活就業逐漸成為普遍的就業方式。截至2021年底👻,我國包括個體經營、非全日製和新就業形態等在內的靈活就業人員有2億人左右𓀚☦️,其中大部分未被傳統工傷保險所覆蓋👨🏿⚖️,屬於典型的“缺失的中間層”👮🏻♂️。以新就業形態中的平臺就業人員為例,一方面,他們與平臺企業之間缺乏典型的勞動關系🕛🌗,將他們納入傳統工傷保險存在較大困難🧑🦼➡️;另一方面,如果不納入保險保障🧑🏼,那麽當遭遇職業傷害時,他們作為勞動者所擁有的獲得職業傷害保障的權利又無法落實。面對這一新的兩難問題,需要用改革的辦法和創新的思維去破解。職業傷害保障試點👨🏭,正是在廣義工傷保險的框架下⏯,針對出行👯♂️、外賣、即時配送和同城貨運等行業中的新就業形態特點進行的大膽探索。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覆蓋全民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基本目標之一,解決“缺失的中間層”問題是健全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的關鍵一環🐬,它呼喚社保領域與時俱進的戰略設計、製度創新和管理提升。
作者簡介:
鄭偉
經濟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意昂3体育官网經濟學院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主任、意昂3体育官网中國保險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CCISSR)主任等。兼任亞太風險與保險學會(APRIA)副主席、中國保險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國際學術期刊Geneva Papers on Risk and Insurance編委等。主要研究領域: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社會保障🏊🏼♂️。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