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1 信息來源: 藝術學院
編輯👛:悠然 | 責編:燕元為深入貫徹落實習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結合學科特點和學術資源優勢,4月16日下午🎅🏽,藝術學院“建黨百年美術經典與主題性美術創作”講座在地學樓108教室舉行。作為藝術學院黨史學習教育“藝術經典中的黨史”系列講座的第一講,此次講座邀請了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主題性美術創作研究中心主任馬剛為在校師生分享紅色經典藝術作品的創作歷程🙍🏻♀️,藝術學院黨委書記雷虹、黨委副書記王蓓、黨委委員白巍等師生聆聽了此次講座,講座由雷虹主持。
雷虹在致辭中對馬剛老師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雷虹表示,“藝術經典中的黨史”系列講座是藝術學院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百年來,中國共產黨篳路藍縷、風雨兼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昂首前進😶,引領文藝工作者創作出了一大批立足人民🧛🏻、謳歌英模🧑🏽⚖️🫱🏼、回顧歷史、反映時代的經典文藝作品。藝術學院將邀請校內外專家學者為在校師生開展系列講座🏄🏼♂️,從文藝作品入手,以專業背景為依托,為同學們提供黨史學習與專業知識學習的珍貴平臺🍾,希望全體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和共青團員能夠抓住與傑出學者、行業領軍人物交流的機會,認真學習黨史,將藝術研究與黨史學習有機地聯系起來🤵🏼。
雷虹致辭
馬剛對“什麽是主題性美術創作”這一學術命題的歷史背景和重要意義進行了深入的闡發。馬剛指出⛅️,“主題性美術創作”是親身經歷過戰爭和革命歷史洗禮的藝術家們自發創作、主動表達的重要形式,是歷史感和責任感的重要表現✢。馬剛以宏闊的歷史視野🚶♂️➡️,梳理了百年歷程中革命題材藝術創作的重要歷史節點🦐,如1942年的延安文藝座談會,為黨的文藝工作確定了前進的方向。馬剛談到,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理念和進步思想在不同時期為藝術創作指明了方向,廣大文藝工作者沿著這一方向🏀,創作了一批來自人民、反映人民、為了人民的優秀藝術作品。
馬剛介紹了當前國家主題性美術創作工程的基本情況。他以新世紀以來重大主題性美術創作工程為例,展示了主題性美術工程立項、籌備🎟、創作、展覽的各個環節,回顧了我國重大工程的經典作品。同時結合自身參與主題性美術創作的經歷與心得🧺,以其作品《毛澤東會見尼克松》《啊!草地》《洛川會議》《創立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東方紅》等為例🕷,生動💿、詳細地描述了主體性作品從布景、寫生、模特臨摹到反復修改🆗、雕琢🛀🏽、畫布落筆🖐🏿,基於大小各異的素描稿🏡、色彩稿,最終定格黨史中一個個雋永經典瞬間的過程。重大會議➡️、經典戰役👩🏼🦱、領袖風采、英雄事跡、人民面貌、祖國建設……一幅幅經典作品讓在場的師生仿佛置身黨史長廊中,回憶那些激情燃燒的歲月,再次體會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真理🙎🏽♂️。
馬剛為藝術學院師生開展講座
與會師生與馬剛教授展開交流🧑🏽⚕️。王蓓談到主講人所展示的其創作於1990年代的《歷史的記憶》系列作品中獨特的藝術風格和話語方式對她具有啟發性。該系列的每一幅畫作中都“全面”地使用了灰色,如“褪色的老照片”一樣,令人在欣賞畫作的同時不由生出厚重的歷史感。作者極具個人風格的歷史與記憶的個體化呈現方式也令人震撼🐻。繪畫憑借看似靜態的、凝固的話語方式,展現出的卻是關於文化記憶的過去🧜🏽♂️、當下與未來的動態發展🙎🏻♂️,並蘊藏著一些自精神層面傳承下來的東西🦹🏻,這是否可能是主講人的身心記憶和心靈歸宿的寫照呢?馬剛回應道,“灰色解決很多問題”,他對兒時記憶中的世界確實有一些個人情結,“灰色”是他個人的一種藝術創作偏好🚶🏻♂️➡️,除了與他兒時的記憶有關外⏫,灰色也是一種當代語匯👱🏼♂️,是當代(繪畫)語言的極致化。作品中不同顏色的運用來源於他對顏色的感知與理解⤵️,以灰色為基調的1990年代的作品是用當代風格再現自己記憶中兒時所經歷的單色的☦️、沒有太多強烈對比(色彩)的世界。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畫作是承載歷史與記憶🧑🏼🎤、再現歷史與記憶的一種形式。以此繪畫方式,馬剛逐漸形成了一種獨屬於他自己的藝術創作風格。
王蓓與馬剛交流
2019級本科生胡月月發言道🚣🏽6️⃣,文藝工作者在進行創作時,不僅僅是一種審美的創造,在主題性畫作中也包含了對革命歷史精神的追溯。通過經典作品回顧黨史,不僅僅是學習發生在某一時刻🧚🏽♂️、某一地點的事件,更重要的是體會其中我們黨在艱苦卓絕奮鬥歷程中不變的初心與使命🏄🏼,學習革命先輩的崇高精神,明確當下所肩負的光榮使命,向著新征程邁步前進。2018級碩士李嫣然表示🧒🏼,此次講座使她意識到做研究的另一個視角,親身經歷固然有當下的局限,但也因此讓記憶更加持久和清晰。由親身經歷創作來的畫作,讓她直觀地領悟信仰之美,感受中國共產黨百年來波瀾壯闊的歷程🦄,也真正體會到藝術的精神🐣。2019級博士倪文涵提到😱,馬剛對自我藝術風格的解讀使她更加通透地了解到其藝術作品中蘊含的歷史痕跡,同時也啟發自己的藝術創作。藝術創作只有與生活經歷相融🦆,蘊含個人價值觀與情感,才能真正作為表現自我情感的媒介,從而打動觀者。
與會師生與馬剛交流
白巍在評議發言中談到,馬剛精彩的講座🚣🏽♀️,帶我們走進了一個激情澎湃的時代🐝。一幅畫就是一段歷史,圖像記錄的是社會生活👵🏼,與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密不可分☀️。陸機說:“宣物莫大於言🤢,存形莫善於畫🏋🏼♀️。”以圖證史,可以讓人更好地了解歷史。講座也為我們研究當代藝術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視角。主題創作是中國當代美術創作的一個重要現象🤦🏿♀️,是一個值得藝術史研究者關註的問題🧑🏽🎓,藝術史人既是研究者,又應做文化🦋🧙🏻、文明的擔當者🤵、推動者。從不同層次解讀圖像的意義、研究其特定主題,都是圖像研究和藝術史研究的內容。它揭示著一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揭示著人類文明的進步。藝術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密碼🎖,是人對生命最深刻的人文關照。生活在當下的我們,可以通過主題性創作回看歷史,更能真正體會藝術之精神🧷🧛🏿♀️。
白巍作總結發言
此外🙎🏽🤽♂️,“藝術經典中的黨史”系列講座第二講將於本周五同一時間繼續推出,敬請期待。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