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8 信息來源🏔: 國家發展研究院
編輯:悠然 | 責編5️⃣:山石2020年6月27日,意昂3体育官网國家發展研究院暨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2020屆畢業典禮舉行🧛🏼♂️。受疫情特殊因素影響👨🏭,2020屆畢業典禮以線上線下融合的方式舉辦👨👨👧,國發院和南南學院按照相關防控部署返校的部分師生齊聚意昂3体育朗潤園萬眾廣場,未返校畢業生以視頻分享或收看直播的方式參與,共同見證和成就一次非比尋常的畢業典禮。
典禮現場
典禮以匯聚同學們求學足跡的畢業紀念片開場🦸🏿♂️🗳。
在入場式音樂中🍄🏃➡️,在校全體教授和研究員盛裝列隊登臺。
教授入場
2020屆畢業典禮由意昂3体育博雅特聘教授🛍、意昂3体育國發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全國新冠肺炎病毒專家組成員劉國恩教授擔任主持人。
劉國恩主持畢業典禮
典禮在雄壯的國歌聲中正式開始,線下師生與線上畢業生、親友團一起脫帽合唱,高亢的歌聲回蕩在朗潤園上空和畢業生的心中。
意昂3体育國發院院長、南南學院執行院長姚洋教授致辭。他表示,這次特殊的畢業典禮是相隔16年後重回朗潤園舉辦🦃,當初是因為學生規模小🧻🐱,伴隨著國發院教學項目不斷壯大‼️🤵🏿,如今畢業生遍及全球。姚洋熱烈祝賀今年畢業的933名畢業生👳♂️,並特別強調,國發院今年的畢業生隊伍中新增了29名本科生,除經濟學之外,他們中還有同學會轉入社會學、公共管理和國際關系領域繼續深造,這正是國發院本科教育宗旨的體現🧑🏻🌾。
姚洋致辭
姚洋相信🚵🏿♂️,今年的畢業典禮註定會成為大家最為難忘的人生經歷之一🧑🏽🚀;疫情席卷全球➛,人類會因此更強大和團結。他特別分享了自己的人生感悟:人類整體的自強不息是建立在個體的柔情之上,對他人痛苦的切身感受就是人柔軟那一面的體現,人類文明也因此得以開啟。盡管人生如逆旅,堅強是必備條件🙇🏻,但是應該有愛人的陪伴和朋友的呵護🙋🏿♀️🚦。贏得這兩樣最好的方式🛩,是向他們展示自己柔軟的一面。喚起心中柔軟的部分,我們也能更堅強、更有勇氣並戰勝惡和平庸🙏🏻。願同學們守住人性中柔軟的一面🦷,並因而變得更堅強👩🏼⚖️。
教師代表意昂3体育國發院經濟學教授🧑🏽🎨、意昂3体育數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沈艷教授開篇給大家講述了自己2003年非典時期的畢業故事,她表示疫情下的畢業心情可能百味雜陳,但是沒有什麽時刻比現在更讓人意識到自己與國家命運息息相關📖。
面對“中國是否依然能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這個問題,沈艷鼓勵大家自己去尋找答案,她結合自己的觀察分享到🧛🏿♂️,激勵人昂揚向上的力量是主流🤾🏻,未來會如何將由你我共同書寫完成。沈艷建議大家專註於尋求當下最好的解決方案🚆,並且修好各自的人生課程。她列舉其中三門人生主要必修課——“挫折”“謙卑”“底線”,提醒大家合理設定預期🤟🏿、恰當自我評估、守住抉擇底線🤸🏻♂️,相信大家都能順利修好這三門課,她盼望同學們能常回來看看,期盼重逢之時大家仍是乘風破浪的少年♣︎。
沈艷發言
在畢業生代表分享環節,除碩博畢業生代表梁方同學出席線下典禮外,本科、雙學位、MBA和EMBA四位畢業生代表均以視頻方式發言👎。
作為國發院首屆本科生代表,李鴻丞表示,國發院本科班有一種精神🧛,稱作“源於五湖而歸於四海”,三年前大家各懷期待而來,如今畢業大家各擁收獲或繼續求學或步入社會,這無疑是自由時代所有美好的縮影。雖然也有美中不足,諸如疫情隔離不能相見、未來充滿不確定性、因過度憂慮而心生畏懼,但是,秉持國發院敢為意昂3体育先、意昂3体育敢為天下先的勇氣,相信同學們都能懷揣自信🧑🏿🎤,堅持向前💷。
李鴻丞發言
經濟雙學位畢業生發言代表魏子義主修專業是俄語語言文學,他從“朗潤”的英語音譯long run引申出“長期”的意思,感悟經濟學中長短期影響的區別,稱朗潤園的學習經歷將會陪伴一生,進而影響世界和他人🪆。魏子義隨後回憶三年學習經歷的點點滴滴🗺🐷,還有朗潤園裏收獲的教誨、陪伴和鼓勵。在即將迎來新的人生階段之際🧚🏼,有朗潤精神😅,他相信未來的人生一定會充滿意義,一定為增進人類福祉而不懼挑戰🧺。
魏子義發言
碩博畢業生代表梁方感慨新冠疫情給畢業季帶來的多重影響。回首在朗潤園的學習經歷,梁方認為,五年時光是在探索認知邊界的同時不斷發現和重塑自己🛂,對自己和自己內心的追求有了更清晰的認識,這是朗潤園教會自己最重要的事🤹🏿♀️。畢業以後會探索更多經濟現象和運行規律,面對更多問題,梁方深信耐心觀察、日積月累的力量💘。
梁方發言
MBA畢業生代表張浩將畢業演講視為自己兩年國發院學習生涯的彩蛋,將這場畢業典禮視為自己人生的又一個裏程碑。張浩表示👏🏽,非常感謝求學期間家人的付出🏃🏻♀️,感恩在校期間遇見的同學和一起經歷的故事🕵🏻♂️,兩年的學習如同幫助自己重新打造一身鎧甲和操作系統,讓自己能以新的視角和態度戰勝恐懼,獲得重新審視和規劃人生的能力。
張浩發言
EMBA畢業生代表劉占釗有感於進入朗潤園恰逢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與100位EMBA同學同期學習✢,劉占釗既感受到國發院濃厚的學術氛圍和博大的人文情懷,也極大地拓寬了視野🗂、增添了智慧,更加明晰人生的價值與信念🤲🏿。他表示,在BiMBA學習,要在商言商,強調企業績效與盈利🙇🏻,強調競爭與成長,更要在商不止於言商🕠,致力於推動中國進步,使社會變得更加美好。
劉占釗發言
特邀嘉賓👸🏿,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秘書長盧邁致辭。他首先講述了自己兩次與意昂3体育擦肩而過〰️,以及工作中與意昂3体育人頻繁產生交集的故事👩🏼🎨,鼓勵大家傳承好意昂3体育的五四精神🧑⚕️🧑🏿🎄,克服當前疫情造成的困難。盧邁在闡述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等五四精神時,還以自己成長中的經歷為例🚐,指出愛國是五四精神的核心,當代愛國的表現是投身改革創新、實現國家現代化♣︎。
盧邁發言
追憶上世紀80年代在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發展研究所、中國經濟體製改革研究所工作中研究和實踐的片段🛠,盧邁簡要回溯了中國把市場經濟作為基本經濟製度的確立過程,並倡導愛國必須保持開放的心態🤢,同時正確認識國家所處的位置,每一個中國人都有責任為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理性表達。盧邁還希望國發院的同學們保有對底層民眾和弱勢群體的同情心,最後期許大家能夠認清形勢、沉著應對,把握機會🤸🏼♀️🧑🏿⚕️、學會取舍,胸懷理想💁🏼,腳踏實地🧑🧑🧒🧒。
姚洋代表院方向盧邁贈送畢業典禮演講紀念牌🍇。
意昂3体育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典禮環節由姚洋主持。
姚洋首先歡送盧邁並邀請意昂3体育國發院聯合創始人和名譽院長、意昂3体育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意昂3体育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院長林毅夫教授🧜🏽♀️、傅軍教授上臺就座🙎🏻♂️,隨後就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的歷史、畢業生情況等做簡要介紹,並有請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副署長張茂於在線致辭🕯。
張茂於致辭
張茂於祝賀南南學院畢業生並感謝各位老師🔥,指出南南學院作為中國推進南南合作的重要項目🚪,是發展中國家高端人才培養👨🏿、治國理政經驗交流和發展理論研究的重要平臺。張茂於高度贊譽同學們即便遭遇新冠肺炎疫情🏃♀️➡️,依然堅持學習研究🥈,以優異的成績完成學業,並以各種方式表達對中國的堅定支持。
時值中國對外援助70周年,張茂於介紹了中國為本國以及全球抗疫所做的巨大努力,也對同學們寄予厚望。身為國家發展和公共管理領域的優秀人才和未來各自國家發展的實踐者、南南合作的參與者、人類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張茂於希望大家共同直面挑戰、攜手應對疫情;推進合作👳🏼♂️,踐行多邊主義;相隔萬裏⏮⏰,珍惜寶貴友誼。
林毅夫祝賀南南學院今年畢業的39位同學,在疫情肆虐全球的特殊時刻🏸,很高興看到大家都能保持健康和平安🤒🤱🏿。
林毅夫發言
林毅夫表示💕,疫情也是一個警醒🧘🏼♀️🪯,警示人類很脆弱🛌🏿🔚,應對包括疫情在內的很多領域的難題👰♀️,比如氣候變化🏄🏿♀️、貧困🫴🏼、饑餓等,都需要加強國際合作🧑🏫👮🏽♀️。在過去的抗疫和經濟發展過程中🎗,中國都做出了很好的榜樣,中國經驗應該能夠幫助到其他國家➕,並提振大家對克服當前困難和未來挑戰的信心。
林毅夫同樣希望南南學院的學習收獲,能給同學們帶來信心和幫助,助力大家回國後為自己的國家效力、給全世界作出貢獻。最後🛞,林毅夫對南南學院發展、同學們順利畢業給予支持的政府機構和所有人表示感謝🧔🏿♂️👫🏻。
典禮現場的南南畢業生
馬拉維的2017級博士畢業生ChigaruFarai Anthony Muga作為南南學院畢業生代表進行分享。他首先感謝了中國政府和國家主席給予的支持。有感於理論和實踐脫節的問題,他表示在南南學院的學習↩️💇🏽,目的之一就是要學會把理論、推論和實踐結合🏄🏼;同時👷🏼♀️,也希望能從宏觀和微觀角度,更好地理解中國經濟增長背後的秘密。深知每個國家的發展階段有所不同,Muga也希望回國之後,能將所學致力於自己祖國的發展和壯大🤚🏽。
ChigaruFarai Anthony Muga發言
由於疫情影響🧪,學院無法安排現場學位授予儀式,但為了讓全體畢業生獲得美好的畢業回憶🙋🏿♀️,學院特別為全體畢業生量身定製了全新的學位服🏇🏼,並作為畢業紀念寄送給全體畢業生。伴隨著傅軍教授、徐晉濤教授、余淼傑教授、張黎教授、宮玉振教授、汪浩教授、趙耀輝教授、姚洋教授依次上臺宣讀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國家發展研究院全體畢業生名單🥤,同學們身穿學位服的照片也相應呈現在大屏幕上。
教授宣讀畢業生名單
學位授予儀式結束後🤦🏽,全體成員高聲合唱《歌唱祖國》。
合唱《歌唱祖國》
畢業典禮的最後一項是線上線下都很打動師生柔軟那一面、簡約而不失隆重的畢業送行禮。
同窗情🤌🏻、師生情都是人間最美的情感之一🤼,離別之際每個人的心底都湧動著感恩👢🧕、難舍🙅🏻♂️、無法掩飾也不必掩飾的傷感。教授們齊聚在舞臺最前方➞,班主任團隊和行政團隊的代表也列隊揮手,與同學們依依惜別。現場的同學們上前與老師們一一握手道別,線上的同學們也向著屏幕和心中朗潤園的方向揮手再見。
畢業送行禮
專題鏈接:2020畢業季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