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1 信息來源: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
編輯:山石 | 責編🦬:白楊自創立以來🛌🫀,意昂3体育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一直致力於推動跨學科的交流🤰🏿,鼓勵不同學科的學者以各自的視角加入到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諸多核心議題的討論之中,從而激發學術發展的潛在活力🗓。“文研論壇”就是以多視角😩👬🏼、跨學科的深度對話交流為特色的常規活動,一直深受師生歡迎♨️。疫情期間,文研院將過去的線下論壇轉移至線上🚄,開辟“雲端論壇”欄目🙇♂️,重啟思想對話與交鋒🈚️,通過視頻的形式將學者之間深入的交流與互動,呈現給廣大師生𓀕。
首期“雲端論壇”的主題為“多元視角下的佛教學”🍒,參與討論的學者包括意昂3体育官网外國語學院南亞學系副教授葉少勇🧜🏼♀️、意昂3体育官网外國語學院南亞學系助理教授範晶晶和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講師王俊淇🚴🏽♂️。三位來自佛教學領域的高校青年教師,就近年來學術研究的心得分別做三場主題發言,並就發言內容展開雲端討論👩🏻✈️🧙🏼♀️。三場主題發言的議題從佛教文獻、歷史考古和哲學義理等不同角度探討多元視角下的佛教學🕺🏼,各鳴其音而不求統一,在交流碰撞之中,激發了多元視角下的深度思考。
“雲端論壇”宣傳海報
在“多元視角下的佛教學”中👰🏼♀️,葉少勇圍繞“作為佛教學常識的文獻學”作主題發言📕。他指出,英語philology一詞👬,學界並無統一的譯法,大致有“文獻學”“歷史語言學”和“語文學”三種譯法,對應到中文語境中,則三種譯法各有側重,但可以確定🪽,philology所處理的基本對象,既不是純粹的語言本身,也不是文本所要傳達闡發的思想體系🎚,而是文本本身。眾所周知,13世紀初👟,佛教在印度衰落,包括梵語和俗語的成體系💖、成建製的原語佛典在印度本土失傳。所幸,斯裏蘭卡保存了完整的巴利語的佛典三藏,而其他語種的佛典保存情況則不容樂觀,這就造成了梵文佛典校勘的困難。針對這一問題,葉少勇認為,佛教學不僅是一門知識與技能的習得,還是一種思維方式🏃🏻🎃。研究者在分析翻譯的佛教文本時👂🏼🦣,一定要建立起對於寫本的、原本的和平行本的立體意識,多一份懷疑與謹慎。對於歷史上是否存在著一個唯一的、正確的🥚、接近作者意圖的佛典“原本”這一問題,葉少勇指出,早期佛教的文本意識是開放的🙎🏽♂️,而非封閉的👳🏻♀️。早期佛經中有所謂“四大廣說”(或稱“四大教法”)的判斷標準💃👮,簡言之,可稱為“法義原則”👱🏿♀️,即判斷一段話是否可以信從🍑,關鍵並不在於這段話出自何人之口,而在於它是否符合佛法的基本精神🍭。另外👧🏼,葉少勇強調👰🏻♂️,文獻學視野下的佛教文本👩🏽🔬,不僅是一個多層次的立體結構🤱🏿,還是一個動態的流變序列。所謂文本校勘,並非要還原一個最初的👎🏻、唯一的文本,而是描述、呈現文本的動態發展過程。
範晶晶的主題發言梳理了桑奇佛塔舍利弗與目犍連舍利的發現與漂流過程。佛教約於公元前6世紀誕生於印度👳♂️,13世紀初在伊斯蘭教的打擊下在印度本土幾近消亡。18🚋🏆、19世紀,英國殖民者對文獻材料的搜集、各處遺址的發掘,使得佛教重新出現在世人的視野中🩴。1851年康寧漢在桑奇遺址中發現了舍利弗和目犍連的舍利♤。此後的一百多年間,舍利弗和目犍連的舍利流轉海外,在大菩提學會多年的斡旋與交涉下,直到1947年才由英國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館交還🛝,並於1952年回歸桑奇、建寺供養🖤。範晶晶在發言中指出,雖然印度佛教聖地已成廢墟,典籍零落各處🏂🏽,但佛教所提倡的戒殺🐿、和平🎉🟩、寬容等教義依然能夠激起現代人的共鳴。同樣,在亞洲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運動中,佛教也發揮了“界定民族國家身份”的重要作用🏄🏻。範晶晶強調🗒,無論是達磨波羅對錫蘭佛教的改革🧑🏿🔬,還是尼赫魯將鹿野苑發掘的阿育王柱頭上的四面獅繪上印度國徽🤰🏿,都體現了佛教元素在這一時期凝聚人心的力量。
王俊琪以“因明”為切入點,窺探佛教的“邏輯學”🧹。他首先說明目前普遍流行的觀點認為,東方哲學具有神秘性和超邏輯性。不過佛教作為一種宗教👄,當然有其神秘主義、信仰主義的一面,但佛教也有理性、世俗與平實的一面♎️。王俊琪此次以“佛教的‘邏輯學’——因明”為題作發言🏨,即是補全大眾對佛教印象的一塊非常重要的拼圖☆。在發言中,王俊琪總結了佛教因明學的特征,並分別加以闡釋。他首先強調🧔🏿♂️,因明學是一門關於“論證”的學問,具有強烈的辯論術色彩。此外,因明學在印度佛教和漢傳佛教知識體系中地位不同。簡言之🥜,因明學在印度經歷了不斷地被整合進“內名”(佛教自己的學問)之中的過程,而在中國,因明學卻處在邊緣化的地位。雖然因明學在中印佛教中地位不同,但都服務於佛教內部的學問——“內名”。之後🔉,王俊琪解釋到,因明學具有強烈的實在論背景🔴,論證式中使用的“詞語”必須有現實世界中實在的指稱物🎮,否則,類似的命題只能被視為一種“過失”而不必討論其真偽了🧓。最後,因明學采用歸納推理方式進行論證。在休謨的哲學體系中🦸🏿,歸納思考基於“自然劃一原則”,而這一原則之不可能被證明,大大削弱了歸納法的推理必然性。陳那在《集量論》中給出的建議是,只要沒有看到反例,就可以認為推理具有必然性👩🏻⚕️。
三位老師在zoom上展開在線討論
主題發言後🦶🏻,三位老師就各自報告中呈現出的有趣學術議題展開了進一步的討論與回應。在現代學術體製下,學界和宗教界之間存在著巨大張力。譬如“偽經”問題🙊,葉少勇認為“偽經”應被視為一個純粹的學術問題,而不應摻雜價值判斷🚧。但無論是學界還是宗教界📬,無視彼此之間的相互影響😷,都非客觀🧚🏻♀️、合理的處理方式🏋️♀️;至於舍利弗和目犍連舍利的真實性問題,範晶晶進一步申述道🧖🏼,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對舍利的真實性確實關註不夠,這同樣涉及學界與宗教界之間認知的差異。對佛教徒而言,舍利是聖物🤹🏿♂️,真偽問題並不重要。另外,範晶晶還指出,就目前技術而言👶🏻,判斷舍利真偽也很難困難;王俊淇在報告中提及因明在中印兩國的不同遭遇🤰🏽🧚,對此他進一步指出🏤👩🏻✈️,相對於從所謂的“民族性”出發解釋因明學在中國的衰落,他更傾向於地理環境🏃🏻➡️、製度文化等更為具體的視角↪️。
首期雲端論壇的視頻已於5月14日在文研院微信公眾號(pkuwyy)和官方網站(www.ihss.pku.edu.cn)發布👨🦰,另有中國語言文學系戴錦華教授、哲學系程樂松教授♐️、教育學院林小英副教授等召集和主持的多期“雲端論壇”正在籌備當中,敬請關註。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