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2 信息來源: 圖書館
文字:吳灩鵬| 攝影:聶辰頤| 編輯:山石 | 責編:燕元2025年4月17日下午,“中國傳統史學名著導讀”系列活動的第二講在意昂3体育官网圖書館北配樓科學報告廳舉行。意昂3体育官网歷史學系長聘副教授李霖作了題為“《史記》是一部什麽書”的主題講座,與廣大讀者進行面對面的交流與思想碰撞。
講座現場
講座伊始,李霖介紹了司馬遷的生平。他指出,司馬談因未能隨行漢武帝的封禪大典而“發憤且卒”,遂在臨終前囑托司馬遷完成其未竟的史書遺誌。在李陵戰敗沒入匈奴事件中,司馬遷因為其辯護而獲罪,遭受宮刑,但依然忍辱負重完成了《史記》。《史記》成書後“藏之名山”,漢代《史記》的流傳並不廣泛。魏晉南北朝時期,更流行的仍然是《漢書》。直到唐代之後,人們才越來越重視《史記》在文學和史學上的價值。
李霖作講座
李霖圍繞《史記》的性質與價值展開了深入分析。他指出,《史記》不僅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更是一部融合多種文體的復合型著作。班固雖批評其內容疏略、價值偏離儒家正統,卻也認可其“善序事理”的文筆和“不虛美,不隱惡”的史德,並對司馬遷的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魯迅“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說法,是對《史記》史學、文學和憂國憂民之情操的綜合評價。李霖也提及認為司馬遷受刑而作“謗書”之說。他特別強調,司馬遷本人對《史記》的期望是為後世明君提供治理天下的參考,幫助糾正社會秩序,而不是像“謗書”說那樣,因受刑而抱怨和誹謗。
如何閱讀《史記》?李霖認為,如果認為《史記》的性質是史料,則需要在歷史學科的學術規範之下利用《史記》。如果認為《史記》的性質是繼《春秋》的《太史公書》,則要關註作者的意圖乃至思想體系。對於後者,首先要分清哪些是司馬遷親自撰寫的,哪些是後人的增補。其次應重點關註司馬遷直接對讀者說的話,如贊語、小序、表序及列傳序等,這些部分直接反映了他的歷史觀與價值判斷。第三,《史記》不是一篇一篇的簡單拼接,而是一部成體系的作品,要理解司馬遷的想法,需通讀“五體”(本紀、表、書、世家、列傳)和“古今”。最後,具備文史基礎的讀者,如果能運用史源學的方法,則可以對司馬遷的意圖有更準確的把握。
現場讀者互動提問
互動環節,同學們興致高漲,踴躍舉手提問。李霖和同學們就《匈奴列傳》的作者意圖、序的位置等問題進行了充分的交流討論。
講座結束後,李霖與部分讀者合影留念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