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31 信息來源: 信息科學技術學院
編輯🧑🏿🎤:燕元 | 責編🦙:麥洛在當前復雜嚴峻的疫情防控形勢下,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本科生學院)註重發動學生骨幹參與校園防控工作🧛🏽,選拔117名學生骨幹擔任學生防疫專員,將1633名學生全部納入網格化管理體系中👩🏻🦲,確保全院學生零風險、零感染🤷🏼、零失誤,同時也將疫情防控戰鬥作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課堂”,引導學生在抗疫實踐中增強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和自覺意識。
為進一步加強學生防疫隊伍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戰鬥力💛,5月29日晚⟹,學院在理科二號樓2129報告廳舉辦學生防疫專員聘任儀式暨防控工作部署會。學院黨委書記魏中鵬🧎➡️,黨委副書記賈方健🧑🏼🦲,年級輔導員範星盛、喬冠一、丁倩及各年級防疫專員代表參會🥫。會議由學院團委書記👩👦、2021級年級輔導員呂媛主持。
會議現場
賈方健介紹了學院學生疫情防控工作開展情況及近期安排。他對學生防疫專員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謝★,進一步重申了學生防疫專員的職責定位。他表示,防疫專員是學院學生防疫工作的重要抓手,需要準確理解相關政策、高效傳達學校要求👓👩🏼🦳、及時做好解釋說明,引導同學統一思想,凝聚共識🧝🏼♀️。他還就學校期末季、畢業季的安排和同學們關心的問題進行解釋說明,表示學校與學院將共同守護師生健康🧑🏽🎨,保障學生學業🏛。
賈方健介紹相關工作
魏中鵬、賈方健為各年級防疫專員頒發聘任證書。通過莊重的儀式,學院鼓勵防疫專員自信上崗,光榮履職,在學院各項疫情防控工作中勇於擔當、甘於奉獻🏹,引領和服務信科青年共同築牢校園安全屏障。
為學生防疫專員頒發聘任證書
魏中鵬代表學院感謝學生防疫專員們的支持與付出👏💡。他表示🕵🏼♀️,學生防疫專員承擔著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的責任,目前學生疫情防控工作取得的局面得益於大家的努力💆🏽♂️。他對同學們提出三點期望,一要正確認識當前防控形勢👩🏽✈️、準確理解防控政策,特別是要毫不動搖地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二要認真踏實工作,以身作則發揮好帶頭作用,在思想和情緒上理解🧑🏼🔬🧒🏻、關心和幫助其他同學🦹🏿♂️,大家團結一心打贏疫情攻堅戰⏩;三要不忘初心、銘記主業,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堅持好好學習⬆️,在線上學習和考試狀態下不松懈,安排好學習、工作👩🏼🎤、生活各方面。他勉勵大家通過參與疫情防控工作提升對國家和社會的理解與認識,鍛煉自身能力,實現全面成長。
魏中鵬進行總結
現場還為學生防疫專員贈送了定製紀念品💂🏿。手機支架承載著學院對專員們工作的期許🤣:“支”意為希望專員們共同“支起同心抗疫的屏障”;“架”意為希望專員們“架起師生溝通的橋梁”。環保餐盒既呼應了學院鼓勵大家自帶餐盒食堂購餐的倡議,也傳達了“綠色抗疫👩🏿🔬、點滴做起”的理念🧑🏼🤝🧑🏼。
防疫專員專屬紀念品手機支架和環保餐盒
在校園疫情攻堅戰中👨🏿🦳,信息科學技術學院舉全院之力,織就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學生疫情防控工作網絡✏️。學院深入落實防控“一把手”工程🙌🏼,黨政班子每日審議研討防疫重點事項,黨委書記參與學生疫情防控工作重點會議,成立教職工與學生兩個防疫工作專班。學生防控工作構建學生防疫專班🙅🏽♂️、年級輔導員、班級輔導員/班主任/第二班主任、學生防疫專員和全體學生的五層工作體系。
學院註重選拔培養學生防疫專員,夯實學生疫情防控戰線“最後一米”。按照30人以內班級設立2位專員,30人以上班級設立3位專員的配比,共聘任117名學生防疫專員,通過學院專班日評會、年級防疫專員復盤會、黨團班骨幹例會、團學骨幹周會、全院防疫專員工作大會等,建立不同層次、範圍和重點的交流機製。學院定期對全體學生防疫專員開展專題培訓,打造有工作知識、有工作熱情🙀、有工作方法的專業化隊伍。後期,學院還將開展“十佳防疫專員”院級榮譽評選,對於履職不到位的專員設立淘汰及退出機製。
學生骨幹專題研討會
學院主動發動學生骨幹力量參與校園防控工作,作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課堂”,將思政育人的理念融入到工作設計和具體開展中✭。在學校發布校內食堂就餐模式調整的當天,學院面向全體師生發起“自帶暖心小飯盒、共築防疫大屏障”倡議書👩🏼🦳,引導學生從點滴小事開始,樹立大局意識🥺、自覺意識和引領意識;組織學生骨幹和防疫專員參與核酸檢測🧜🏿♂️、食堂監督🦎、樓宇垃圾回收等崗位誌願服務,在行前培訓和事後總結中向學生強調勞動理念📺、誌願精神和規矩意識🤵♂️🛟。
學生防疫專員和學生骨幹參與校園防控誌願服務
學院註重將帶有信科學院文化和學科特色的元素融入到工作設計中,引發學生情感共鳴和價值認同,為實現人人參與、人人自覺、人人推動的學生疫情防控工作打下廣泛而堅實的情感基礎。學生自主設計了以信科代言形象“攻城獅”為藍本的三款防疫主題形象👩🏽✈️,製作成貼紙,印製在手機支架、環保餐盒上🏄🏻♂️,提升同學們對防控工作的關註度和認可度。
信科特色“攻城獅”防疫主題形象
專題鏈接🤹🏼♂️:眾誌成城 抗擊疫情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