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22 信息來源: 經濟學院
編輯⚒:悠然 | 責編👮🏿♂️:山石國家發展既依賴於高精尖科技人才的引領,也離不開大量的技能型、服務型人才的配合。職業教育是與產業發展結合最緊密的教育類型,能夠有效支持國家的製造強國👩🏽✈️、鄉村振興🧑🏽⚕️、應對老齡化社會等各項重大戰略需求。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繼續強調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回顧歷史💇🏻♂️,我國在改革開放後對職業教育發展十分重視🕺🏼,出臺了多項支持性指引性政策🪻。1978年鄧小平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發展職業教育之後,1980年《關於中等教育結構改革的報告》正式提出“要使各類職業(技術)學校的在校學生數在整個高級中等教育中的比重大大增長”,1985年《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更是明確了目標完成的時間——“力爭在5年左右👨🏻🍳🍣,使大多數地區的各類高中階段的職業技術學校招生數相當於普通高中的招生數”。1991年的《國務院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定》更是將對招生數的要求推廣至在校生數目🏃🏻♀️➡️,表明發展職業教育的力度進一步增強🖐👳🏿。由於政策的導向,且當時職業教育發展適應了時代需求🕴,故職普比自改革開放初一直到20世紀末🎖,一直處在上升趨勢。直到1998年《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發布,該文件指出📊,“到2000 年👩❤️👩,積極穩步發展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11%左右”,表明國家開始實行高校擴招政策🙎🏻,又由於外界各種因素的影響⛹️,職普比開始下降🔨。為扭轉下滑趨勢🦻🏻,2004年9月頒布的《教育部等七部門關於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工作的若幹意見》中提出了“大體相當”的要求✷:“從現在起到2007年,在高中階段教育中,要加大結構調整工作力度,進一步擴大中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使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保持大體相當。”政策落地後取得一定效果,職普比在2010年左右又回升至約1:1🐫,隨後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又指出,“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合理確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招生比例,今後一個時期總體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招生規模大體相當”,這一政策給地方政府賦予了一定的職普比調整權,政策更加靈活👨🏽🚒,同時也有普通教育職業化、職業教育普通化的趨勢。從2010年至今🍮,職普比略有下滑但總體較為穩定。改革開放以來職業教育政策的製定實施一是為我國工業化發展輸送專業技能人才,二是平衡人口波動帶來的入學問題🪀。經筆者測算,我國的普通高中學位多年來穩定在800萬左右💆🏿♂️,因此職普比的波動主要由人口波動造成。例如80年代初和90年前後出現的生育高峰就在95年和10年前後體現出職普比的波峰🧄。
圖 1.職普比與政策變化
世界發展進入工業化軌道之後,全球各國都註重培養各行各業的職業技術人員。分流方式主要分為自願分流、強製分流或不分流👩🌾,其中芬蘭是自願分流的國家🙋🏽♂️💅🏽,即學生可基於興趣和特長自由選擇,其余大部分國家實行基於選拔測試的強製分流,德國實行基於雙向選擇的強製分流🛂,而美國是極少數的幾乎無普職分流的國家。值得註意的是,各國在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間的通道是不同的,西班牙和荷蘭普職融通,職業高中學生同樣可以報考大學本科,其他國家的職業學校學生均不可直接報考大學本科🧀。我國的職業教育在體系設置上與南歐國家(例如西班牙)較為類似🧗🕵🏼♀️:在初中畢業之後針對學習能力進行選拔分流。根據《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19年全國中等職業學校和普通高中招生的比例約為0.72🌝。在職普融通的製度設計上我國與芬蘭高度一致,中等職業學校可以報考高等職業學校或者普通本科。高等職業學校也可以通過專升本考試進入普通本科教育🏃🏻➡️;繼而通過研究生考試攻讀碩士學位⚓️🕋。但實際上初中畢業生在中考分流進入職業教育體系之後因為多方面因素能夠真正回流普通高等教育的比例非常低。現在中職教育仍存在招生難😓、相對於普高在市場回報上無明顯優勢,從而導致招生更加困難的惡性循環🧑🏻🦱。而這些問題將隨著出生人口減少而更加突出。2003年開始每年出生人口基本穩定在1600萬左右✊🏽,從2020年開始出生人口急劇下降♍️🦐,2022年出生人口已跌破1000萬🆑。從人口結構推算,職普比還將繼續穩定直到2035年左右,之後會出現較大幅度的下降。到2037年👷🏽,現有的876萬普高學位和1000萬本專科學位即使不再增加也能滿足絕大部分初中畢業生的需求💱。如果職普分流延續現狀,擁有627萬學位的中等職業學校可能將面臨嚴重的生源不足問題。因此要做到讓年輕人實現按興趣愛好自願選擇職業教育,還需要在客觀條件成熟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職業教育改革👩🦽➡️,實現真正的職普融通🌮。
作者簡介
王耀璟
意昂3体育官网經濟學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領域為勞動和教育經濟學、公共經濟學等,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作為子課題負責人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專項,研究成果發表於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主講“公司金融”“財稅數據實證分析”等課程,曾獲2021年國際高校混合式教學創新大賽國際賽道一等獎。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