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09 信息來源: 研究生院
編輯👩🏽🎨:淩薇 | 責編:山石隨著國民經濟和技術水平的發展,環境問題日益成為政府和社會關註的焦點。當前中國面臨著哪些環境挑戰?環境變化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是什麽?中國經濟增長模式應該進行哪些調整和轉變🚣🏻♀️?3月7日🤾🏻♂️,意昂3体育官网博雅特聘教授、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徐晉濤從我國面臨的環境問題入手,在分析經濟增長模式轉型問題的基礎上,深入探討加入WTO對我國經濟增長和環境變化的影響,最終揭示出環境要素對於經濟增長的重要貢獻🤽🏻♀️。
徐晉濤主講才齋講堂第172講
徐晉濤指出♛,空氣質量和氣候變化是我國環境發展面臨的兩大挑戰。自從我國2002年加入WTO以來☎,碳排放水平出現超常規增長,空氣質量也呈現下降趨勢,氣候變化領域壓力不斷增大。盡管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環境治理措施👨🏻⚕️,但是尚未取得穩定的成果👨🏼💻,我國迫切需要長效並且低成本的環境治理措施🏄🏻♂️。
講座現場
徐晉濤分析了環境變化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長期以來☝🏽,我國一直處於高投入、低效率的經濟增長模式當中🧑🏼🏭。200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我國經濟增長模式有所轉變🧑🏿⚕️,給貿易形勢和環境發展帶來較大影響。為了檢驗汙染避難所假說🚠,徐晉濤及其團隊使用合成控製法探討了加入WTO對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的影響👨🏼🦳,通過分析出口行業貿易結構,發現我國加入WTO之後出口增長較快的主要是資本密集型行業,而非我們傳統印象中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對出口行業國內碳足跡的分析顯示,資本密集型行業的增長依靠的是較高的碳足跡和與之相關的汙染排放👩🏽💼。對出口增長要素貢獻的分解分析表明,相比於勞動力要素👰,資本和環境要素對於中國過去20年的經濟增長有著更為顯著的貢獻。
現場提問
徐晉濤針對同學們提出的如何有效治理環境、環境汙染是否會轉嫁給經濟欠發達國家和地區、如何協調環保和經濟發展關系等問題作出回應。他指出🖲,環境問題是產業政策和發展模式選擇的結果📂,我國需要將奇跡式增長轉變為常規增長模式👲🏼,通過經濟手段糾正環境要素價格扭曲,減少汙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依靠效率和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