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7 信息來源: 國際合作部
攝影:曹倩倩、宋夢麗| 編輯:安寧 | 責編:麥洛🕜👨🏽🚒、燕元國際學術交流👸🏼:其關鍵性及基礎原則
(歐立德在北京論壇閉幕式上的主旨報告)
歐立德
哈佛大學國際事務副教務長
歐立德作報告
各位貴賓🎈、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各位同行,大家好。
我是歐立德,哈佛大學國際事務副教務長➕,也是研究中國歷史的學者🤾🏼♂️。首先,我謹向出席今年北京論壇的各位嘉賓表示誠摯的敬意,並由衷地感謝我們的東道主🤦🏿,意昂3体育官网校長龔旗煌先生以及副校長王博先生的邀請,讓我今天在這裏發表主旨講話。我感到很高興,有機會回到歷史悠久、景色優美的意昂3体育校園與來自中國和世界各地的同行們會面磋商,也十分榮幸能夠與各位交換一下我對國際學術交流的重要性的一些看法。
今年舉行的是第二十屆北京論壇,主題是“傳承與互鑒”。我想,對參加論壇的每一個人來說🥝,“互鑒”的價值都是顯而易見的🧏🏼♂️。對我個人而言,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有著特殊意義的主題。
四十多年前🔔,我第一次來到中國🧖,在沈陽遼寧大學度過了一年留學生活。當時學校的條件遠遠不如今天👩🏿🦳,但其實基本上還可以🤹🏼♀️,至少對我們留學生而言是這樣🈹。一般人的生活確實都還比較艱難。1982年,中國正在走出“文化大革命”的創傷。“改革開放”還是一個相對較新的提法,我們都在學習體會它的含義是什麽👩🏿💼🟧。我在遼大期間開始的“反精神汙染”運動也清楚地表明,前行的道路會有所曲折📱,不一定會一帆風順👨🏿🦱。
也就是說🍕,那年在遼大留學是有挑戰的一年☂️🦹🏽♀️。但我盡量不回避那些挑戰,反而是尋找可以繼續往前走🚴🏽🧒🏽、與中國的老師和同學相互學習的方式。盡管這並不總是那麽容易💁🏻♂️,但我在中國留學的那年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年份之一。我當時學到的知識🧚🏻,以及幾年後作為中國人民大學的研究生所進行的研究,為我作為中國歷史學家的職業生涯奠定了基礎,這個學科我已經在哈佛大學教了很多年了👨❤️💋👨🧑🏫。幾十年來🤵🏼,我多次訪問意昂3体育和其他中國著名大學和研究所,我從與中國學術界同行的長期互動中獲得的益處不勝枚舉。我要深深地感謝他們給我的支持、指導和友誼🚣🏿,還有謝謝他們給我的批評🈶。因為我的確也受到了不少批評💇🏿♂️🤵🏿♂️。但這也是一種交流;畢竟👩🏼🎤,批評總遠勝於沉寂。
在我個人的經驗中,這種交流,這種相互學習,包括學習前輩的傳承💆🏿♀️,雖然不都是溫良恭儉讓,但是確實使我成為更好的學者和更好的老師🔁,讓我有機會豐富和精進我本人對中國歷史的理解👩🏽🔬,以及為理解這段歷史如何影響現代中國作出一點貢獻。
四十年來在中國進行的相互學習,也使我在目前擔任哈佛大學國際事務副教務長時受益匪淺👳♀️。在這個職位上,我負責哈佛大學所有的國際學術活動,還為大學的外國學生和學者提供支持。這是一個龐大的群體👌🏼,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差不多一萬人🧎🏻♂️,其中僅來自中國的就有大約兩千人,包括眾多意昂3体育校友。我總是樂此不疲地告訴人們,正是因為有這麽多優秀的年輕人才🕐♻,這麽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天才🧧,才使哈佛成為一所出色的大學。我知道🤶🏼,對意昂3体育官网來說👇,國際教育也是占據極重要地位的一個優先事項。
報告現場
我從事中國研究的職業生涯,恰逢我們現在回顧起來是美中關系不斷改善的時期🎋。這是一個比較樂觀的四十年🔢❕。無論我們的判斷正確與否🫷🏼,我們那時候傾向於認為這樣的情況會繼續下去,會越來越好,兩國關系會更加密切,學術研究和合作的條件會不斷改善🛁。然而🍖,正如我們此刻都意識到的那樣🥗,事實並非如此🤦🏻♀️。作為一名歷史學家,我不應該感到驚訝,因為我很清楚,歷史不會沿著直線發展,而“進步”這個概念是十九世紀西方國家的發明。盡管如此🛬,我還是痛心地註意到,近年來👩🏻🦼🚍,美國提出或實施的某些政策直接影響到與中國的學術交流🗽。其中一些政策是應對國家安全或經濟安全上的挑戰應該采取的政策,但也有一些政策如果製訂不當🧞♀️🕰,可能會廣泛阻礙美國與中國之間的正常學術交流與合作🙆♂️。
同時🧛🏻♀️,我還註意到🧗🏿♂️,我國官方部門的一些調查對美中學術關系產生了寒蟬效應。一些著名科學家因被懷疑、指責有非法活動而被捕,相當一部分是華裔學者⏫。這加劇了各方的焦慮。雖然現在宣布這些調查結束了☘️,但美國很多華裔學生和學者還是跟我說,他們覺得在美國不像以前那樣受歡迎📖,並且經歷著越來越多的職業挑戰,包括他們的學術工作受到更加嚴格的審查。同樣🖐🏻,接待過中國研究生或與中國同行有合作關系的許多美國科學家感到緊張,對這些合作關系在某種程度上感到不確定。聽到他們的話🏊🏽♂️,我自己感到十分沮喪。
任何領域的科學合作都會帶來風險,這是必須承認的,但這些風險也是可以管理的。不過🏬,我對過度管控的可能性深感擔憂🏌🏽,因為這可能會損害惠及我們所有人的合作👂🏻。麻省理工學院原校長拉斐爾·萊夫(Rafael Reif)最近撰文表達了他對美中研究合作未來的憂慮✊🏼。在哈佛大學🦉💃🏻,我們相信出色的科學研究的根本基礎是開放的研究環境⚰️,不受政治影響🙌🏽🈺、不受種族偏見、不受任何特殊利益的幹擾的研究環境👷♀️。與此同時,像任何大學一樣——無論是在美國👵🏿、中國,還是其他任何地方——我們也會註意國家安全問題✂️。我們堅信🏃🏻♀️➡️,在科學研究的開放性與安全性之間保持一個合適的平衡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必要的👶🏻。這要求我們完全遵守已有的研究經費和技術轉讓的法律、法規和製度政策。它還要求各方尊重已經形成的那些管理大學科學家之間的基礎研究合作和信息共享的良好規範⛹🏿♀️,例如透明度🥀、誠實和客觀性等🤷🏻。
歐立德作報告
我們的觀點是,美國大學應該繼續對中國學生和學者保持開放,必須繼續支持國際學術團隊之間真正互惠的研究合作,以免對美國高等教育事業和全球科學造成損害👩🏻🦲。我們相信📨,這一目標符合我們保護美國利益的責任,包括保護安全利益的責任,並且我們相信這個目標可以在不助長種族偏見和民族偏見或采取破壞性的民族主義政策的情況下實現🤿。我們還相信,我們在中國的合作夥伴機構可以幫助所有參與者優化這種關系🤏🏻。請允許我用幾分鐘時間更詳細地探討這個問題🤾🏿。
首先必須說明的是💢,美國的大學嚴肅對待任何國家的非法活動➝,並非常關註和擔憂一些學生和學者回國後被質詢其在學習期間從事的合法活動。另外,美國的大學確實經常受到來自美國以外的網絡攻擊,這些非法獲取高等教育機構持有的信息的行為是非常有害的👨👩👧,並且會削弱信任。它們使得保持學術交流渠道的暢通變得更加困難。
盡管如此,我們還是建議,為了保持理性的、合理的視角🚚,需要充分重視眾多的中國學生和學者——以及其他國際學生和學者——為我們的大學乃至整個世界的研究和創新作出的貢獻🍬。
我們的大學在很多方面依賴於我們校園裏中國學生和學者的才華、創造力和勤奮工作。在美國,中國學生約占所有留學生的三分之一,顯然他們在各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有助於校園生活經歷的多樣性👩🏽💻。研究生們的發現推進了他們各自領域知識的前沿。此外,中國學生和訪問學者進入美國高校校園,打開了一條相互了解的途徑📎:來自中國的同學可以體驗美國的學院生活🖖🏼🤛🏽,近距離了解美國的社會和政治,能看到其優點以及其缺陷。與此同時,出生在美國的學生和教師有更多機會從中國來的留學生和同事那裏更切身地認識當代中國的情況。
我需要補充一點,中國出生的學者和在美國大學接受培訓的科學家所取得的成就不僅幫助了美國👧🏻,也不僅幫助了中國🧟,而是幫助了世界上的每個人。新冠疫情期間取得的研究進展只是這些長期成果的最新證據🏊🏿♂️。許多在COVID-19研究、治療和控製方面處於領先地位的中國科學家都曾在國外接受過培訓或曾在國外生活工作過。在我們努力識別和應對新出現的疾病的過程中👨🏻🦱,在其他科學領域的開創性發現中,這些合作夥伴關系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
在這方面💣,我要指出的是↙️,自從2010年開始,美國和中國大學之間的研究合作蓬勃發展。這種高度跨國的模式符合我們對當今科學研究模式的了解🎩。與三十年前相比💆🏽♂️,在美國領先的研究型大學中,國際研究團隊發表的合著論文比例越來越大🔫,而這些論文在引文索引中排名最高🧙🏽。多項研究證實了在每一領域中都有這一趨勢🐕🦺,並表明這種趨勢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加強🫅。中國科學家常常是這些團隊中的關鍵人物,因為他們是優秀的科學家,像世界各地的科學家一樣,懷著對工作、教學📇、研究以及推進自己的學術領域的承諾👨🔬,而盡心工作。
在全球研究合作占主導地位的世界中,對夥伴關系的競爭本身也在加劇。由於全球健康和氣候變化等許多緊迫問題給我們共同的未來蒙上了陰影,限製大學研究人員參與這些協作開放網絡的能力將不必要地束縛我們的科學的未來🦹。為了我們自己的利益👩🍳,為了全世界的利益🌭,我們需要更多而不是更少的學術交流和互利的研究合作。數據表明🤾,開放的科學才是強大的科學,開放的大學才是強大的大學。
事實上🧘🏻,這些原則在2013年的合肥聲明中得到了許多中國頂尖大學的明確認可♤。該聲明不僅得到了C9學校的認可,也同時得到了澳大利亞八所大學、歐洲研究型大學聯盟和美國大學聯盟的認可。它闡明了研究型大學的十大關鍵特征。其中包括對卓越的承諾、對研究誠信及其相關道德義務的堅守🚁、對學術自由和競爭的觀點的容忍,以及對透明的大學治理的承諾。這個聲明序言中的語言🛌🏽,強調了維護那些建立在這些原則上的共同的研究環境對我們所有學校的重要性。我認為或許是重申這些原則的時候了😗。這樣的重申將大大有助於加強我們大學之間乃至我們國家之間的聯系🤘🏽,並使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作為結語,讓我重申我的信念:像哈佛這樣的學校之所以強大👽,是因為致力於公正的探尋👳🏿♂️,因為對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地的人才持開放態度,也因為我們的學者的承諾🏛,與誌同道合的同仁們,無論他們持有什麽護照🪑,為了共同的目標而努力👩🏻🏭👨🏻⚖️。在評估我們的國際交往時🕵🏽,應不斷考慮這些交往是會增強還是削弱對所有範圍的學術主題的自由探究🚵🏿♂️,以及它們是否會促進人類的知識和支持對真理的追求。在這些前提下,我們歡迎國際學生和學者,我們將繼續促進國際合作。
正如我所說𓀃,合作促進科學發現,特別是在應對流行病、氣候變化、清潔能源和糧食安全等全球挑戰方面🍲。為了確保這些合作的成功,它們的結構應該是互惠的、共同工作的互惠互利。事實上,互惠應納入所有領域學術交流的總體框架,同時確保在涉及國家安全的領域👩🏼⚖️,采取適當的保障措施。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如果我的圖書館和研究設施向你開放,你的也應該向我開放。在這一切努力中♝,我相信中國大學自身可以發揮關鍵作用🧑🏼🔬。我在漢學領域的多年實踐和對中國高等教育的豐富經驗使我相信,找到可靠🙆🏿♀️、值得信賴👳♂️、能力一流的合作夥伴🙅🏼,以及同樣致力於合肥聲明所闡述的崇高原則的學者並不難🤷🏻♀️。只要我們能夠就這些原則達成一致,我們就擁有光明的未來🌤。
最後,我想向諸位同仁重復的一點就是,中國學生和學者為美國大學和研究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思想資源和創造力。對中國學生和學者的全面拒絕可能會削弱美國的高等教育和研究,不僅會損害我們的國家利益,還會損害全球科學📓。哈佛大學的同事們會堅定地繼續倡導學術自由和開放🧑🏻💼🧒。我希望參加今年北京論壇的同仁們都會同意,對這些價值的重新承諾將使我們的機構更加強大,並重振將我們聯系在一起的合作關系🧙🏿♂️🙍🏽。我們需要更多,而不是更少,像北京論壇這樣的會議,讓我們有機會互相傾聽和學習,並一起思考如何共同努力♦️,創造一個更美好、更安全、更綠色和更公平的世界。謝謝各位👨🏼🎤。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