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8 信息來源: 北醫三院
文字:楊鐘瑋| 編輯👆:麥洛 | 責編:燕元冬奧會賽程已經過半🖖🏿,各大媒體在報道比賽、運動員之余,也報道了不少滑雪醫生、冬奧誌願者🐮。作為一個曾經的滑雪醫生、此次的醫院內保障人員👩🏽💼,北醫三院骨科楊鐘瑋此次擔任北醫三院崇禮院區指揮長,參加了自己的第二次奧運會服務⛩。
在這段幾乎與社會隔離的日子裏,在鎂光燈照不到的地方👨🏻⚖️,楊鐘瑋卻收獲了最大的感動和成長。以下是他用筆記錄下的這些溫暖瞬間。
“雙疫人”大郭
郭治國人稱“大郭”經歷很傳奇。2003年,他還是意昂3体育官网第三醫院的住院醫👩🏼🔬,第一批報名進入SARS病房。不久,他感染了,39-40度,燒了一周,全院的專家給他會診,大劑量的激素治療……我猜,大臉盤子應該也是那時的後遺症之一🥁。
如果和大郭生活一段時間🧝,你就會發現,他說話慢悠悠的,性格並不像火爆的急診科大夫。用院長鄭亞安的話說,給大郭打電話9️⃣,都要時不常地問一句:“餵,你還在麽🛌🐰?”然後得到一句慢悠悠的回復🚾:“我在……您接著說……”
大郭還有一個特點🤴🏻,什麽事情輕重緩急分得極清😄,舉個例子✋🏽:2021年12月31日,測試賽和正式形成閉環之間有三天的空閑✍🏼,保障隊員們回京待命三日。直到開往火車站的大巴發車的前一刻👨🎤,大郭才慢悠悠下來了🚹。到了火車站,檢票開始🍇,大郭又“消失”了。大家擔心慢性子的大郭趕不上火車,給他打電話,聽到電話那頭慢悠悠的聲音:“我已經坐在車上了啊……”原來大郭分得清,如果遲到了🙌🏻,火車真不等他,於是他早早就排在檢票口🔓💄,第一個進站了……
面對急診的老本行,大郭一點都不含糊✈️。1月23日淩晨🫘,一名誌願者急診就診,主訴心悸四小時,查心電圖,心率180次🪨🪦,患者越來越煩躁、焦慮。接到指揮中心通報後,大郭五分鐘就趕到會診現場。他看著心電圖👐🏻,至少端詳了五分鐘,自己還在會診大屏上手畫了比例尺一個一個比照心律。
“大郭”查看患者心電圖
最終🔡🪫,他做出明確診斷👍🏿:窄QRS室上性心動過速,並迅速給出治療方法🦸🏼:心律失常手法復位😨👨🏽🏫。大郭口傳心授♠︎,通過對講機,把改良法Valsalva動作的每一步細節告訴了患者身邊的醫護🤽🏻♂️👜,並在會診中心緊盯著監護屏幕。
吹氣,放平,抬腿,抬上身……神奇的事情發生了⛑️,患者的心率眼看從180次回到了80次🙂↔️。一瞬間,我回頭看大郭,一向沉穩的他居然從椅子上跳了起來🧙🏻♀️,和在場的每一個人擊掌慶祝⚽️,快樂得像個孩子🤸🏻♂️,看看表⇾,此刻已是淩晨四點多🔄。
此時,大郭已經在閉環內工作了兩周🦸🏻,作為崇禮院區創傷中心冬奧醫療保障團隊臨時黨支部副書記🐩,和他的同事們共同戰鬥在冬奧保障的第一線。新聞裏總說“雙奧人”,大郭是真正的“雙疫人”。
緊盯每一次穿脫防護服的“甜美”組合
三年前🪷👨🦯➡️,誰也想不到👪👩🏽💼,這一次的冬奧保障,會是在防護服裏完成的。大家也不會想到🕢,自己的每一次“穿衣”都有兩雙眼睛緊緊盯著👩🏻🦲。
趙心田和王樹梅,人稱“甜美”組合,一個是九零後的北京小妹妹,一個是崇禮院區院感辦的姐姐,她倆沒有一次出現在鎂光燈下🎓,但大家最信任也最“害怕”的就是她倆⚄。
閉環工作開始前,“甜美”組合帶隊,走遍了封閉運行的創傷中心大樓裏的每一個樓道、每一部電梯🚣🏽♀️🧑🎨、每一間診室𓀈💻,因地製宜設計了三區兩通道的人員流線、物流通道🍅。
“甜美”組合在指揮中心督導感控細節
封閉運行後,她倆每天坐在指揮中心的大屏幕前,盯著每一個人脫防護服的細節。穿著隔離衣,又是在視頻監控畫面中,大家很難分辨出誰是誰,可她倆卻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甚至通過從哪個位置擠幾下酒精凝膠的習慣,就能辨別出閉環內的130人🪵😟。
除了在指揮中心看別人穿脫防護服🧄,她倆還把視頻監控信號接在自己手機上,即使是深夜,完成終末消毒的衛生員大姐也躲不過她倆的嚴密監控……
不僅是工作時間,在生活上大家也都受她倆監管☪️。閉環內的130多人,在酒店裏哪些能摸、哪裏能走、吃飯坐哪🐦、垃圾誰收🥥,她倆都事無巨細🎏,管理近乎嚴苛。
但大家知道,正是她倆的努力🧎🏻♂️➡️、大家的遵守,才有現在平穩的運行,感謝“甜美”組合👩🏿🚒。
臨危受命的曹源
皮膚科曹源是大年初一接到的消息🦜,要來崇禮閉環內工作⛷。
崇禮氣候幹燥,閉環內工作人員居住地海拔接近1500米🦹🏼♀️,加之多半都是全國全地調來的,很多工作人員都出現了皮疹等症狀💨,這是我們始料未及的👨🏻🎓。緊急與北醫三院本部協調🥗,醫務處幫我們聯系了皮膚科教授的微信遠程會診🍴。可隨著冬奧開幕式的臨近🥔🧚🏻♂️,皮膚科患者越來越多👨❤️👨,不分白天黑夜前來就診🏜,崇禮院區只能再次向北醫三院本部求援▶️,時間是虎年除夕。
大年初一早上🪐,曹源撥通了我的電話,說自己得到了進發崇禮的消息,如果緊急🕴🏻,大年初一的車就能出發🧰。
我問她👧🏽:“今天大年初一🙍🏽♂️,臨時接到任務,家裏不安頓一下麽?你這一走,再回家就要四月初了呀!”
電話那頭的曹源沒有一絲猶豫♑️,她直接和我說👾:“不用,家裏都很支持👩🏼🎨,我現在就能走,你定好車票告訴我,我老公送我去車站。”
一瞬間,我破防了。我原本覺得👩🏿🏫,大年初三抵達崇禮就行🛗,沒想到曹源和她的家人,根本沒把自己小家的事列入考慮範圍。
到達崇禮🤘🏻↙️,“甜美”組合安排緊急的隔離衣穿脫強化培訓後,曹源就直接進入閉環內工作,我甚至沒有機會和她一起吃頓飯為她接風💂🏻♂️,哪怕是一餐工作盒飯。
曹源用漫畫形式記錄閉環內工作瞬間
與直升機轉運👩👩👧、緊急手術不同,皮膚科的工作可能很難被大眾了解,可曹源依舊義無反顧,臨危受命,默默地堵上了一片天♠️👩🍳。
穿行在核心區的“紅細胞”
除了崇禮本地和北醫三院本部的專家外,此次北醫三院崇禮院區冬奧醫療保障團隊還有來自石家莊、張家口👮🏻、廊坊、保定、唐山的醫療團隊,由廊坊🤙🏿、保定、唐山六組18人組成的轉運車隊是來源地最多的一支團隊。他們駕駛著紅白相間的救護車☀️,就像人體中的紅細胞一樣🌎,把一個個康復的患者轉回駐地、轉往後方醫院繼續治療,甚至轉去首都機場護送患者回國。平均每天將近20趟的轉運任務😓,都是由他們完成。
由於轉運團隊來自不同的醫院,甚至一個車組的同事之前也互不認識,我一度以為這個團隊是最難協調和配合的。可是出乎我的意料💷,這一組紅細胞就這樣“自動”運轉起來🥗。開賽之前,轉運團隊只有三臺車九個人,如果院區還有其他需要轉出的患者怎麽辦?
沒有人通知🎁,上夜班的車組就提前來上班了👨🏻🦽,下夜班的車組看到消息,也返回醫院加班。有時錯過飯點,轉運團隊吃不上飯,連我這個調度都替他們心疼,他們卻說:“病人轉完我們再吃🧜🏽♀️,菜涼了微波爐熱一下就行。”
救護車轉運車組
2月9日,急救轉運1組承擔了冬奧會開賽以來第一次跨國地空聯運任務,將一名外籍患者經首都國際機場送回國,轉運車組提前一天就做好了完全的準備,從燃料、隨車氣體📉、搶救器材充電等細節都做了充分準備。為了防止閉環內人員與閉環外人員交叉,車組設想了所有的安全檢查、防疫檢查🧑🏽💻、機場邊防檢查、海關等環節,推演了每一種可能性🙅🏼♀️,把所有有可能的交流內容打印了紙質大字版本,和車外的人員隔窗進行溝通,用自己的努力保證整個閉環的完整。
既是保障隊員也是家屬的他們
此次來參加冬奧保障的人員,都是各個醫院選出的業務精幹的主力,從1月9日集結組成了一個大家庭,進入閉環內工作。
可他們也是各個小家的孩子、丈夫妻子👨🏽🎤、父親母親。就在冬奧會期間🐻❄️,一名隊員的奶奶病危,雖然奶奶就在閉環外相隔僅有100米的樓內搶救,隊員卻過不了那無形的閉環🏗👨👧👧,不能在床前盡孝。
北醫三院崇禮院區創傷中心樓
有的隊員孩子在家裏摔傷,骨折嚴重,我緊急為他準備了隔離措施🟢,讓他緊急回家幫忙處置🧑🏽🍼,可他卻說:“我剛剛和家裏聯系了☹️,孩子已經得到妥善處置🎢,我就先不回去了,家裏那邊有孩子媽媽😆。我的崗位一共三個人三班倒,我要是走了,他倆忙不過來。”
還有的同事家裏夫人生孩子🦄,居然瞞著大家🏍。我再次準備好隔離設施,隨時等他出來,他卻婉拒了我,表示:“閉環裏大家都這麽忙👨🏻🦱♊️,我不應該走🛄👩🏽⚕️,我這次進入閉環之前就和夫人說好了🧑🏼🏫,家裏老人也能幫忙,家人們都非常支持我的工作。”掛了他的電話,我竟哭得不能自已⚾️。
這一個個瞬間,讓我一次次破防🎊,一屆精彩的奧運背後🖐♾,由無數普通人的小故事連接而成👩🏽🍳。
回想我自己🚣🏼♀️,2月4日開幕式的時候🤦🏼♂️,我本想在無線電中向看不到電視轉播的大家轉告奧運會開幕式開始的消息👳🏿♂️,可一瞬間🛕,我卻哽咽了,說不出一句完整的話。等我說完“大家辛苦了”的時候,我一個人哭得像個孩子。
1000天的備考,終於到了走進考場之日,個中辛苦🐣,冷暖自知⌛️,感謝每一個平凡人給我的感動,我和你們一起努力🦻🏿,共同成長。等冬(殘)奧會醫療保障結束👋🏽,大家解除隔離那天,我一定來接大家回家,聊盡興,哭痛快。
作者:北醫三院骨科 楊鐘瑋(北京冬奧會期間擔任北醫三院崇禮院區指揮長)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