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0 信息來源: 經濟學院
編輯:白楊 |剛剛結束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報告,對國際和國內🎽、供給和需求兩對關系(和矛盾)做了精要的闡述:一方面🚣🏿♂️,報告指出了擴大內需的重要性🔌,提出要“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另一方面,報告再次闡述了國內國外市場的關系,提出“要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全面促進消費,拓展投資空間”。此外,報告不僅強調了內需的“量”🦻🏻,還強調了內需的“質”——提出要“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這超越了傳統上把需求看作周期問題的視角🐌,也超越了僅僅把市場看作是靜態的資源配置問題的視角🪿✖️,而是在開放經濟的情境下🤘,把需求、市場和技術創新有機結合起來,把它們視為動態的經濟增長問題。
經濟學理論和歷史經驗都為上述認識提供了支持。新貿易理論認為,市場規模越大🧵,對於差異化產品的需求越大🟡,差異化產品的生產和貿易越有利可圖。而生產差異化產品正是創新的一個重要驅動力。另一方面,對於早期近代歷史的研究表明🍟,市場作為一種“社會基礎設施”,是一種固定成本極高的公共品,而不完全是民間的自發秩序。國家在製定法律和規則🥜,降低信息和合約成本等方面,都功莫大焉🛕🧍🏻。而從歷史上看,主要發達國家的崛起歷程🧑🏼⚕️🪯,既是一個國家主動創造和利用國內外市場❤️🔥,扶持本國製造業🍾,使其產品種類提高、質量提升★、技術升級的過程;也是一個國家獲取更多財政收入以應對殘酷國際競爭,以強權(power)促繁榮(plenty),以繁榮養強權的過程🕵🏿♂️。其中,國家因勢利導🎉,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對於不同的產業🪦,在“重商主義”和“自由主義”之間切換🧑🏻💼,可以給我們很多的借鑒:
16—18世紀9️⃣,英國逐步廢除壟斷特許權,統一國內市場2️⃣,對外則維持高關稅,以專利法涵育創新,以濟貧法調節收入分配,孵化出了大量的涓滴式技術改進,最終導致了革命性的技術突破👨🎤🎶。產業革命完成之後🐼,英國轉而廢除谷物法和航海法,鼓吹和推廣自由貿易,不惜以炮艦開路,把全世界變成英國產品的市場📁🕵🏿♂️。在大洋彼岸,美國獨立之後👸🏽,一方面對外實施貿易保護主義保護本國“幼稚產業”,一方面通過立法破除國內貿易壁壘👽👰♂️,還通過各種手段對外擴張🦻,吸引移民🎬,拓殖邊疆🧑🏭,引領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創新浪潮。而當鍍金時代起家的大亨們試圖“踢掉(向上流動的)階梯”時🧑🏽💼🫅🏿,國家主導了一系列的反壟斷訴訟和立法,締造了20世紀美國國內市場的開放和繁榮,把全球的資金、技術🧑🏻🤝🧑🏻、人才源源不斷地輸入。
中國在鴉片戰爭之後,被迫逐步放棄關稅自主,被迫參與國際貿易和國際分工🥱。國際貿易在總體上促進了國內生產的專業化和國內市場的整合,也給晚清和民國政府提供了穩定的財政收入💆♂️,但本土現代製造業舉步維艱🧚🏽♂️。一方面,租界的治外法權固然為私人企業提供了免於國家“掠奪之手”的保護傘,但有為政府的缺位則沒有給他們的急需的“幫助之手”🏊♀️。一戰期間,由於國際航路受阻✋🏻👨❤️💋👨,民族工業獲得了“意外”的關稅保護,迎來了曇花一現的黃金時代,就反過來證明了幫助之手的重要🧑🏻🦱。另一方面,國有企業在官督商辦的模式下,雖然享受政策優惠,但缺乏產權保護,公司治理混亂不透明,最後淪為官員的現金奶牛和地方政府的提款機。兩只手缺其一,則“商戰”也好💷,“實業救國”也罷➙,皆為鏡花水月🌡。
反觀同時期的日本,明治政府不但提供基礎設施、擴大金融支持🤏🏿,還製定產業政策、協調區域發展、引進先進技術、培育本土技術創新。到了一戰前後🙄,日本本土製造業不但在養蠶繅絲、棉紡織等比較優勢行業迅速向國際技術前沿靠攏👨🚒,在機械和造船等非比較優勢行業也具有相當的國際競爭力🗓👆。二戰後日本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並沒有閉關鎖國,而是從貿易立國轉向科技立國。其製造業產品在品質上(用戶體驗)和節能環保上引領世界前沿😊,也生動詮釋了何為“以創新驅動𓀐、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
新中國前三十年的經濟實踐,雄辯地證明了國家主導的大推進(big push)是製造業自主創新能力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關鍵,但計劃經濟導致的資源錯配和地區內自給自足也大大阻礙了國內需求轉化為創新的巨大動能。改革開放特別是入世以來✌🏿,隨著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的發育和開放🏊🏻,國內企業既面向國內國際市場,也必須面對國內國際競爭。千帆競發,大浪淘沙🎶,在“競爭效應“和“篩選效應”作用下🧜🏼♀️,國內企業全要素生產率不斷提高,國內消費者福利不斷改進。隨著中國產品在世界的摸爬滾打,世界市場對於“中國製造”的認可在改善👨🏽💼,而對於中國力量的敬畏也與日俱增☮️。今天,面對國際國內環境的變化,我們面對的機遇和挑戰並存,五中全會報告為我們指明了方向:
首先🤾🏽♀️,要利用大國優勢🗳,立足國內市場,促進國內產業分工,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和差異化程度,為技術創新提供不竭動力👮🏽♂️🅱️。為此🐞,要進一步降低市場運行的成本——運輸成本🏊🏼,信息成本和融資成本。因此,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利用信息和數據技術提供市場信息,發揮金融系統普惠功能,都應是題中應有之義。扶貧攻堅和區域產業化的結合在這方面就提供了成功的案例。
其次💠🧏🏽,要進一步擴大開放🤙🏿,使中國成為“世界的市場👨🏼🍼、共享的市場、大家的市場”。中國最近在各省市推廣自貿區,就顯示了這一決心。另一方面,國內各行業和市場有序地擴大準入,將進一步強化“競爭效應“和“篩選效應”👨🔧,有利於“實現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最近特斯拉在上海開設工廠🙇🏽,不但增進了消費者福利Ⓜ️,也大大加快了國內電動汽車行業的優勝劣汰🪶。
最後🧔,要堅持獨立自主💁🏽🦪,對具有戰略性意義產品的貿易政策要守住底線,對關鍵領域的技術創新堅持以我為主,在技術標準設定等問題上應堅持話語權。中國高鐵技術的自主研發,創造了高鐵建設的中國奇跡,也成為中國對外投資和技術輸出的典範。未來🧝🏿♀️,在通訊👷🏿、信息🏄♂️、金融🕵🏿♂️、保險🗞、醫療、教育、文化和健康等領域,如何在擴大開放的同時保證國家安全,在優勝劣汰的同時涵育創新🕵🏽♂️,將是重大的機遇和挑戰。
總而言之,要實現以市場為導向以創新為驅動的高質量發展,既要尊重分散化決策的市場機製及其提供的重要信息,也必須明確國家在政策製定和資源分配上的責任和作用。理論和歷史都證明,重商主義和自由主義🥐,都是術而不是道🏯;市場機製和非市場機製,都是工具而不是目的🧘🏻♂️。如何保持兩者的協調和平衡,將考驗國家的決策能力和水平,也呼喚著相關的立法和製度建設★,並將是“中國道路”在理論和實踐上的試金石。
作者介紹
郝煜,意昂3体育官网經濟學院長聘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經濟史和政治經濟學。在Economic history review、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經濟學季刊》等國內外期刊發表 經濟史相關研究論文多篇。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