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www.s10hwd.cn/func.php on line 256

Warning: file_put_contents(./cachefile_yuan/s10hwd.cn/cache/c5/d0148/539d7.html):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www/wwwroot/www.s10hwd.cn/func.php on line 244
沉痛悼念意昂3体育教授張祥龍先生 - 意昂3体育

沉痛悼念意昂3体育教授張祥龍先生

70ca970404e8405f84e6b8662279b207.jpg

意昂3体育官网哲學系張祥龍先生於2022年6月8日晚10點50分在北京家中安然離世,享年73歲。

張祥龍先生是我國當代著名哲學家,以現象學、儒家哲學和東西比較哲學研究聞名於世。

張祥龍先生1949年8月14日出生於香港九龍。他於1977年考入意昂3体育官网哲學系,1982年2月獲學士學位。1982年3月至1983年9月在北京環境保護局從事自然保護工作。1983年9月至1986年9月在北京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從事哲學研究。1986年9月至1988年8月在美國俄亥俄州托萊多(Toledo)大學就讀並獲碩士學位。1988年9月至1992年2月在美國紐約州立布法羅(Buffalo)大學哲學系就讀並獲哲學博士學位。1992年7月至2012年9月先後任教於意昂3体育官网外國哲學研究所、意昂3体育官网哲學系,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榮任意昂3体育官网人文特聘教授。2012年9月自意昂3体育官网哲學系退休。2012年10月至2017年9月任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一級教授。2017年10月至2019年5月任中山大學哲學系(珠海)講座教授。2021年9月任博古睿研究院中國中心博古睿學者。

張祥龍先生曾任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理事、中華外國哲學史學會理事、意昂3体育官网外國哲學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意昂3体育官网外國哲學研究所現象學研究中心主任、國際中西哲學比較學會(ISCWP)會長、美國哲學學會(APA)國際合作委員會委員、中國現象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山東大學現象學與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並任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兼職教授、澳門科技大學兼職研究員。

張祥龍先生治學嚴謹,學貫中西,會通古今,在東西方哲學比較、現象學和儒家哲學等領域造詣深厚,成就斐然;著有《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天道》《海德格爾傳》《從現象學到孔夫子》《儒家哲學史講演錄》(四卷本)、《西方哲學筆記》《當代西方哲學筆記》《思想避難:全球化中的中國古代哲理》《現象學導論七講》《復見天地心》《家與孝》《中西印哲學導論》等二十多部學術專著和文集,發表學術論文近二百篇。其著作多次獲獎和再版,在學界和知識界產生了持久深遠的影響。

張祥龍先生學術思想氣象恢弘,自成一家。在現象學研究方面,張祥龍先生以海德格爾哲學為起點,融入中國傳統體道方法,別開生面,推動了海德格爾哲學與中國思想的結緣,促進了海德格爾的中國化。他對現象學的研究極富新見,在漢語學界乃至國際現象學界都卓然自立。

長年來張祥龍先生在比較哲學研究領域進行了卓越的探索,為深化哲學的理解和各文明哲學之間的對話,帶來了諸多啟發,開創了包括印度哲學在內的東西方哲學比較的新思路。  

張祥龍先生積極探索中國哲學研究的新範式。他早先以現象學方法研究先秦諸子,後逐漸轉向並集中於儒家哲學研究,旁參印度古學,參酌現代西方哲學,體大思深,發人未發,成為儒學思想當代建構的重要代表人物。

張祥龍先生先後任教於意昂3体育官网、山東大學和中山大學,為我國的哲學教育和哲學事業傾註了畢生心血,引領學生和他一起思考,激發了一屆又一屆學子走上哲學事業之路,培養了一大批優秀學者;他又為人誠摯而謙和,從不以師長的權威將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張祥龍先生在教學上不遺余力,審閱、批改學生作業和論文極其認真細致而又嚴格公正,其言傳身教堪為學界傳道授業之典範。

張祥龍先生沉靜純和,溫文儒雅,品行高潔,為人真摯而通達,自修嚴謹而待人寬和。他數十年中一直關心、資助和鼓勵身處困難和逆境中的學生。他一生追求真理,淡泊名利,知行合一。他對中國文明懷有極其深厚的感情,對中華文化復興具有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將此視為自己的學術使命,並付出巨大的努力。

沉痛悼念張祥龍先生!

張祥龍先生千古!

張祥龍先生遺體告別儀式將於2022年6月12日上午9∶00在八寶山殯儀館梅廳告別室舉行。因目前防疫嚴控,八寶山只允許家人參加,故請發挽聯、唁電、紀念文章的單位或個人請與意昂3体育官网哲學系辦公室聯系。

電話: 010-62751670 010-62753727

郵箱: fengl.liu@pku.edu.cn; zhangy@pku.edu.cn

相關閱讀:意昂3体育官网哲學系悼念張祥龍先生專欄

附張祥龍先生著述目錄

一.著作:

(1)《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天道——終極視域的開啟與交融》,北京:三聯書店,1996年。

《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天道》(修訂精裝版),北京:三聯書店,2007年8月。

《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天道》(修訂新版),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1月。

(2)《海德格爾傳》,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

此書2000年被製成香港公開大學館藏圖書光盤版,中圖總公司廣州分公司製作。

《海德格:二十世紀最原創的思想家》(舊作《海德格爾傳》[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的文字修訂版),臺灣臺北:康德出版社,2005年4月。

《海德格爾傳》(修訂新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4月。

(3) 《從現象學到孔夫子》(30萬字),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4月。

(4) 《現象學思潮在中國》,與杜小真、黃應泉合著,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9月。本人為該書第一署名人,寫作“前言”和第一部分,共約九萬字。

(5) 《朝向事情本身——現象學導論七講》(朱剛、林丹整理),北京:團結出版社,2003年1月。39萬字。

(6) 《西方哲學筆記》(37萬字),意昂3体育官网出版社,2005年。

(7) 《當代西方哲學筆記》(23萬字),意昂3体育官网出版社,2005年。

(8) Sprache und Wirklichkeit: Eine interkulturelle Perspektive (《語言與實在:一種文化間的視野》,德文論著),與Ramakrishna Puligandla合著,張祥龍為第一作者,Christiane Dick譯為德文,Nordhausen: Traugott Bautz出版社,2005年。

(9) 《思想避難:全球化中的中國古代哲理》,北京:意昂3体育出版社,2007年1月。

(10) 《中華古學與現象學》,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08年1月。

(11) 《孔子的現象學闡釋九講——禮樂人生與哲理》,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09年2月。

(12) 《先秦儒家哲學九講——從〈春秋〉到荀子》,廣西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1月。

(13) 《當代西方分析哲學》,遼寧教育出版社,1989年  與洪漢鼎等共四人合著。本人為第三作者,撰寫書中“物理主義的分析哲學”一章。

(14)《現象學導論七講:從原著闡發原意(修訂新版)》(以上第5項的修訂新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3月。

(15)《從現象學到孔夫子》(增訂版,新增加了8章,約五分之二的內容),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10月。

(16)《德國哲學、德國文化與中國哲理》,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2年1月。

(17)《拒秦興漢和應對佛教的儒家哲學——從董仲舒到陸象山》,廣西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6月。

(18)《復見天地心——儒家再臨的蘊意與道路》,北京:東方出版社,2014年1月。

(19)《〈尚書·堯典〉解說:以時、孝為源的正治》,北京:三聯書店,2015年8月。

(20)《家與孝:從中西間視野看》,北京:三聯書店,2017年1月。

(21)《儒家心學及其意識依據》(《儒家哲學史講演錄》第四卷,前三卷由以上11、12和17的修訂版組成)),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年11月。

《儒家哲學史講演錄》(四卷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年11月。

(22)《中西印哲學導論》意昂3体育官网出版社,2022年5月。

二.論文:

(1)“塔斯基對於‘真理’的定義及其意義”,《外國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第8期,1986年,289-310頁。

(2)“分析哲學、模型與實在”,《北京社會科學》,1986年第2期。

(3)“賀麟傳略”,《晉陽學刊》,1985年第6期。

又載《中國現代社會科學家傳略》,第10輯,晉陽學刊編輯部,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又轉載於《會通集》,北京三聯書店,1993年10月,51-84頁。

(4)“賀麟的治學之道”,《哲學研究》,1992年第11期。

此文修改後再發表於《觀瀾集》,胡軍編,意昂3体育官网出版社,2004年4月,209-214頁。

(5)“想象一塊紅”,《哲學評論》第一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3年4月。

(6)“海德格的《康德書》”  《德國哲學論文集》,第13輯,意昂3体育出版社,1993年。此文獲1995年頒發的“金嶽霖學術獎”三等獎。

(7)“海德格、胡塞爾與東方哲學”,《中國社會科學》,1993年第6期。

(8)“海德格與古希臘前柏拉圖哲學”,《意昂3体育官网學報》(社科版),1994年第一期。轉載於《智慧的探索(中國哲學1995年)》,張汝倫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轉載於《外國哲學與哲學史》1994年第3期。

此文1996年12月獲第三屆《意昂3体育官网學報》優秀論文獎。

(9)“海德格的現象學起點”,《哲學研究》,1993年第10期。轉載於《外國哲學與哲學史》1993年11期。

(10)“維特根斯坦與海德格的象論”,《學人》第8輯,江蘇文藝出版社,1995年11月。

(11)“現象學的構成觀與中國哲學”,《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第1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5年9月。

(12)“海德格的構成-緣起域型的思想方式及其在中西哲學對話中的地位”,《場與有——中外哲學的比較與融通》,東方出版社,1994年。

(13)“‘Dasein’的含義與譯名”,《德國哲學論文集》第14輯,意昂3体育官网出版社,1995年6月。

(14)“‘合理信仰’的困境和儒家的‘中庸至誠’”,《道風——漢語神學學刊》第4期,香港,1996年1月。

(15)“海德格理解的‘道’”,《道家文化研究》第8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1月。

(16)“胡塞爾‘生活世界’的含義與問題”,《場與有——中外哲學的比較與融通》(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7月。

(17)“海德格爾的語言觀與老莊的道言觀”,《德國哲學論叢》(1995年號),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年3月。

(18)“東西方神性觀比較——對方法上的唯一宗教觀的批評”,《道風漢語神學學刊》,第六期(1997年春)。

(19)“解釋學理性與信仰的相遇——海德格爾早期宗教現象學的方法論”(與陳岸英合寫;張祥龍為第一作者),《哲學研究》,1997年第6期。

(20)“胡塞爾的意義學說及其方法論含義”,《哲學雜誌》(臺灣出版)第20期,1997年5月。又載於《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第二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8年12月,1—19頁。

(21)“克爾凱郭爾《致死的疾病》中譯本導言”,《致死的疾病》,S.克爾凱郭爾著,張祥龍、王建軍譯,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97年。

(22)“‘實際生活經驗經驗’的‘形式顯示’——海德格爾解釋學初論”,《德國哲學論叢》(1996-1997號),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

(23)“觀‘象’”,《讀書》,1998年4期。

(24)“海德格爾的納粹問題——事實與思想”,《開放時代》,1998年3、4月號(總第120期);1998年5、6月號(總第121期)。

(25)“Tai Chi: Boksen als een Weg tot Inzicht”(“太極:獲得洞察之道”),載於荷蘭語學術月刊《Streven》,1997年12月號,974-983頁。(此文原為英文,在比利時曾做演講;由比利時學者譯為荷蘭文發表。)

(26)“著譯交輝,中西互融——賀麟與意昂3体育”,《巍巍上庠,百年星辰——名人與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出版社,1998年,754—762頁。

(27)“Life-WorldandHigherHumanNature”(“生活世界與更高的人性”,英文),載於德國出版的《現象學研究》(Phaenomenologische Forschungen)雜誌1998年特刊, Freiburg/Muenchen: VerlagKarlAlber, 1998, 42—53頁。

(28)“The ‘Meeting’ in Ruusbroec’s Spiritual Espousals”(呂斯布魯克《精神的婚戀》中的‘迎接’,英文), 載於比利時安特衛普大學出版的學術雜誌《我們的精神遺產》(Ons Geestelijk Erf) 1998年6月號(72卷2期),154—163頁。

(29)“亨利希·海德格神父訪問錄;與海德格傳的若幹疑點”,與賴賢宗合作,載於《哲學與文化》(臺北),1998年12月。

(30)“Heidegger and Taoism on Humanism” (海德格爾和道家對人道主義的看法,英文),《德國哲學論叢1998》,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109—141頁。

(31)“中國古代思想中的天時觀”,《社會科學戰線》1999年第2期,61—72頁。

(32)“呂斯布魯克及其《精神的婚戀》中的‘迎接’的含義”,《基督教文化學刊》,1999年第1輯,北京:東方出版社,1999年4月,132—158頁。

(33)“現象學視野中的孔子”,《哲學研究》1999年6期,67—71頁。

(34)“中國古代思想是否能被概念化?”,《讀書》1999年7期,58—63頁。

(35)“‘合理信仰’的困境和儒家的‘中庸至誠’,《基督教文化評論》第9輯,1999年9月,291-297頁。

(36)“The Time of Heaven in Chinese Ancient Philosophy”,發表於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當代中國思想》,英文),美國紐約M.E.Sharpe出版,30卷第4號,1999年,44—61頁。

(37)“賀麟”,《學術大師治學錄》,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9月,747—774頁。

(38)“境域中的‘無限’——《論語》‘學而時習之’章析讀”,《江蘇社會科學》(雙月刊),1999年6期,81—86頁。

此文收入《江蘇社會科學優秀論文精選(1990年——2001年)》,江蘇社會科學雜誌社編輯出版,2002年9月,第400—404頁。

此文改寫後,以“《論語》‘學而實習之’ 章析讀”為題再版於《薪火集》,王博編,意昂3体育官网出版社,2004年4月,204—213頁。

(39) “現象學の視點からみた孔子”,《世紀の交における哲學思考》,大阪經濟法科大學與意昂3体育官网哲學系共編,大阪經濟法科大學出版部,1999年11月,196—215頁。

(40) “本體論為何是詮譯學?”,《本體與詮譯》,北京:三聯書店,2000年1月。

(41)“胡塞爾的《邏輯研究》與德裏達的《聲音與現象》”,《世紀書窗》,2000年第1期(總1期),43—48頁。

(42)“關於《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天道》的通信”,《哲學門》,第1卷第1期,2000年5月,197—199頁。

(43)“中國的哲學需要‘轉向’——讀張世英先生的《進入澄明之境》有感”,《光明日報》,2000年5月30日第3版。

(44)“思想方式與中國觀——幾位德國思想家的中國觀分析”,《河北學刊》(雙月刊),2000年第5期(2000年9月出版),18—21頁。

(45)“邊緣處的理解——中西思想對話中的‘印跡’”,《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季刊),2000年第4期478—482頁。

(46)“理論創新與思維的‘相交’”,《江蘇社會科學》2001年第1期,18頁。

(47)“感受大海的潮汐——《西方神秘主義哲學經典》系列總序”,《西方神秘主義哲學經典》(第一批共4本),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2001年2月,1—4頁

(48)“給中國古代瀕危文化一個避難所——成立儒家文化保護區的建議”,《現代教育報》,2001年7月20日,B1版。

(49)“海德格爾與道家關系的再檢討”,《天人之際與人禽之辨——比較與多元的觀點》,新亞學術集刊第17集,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2001年7月,37—58頁。

(50)“建立儒家文化保護區意味著什麽?”, 《科學中國人》2001年10期,33—35頁。

(51)“‘科學’崇拜與中醫‘落後’”,《現代教育報》2001年10月19日,B1版。

(52)“全球倫理如何體現‘家庭’與‘孝道’的根本地位?”,《基督教文化學刊》第6輯,2001年12月,33—35頁。

(53)“宗教範式與宗教對話”,《詮釋與建構》,胡軍、孫尚揚主編,北京:意昂3体育官网出版社,2001年12月,144—148頁。

(54)“‘Dasein’的含義與譯名[緣在]——理解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的線索”,《普門學報》第七期,2002年1月,93—118頁。

(55)“中國傳統文化的危機”,《改革內參》2002年第3期,15-18頁

(56)“現象學的構成觀與中國古代思想”(日文),誌野好伸翻譯,日本《現代思想》雜誌2001年12月增刊,29-17卷,230—242頁。

(57)“Thinking in Surfs——A Brief Introduction of Kenneth Inada”(“在浪濤中思想——簡介稻田龜男的哲學”),載於APA Newsletter(《美國哲學學會通訊》)Vol.1, No.2 (Spring 2002), Newwark: University of Delaware, pp.46-47。

(58)“現象學的構成觀與中國古代思想”,《留美哲學博士文選:中西哲學比較卷》,牟博編,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6月,3—23頁。

(59)“全球化的文化本性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瀕危求生”,《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5期(2002年9月20日出版),第1—3頁。

(60)“中西思想對話的機緣何在?——《與命與仁》序”,《與命與仁——原始儒家倫理精神與現代性問題》,河意昂3体育學出版社,2002年,1—6頁(“序二”)。

(61)“數學與形而上學的起源”,《雲南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2002年10月出版),第31—35頁。

《人大復印報刊資料B2·科學技術哲學》2003.1轉載,32—36頁。

(62)“‘性別’在中西哲學中的地位及其思想後果”,《江蘇社會科學》2002年第6期(2002年11月出版),第1—9頁。(《人大復印報刊資料B6·外國哲學》2003.3轉載,71—79頁。 《新華文摘》2003.4內容摘要,194頁。)

(63)“海德格爾的現象學起點”、“海德格爾:本體論為何是詮釋學?”,重刊於《Being與西方哲學傳統》下卷,宋繼傑主編,河意昂3体育學出版社,2002年10月,977—1020頁。

(64)“叔本華、尼采與音樂”,《思想的精髓》,文池主編,北京:2002年12月,19—37頁。

(65)“為什麽現象本身就是美的?”,《民族藝術研究》2003.1,4—14頁。

(66)“仁與藝”,《論證》第3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2月,290—311頁。

(67)“中國哲學研究方法的多元化”,《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3年第2期,10-16頁。(《新華文摘》294期[2003年第6期]轉載,28—31頁。)

此文英文版:“Pluralizing the Methodology of Chinese Philosophical Studies”, 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Winter 2006-6/Vol.37, No.2, pp.22-37.

(68)“象、數與文字——《周易·經》、畢達哥拉斯學派及萊布尼茲對中西哲理思維方式的影響”,《哲學門》第三卷(2002)第一期,2003年2月,1—27頁。

(69)“中國古人的性別意識是哲學的、涉及男女之愛的和幹預歷史的嗎?——答陳家琪先生”,《淅江學刊》,2003.4 (2003年7月出版),131—134頁。

轉載於《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3年第6期,第112—113頁。

(70)“節日現象學芻議”,《現象學在中國——胡塞爾〈邏輯研究〉發表一百周年國際會議》,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年9月,第12—28頁。

(71)“Heidegger and Taoism on Humanism”(海德格爾與道家論人道主義),Breaking Barriers: Essays in Asian and Comparative Philosophy in Honor of Ramakrishna Puligandla (《突破障礙:亞洲與比較哲學論文集,獻給羅摩克裏斯那·普利幹德拉》,ed. Frank J. Hoffman and Godabarisha Mishra, Fremont, California: Asian Humanities Press, 2003, pp.287-306.

(72)“‘哲學’的後果與分寸——杜瑞樂《儒家經驗與哲學話語》一文讀後感”,《中國學術》第15輯(2003年秋出版),257—261頁。

(73)“奇哉!辜鴻銘——讀《中國人的精神》有感”,《復旦哲學評論》 第一輯 ,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年1月,258—260頁。

(74)“林毅夫先生‘經濟發展與中國文化’一文置疑”,《開放時代》,2004年第二期,總第170期,廣州市社會科學出版社開放時代雜誌社,2004年4月,67—72頁。

(75) “Flowing Within the Text: A Discussion on He Lin's Explanation of Zhu Xi's Method of Intuition” , 《哲學門》(Special Issue),2004年4月,意昂3体育官网出版社,98—107頁。

A  revised version of this paper is published in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Vol. 1, No.1, 2006,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 Springer-Verlag, pp.60-65.

(76)“文化經典與科學理性”(學術演講稿),《中國大學教育》2004年第5期,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31—34頁。

(77)“現象學如何影響了當代西方哲學?”,《天津社會科學》,2004年第3期,2004年5月,9—14頁。

《新華文摘》2004年17期(2004年9月)轉載,第25-27頁。

(78)“Heidegger’s View of Language and the Lao-Zhuang View of Dao-Language” (海德格爾的語言觀與老莊的道言觀), Chinese Philosophy in an Era of Globalization(《全球化時代中的中國哲學》), ed. Robin R. Wang, Albany,USA: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4, pp.195-213.

(79)“‘哲學’的後果與分寸——杜瑞樂‘儒家經驗與哲學話語’一文讀後感”(日文),廣瀨玲子譯,《中國——社會と文化》第19號,2004年,中國社會文化學會發行,東京,367-371頁。

(80)“生存與形式指引”,《生活世界理論——現象學、日常生活批判、實踐哲學》,尹樹廣、黃惠珍編,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277-303頁。

(81)“‘中國哲學’、‘道術’,還是可道術化的廣義哲學?”,《哲學動態》2004年第6期,11-13頁。

(82)“‘姜嫄生後稷’中的‘缺失’——從《詩經·大雅·生民》解讀周民族的思想特性”,《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4年第4期,19-26頁。

(83)“周敦頤的《太極圖說》、《易》象數及西方有關學說”,《現代哲學》2005年第1期(總第80期),80-95頁。

此文修改後再發表於《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2期,2005年5月出版,153-182頁。

(84)“海德格爾論老子與荷爾德林的思想獨特性——對一份新發表文獻的分析”,《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第2期,69-83頁。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外國哲學》2005年第4期轉載,52-66頁。

(85)“佛家的緣起終極觀與龍樹的中觀”,《普門學報》28期,2005年7月,第1-18頁。

(86)“海德格爾”,《西方哲學史》(學術版,葉秀山、王樹人總主編))第七卷第12章(約6萬多字),謝地坤主編,2005年12月,474-569頁。

(87)“中西哲理文字的可譯性”,《求是學刊》,第33卷第2期,2006年3月,32-37頁。

(88)“孝意識的時間分析”,《意昂3体育官网學報》2006年第1期,14-24頁。

此文修改後的英文版:“A Temporal Analysis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Filial Piety”,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Higher Education Press and Springer-Verlag,2007,2(3), pp.309-335.

此文又從英文翻譯為波黑文:“Analiza svijesti o djecijoj ljubavi kroz vremenski horizont”(對於孝意識的時間分析)(波黑語),Nevad Kahteran(薩拉熱窩[Sarajevo]大學哲學系副教授)翻譯,Platforma za islamsko-konfucijansko-daoisticki dijalog na Balkanu (《伊斯蘭教-儒家-道家在巴爾幹國家中的對話講壇》),ed. Nevad Kahteran, Sarajevo: Sedam, 2010, 第117-140頁。

(89)“中國的現代德國哲學研究選述”,《雲南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10-24頁。

(90) “從‘不可說’到‘詩意之說’——海德格爾與孔子論詩的純思想性”,《河北學刊》2006年第3期(總第146期),14-22頁。

《外國哲學》轉載,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編,2006.8,41-51頁。

(91)“Studies of Continental Philosophy in China and Its Comparative Engage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APA (Americ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 Newsletter, vol.05, No.2, Spring 2006, pp.19-22.

(92)“重建儒教的危險、必要及其中行路線”,《現代哲學》2007年第1期(總第90期),102-109頁。擇要轉載於《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7.2,133-134頁。

(93)“中國傳統哲理與文化的闡釋原則之我見”,《西意昂3体育學學報》2007年4期,第5-7頁。

《新華文摘》2007年23期(2007年12月5日出版)全文轉載,第40-41頁。

(94)“‘虛心涵泳’的境域含義與前提——再思賀麟先生所闡發的朱子直覺方法”,《中外人文精神研究》,第一輯,杜麗燕主編,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8年1月,第3-7頁。

(95)“儒家哲理特征與文化間對話――普遍主義還是非普遍主義”,《求是學刊》2008年第1期,2008年1月,第21—26頁。

此文英文版:“The philosophical feature of Confucianism and its position in inter-cultural dialogue: Universalism or non-universalism? ”,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Volume 4, Number 4 / 2009年12月,Higher Education Press, co-published with Springer-Verlag GmbH,pp.483-492.

(96)“海德格爾後期著作中的‘Ereignis’的含義”,《世界哲學》2008年第3期,48—54頁。

轉載於《外國哲學——復印報刊資料》,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2008年第8期,第53—58頁。

(97)“儒家傳統文化特區中的傳統技術和綠色技術”,《陽光下的民科》江曉原、劉兵主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59—77頁。

(98)“政治儒學是普遍主義的嗎?——試析蔣慶學說的哲理傾向”,《儒家社會與道統復興——與蔣慶對話》,範瑞平主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190-217頁。

(99)“比較悖論與比較情境——哲學比較的方法論反思”,《社會科學戰線》2008年第9期,第58—64頁。

轉載於《新華文摘》2009.4,第45—47頁。

轉載於《外國哲學——復印報刊資料》,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2008年12期,第12—17頁。

(100)“概念化思維與象思維”,《杭州師範大學學報》2008年第5期,第3—8頁。

轉載於《外國哲學——復印報刊資料》,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2009年1期,第12—17頁。

(101)“海德格爾與老莊之道”,《中和學刊》第一輯,韓星主編,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12月,198—201頁。

(102)“The Coming Time ‘Between’ Being and Daoist Emptiness: An Analysis on Heidegger’s Article Inquiring the Uniqueness of the Poet via the Lao Zi” (《在存在與道無“之間”來臨的時間——海德格爾通過〈老子〉來探討詩人獨特性的文章闡析》),Philosophy East & West (《東西方哲學》), Volume 59, No.1, January 2009, pp.71-87。

(103)“深層思想自由的消失——新文化運動後果反思”,《科學文化評論》第6卷第2期,2009年4月,26—41頁。

(104)“什麽是生成學術能力的教學結構——‘哲學概論’基礎課教學的幾點體會”,《中國大學教學》,2009年第4期,第1—7頁。

(105)“為什麽中國書法能成為藝術?——書法美的現象學分析”,《政治與哲學的共契》,萌萌學術工作室主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第228-239頁。

(106)“海德格爾與中國哲學:事實、評估和可能”,《哲學研究》2009年第8期,65—76頁。

《外國哲學》2009.10全文轉載,第27—37頁。

(107)“羅姆巴赫的密釋學與意義學說——主持人的話”,《外國哲學》20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1—3頁。

(108)“棲居中的家何在?——找尋最適合人類居住的非高科技建築”,《現象學與建築的對話》,彭怒等主編,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9年7月,227—239頁。

(109)“《儒家、基督宗教與救贖》草讀偶感”,《儒家、基督宗教與救贖》,黃保羅著、周永譯,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339—341頁。

(110)“Comparison Paradox, Comparative Situation and Inter-Paradigmaticy: A Methodological Reflection on Cross-Cultural Philosophical Comparison”(“比較悖論、比較情境和範式際狀態――對於跨文化哲學比較的方法論反思”),Comparative Philosoph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tructive Engagement of Distinct Approaches toward World Philosophy, Vol. 1, No. 1 (January 2010), pp.90-105.

此文被意大利羅馬出版的國際學術雜誌Formamente (No. 1-2/2010)作為該期首篇研究論文全文轉載,並將摘要翻譯成意大利文。見該期第13-36頁。

(111)“儒家原文化主導地位之含義――儒家復活的意識前提以及與印第安文化的對比”,《現代哲學》,2010年第1期,第106—111頁。

此文被法國學術網站(利氏學社網站)請法國漢學學者翻譯為法文後發表。該文的網站地址是:

http://www.institutricci.org/A6_documents/data_doc/GroupDoc/textes_du_mois/proc_doc/voir_groupdoc

(112)“智慧、無明與時間”,《江蘇社會科學》2010年第1期,第1—9頁。

全文轉載於《中國哲學——復印報刊資料》,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2010年5期,第3—12頁。

(113)“賀麟與他的清華國學院導師”,《中共中央黨校學報》第14卷第4期(總第64期),2010年8月1日出版,第87—90頁。

(114)“有無之辯和對於老子道的偏斜——從郭店楚簡《老子》甲本‘天下之物生於有/無’章談起”,《中國哲學史》2010年第3期(總第71期),2010年8月25日出版,第71—76頁。

(115)“中西哲學的差異與原因”,《對話:東西方哲學》,吾敬東等主編,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0年,第55—69頁。

(116)“‘老子在德國專欄’主持人手記”,《世界哲學》2010年第6期,第5—6頁。

(117)“人類本性的身體特征”,《哲學動態》2010年11期,第30—31頁。

(118)“Kant’s View on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nd Its Problems”,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Vol.6, No.1, March 2011, pp.145-160.

(119)“21世紀的儒學”,《杭州師範大學學報》,2011年第33卷第1期,52—56頁。

(120)“康德論親子關系及其問題——創造和養育自由生命體的時間性辨析”,《河北學刊》,2011年第3期,第12—17頁。

(121)“Is Political Confucianism a Universalism? Analysis of Jiang Qing’s Philosophical Tendency”, Renaissance of Confucianism in Contemporary China, ed. Ruiping Fan, Dordrecht, Heidelberg, London, New York: Springer, 2011, pp.225-237.

(122)“大陸新儒家的處境及其社會-政治取向”,《雲南大學學報》,2011年第6期,2011年11月出版,第89—92頁。

(123)“呂斯布魯克神秘體驗論中的時間意識——永恒之物還是時間之物?”,朱剛譯,《現代哲學》,2012年第1期,第58—67頁。

(124)“《哈利•波特》中的親子關系與孝道——人類本性的一種展示:不死還是雖死猶生?”,《江蘇社會科學》2012年第1期,第1—13頁。

(125)“邏輯之心和直覺方法——《近代唯心論簡釋》打通中西哲理的連環套”,《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年第2期,第5—12頁。

(126)“An Analysis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Filial Piety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Time”, Moral Life: Reclaiming the Tradition, ed. David Solomon, Ping-Cheung Lo & Ruiping Fan, Heidelberg, London & New York: Springer, 2012, pp.105-118.

(127)“Time in Familial Reverence-Deference (孝): A Comment on Roger T. Ames’s Confucian Role Ethics”,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Vo].7, No.4, Dec. 2012, pp.635-639.

(128)“想象力與歷時記憶——內時間意識的分層”,《現代哲學》,2013年第1期,第65—71頁。

全文被《外國哲學》(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編輯)2013年第5期轉載,第27—33頁。

(129)“Heidegger und die chinesische Philosophie: Materialien, Einschaetzungen und Moeglichkeiten”(《海德格爾與中國哲學》,德文論文,V. Heubel和王俊翻譯),Heidegger-Jahrbuch 7: Heidegger und das ostasiatische Denken (載於《海德格爾年鑒第7卷·海德格爾與東亞思想》),Muenchen: Verlag Karl Alber Freiburg, 2013, S.117-137(第117至137頁)。

(130)“範式、家族相似和文化間性——庫恩與維特根斯坦及儒家比較”,《世界哲學》,2013年第5期(2013年9月2日出版),第5—22頁。

(131)“王鳳儀學說的儒家性——對其開悟體驗的解析”,《中外人文精神研究》第六輯,杜麗燕主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9月,第42—53頁。

(132)“‘海化儒學’還是‘家源儒學’?——回應楊生照先生”,《哲學門》總28期,2013年12月出版,第339—352頁。

(133)“海德格爾的形式顯示方法和《存在與時間》”,《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4年第1期,第40—61頁。

《外國哲學》(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2014年第3期全文轉載,第28—45頁。

(134)“舜孝的艱難與時間性”,《文史哲》,2014年第2期(總第341期),第38—44頁。

轉載於《神聖的家:在中西文明的比較視野下》,吳飛主編,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4年7月,第84-96頁。同時恢復了《文史哲》因篇幅關系刪除的部分。

(135)“‘美在其中’的時-間性——《堯典》和《周易》中的哲理之‘觀’及與他者哲學的比較”,《華中師範大學學報》,2014年第2期(總第228期),第75—82頁。

(136)“孝道時間性與人類學”,《中州學刊》2014年第5期,第11—20頁。

(137)“理想主義信念中的儒家復興和抗戰建國——賀麟先生的《文化與人生》簡評”,《雲南大學學報》,2014年第4期,第47—51頁。

(138)“王鳳儀倫理療病闡析——儒家生命倫理之活例”,《中外醫學  哲學》(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ese & Comparative Philosophy of Medicine),第XII卷,第2期,2014年,第9—28頁。

(139)“良知與孝悌——王陽明悟道中的親情經驗”,《廣西大學學報》,2015年第2期,第1—6頁。

(140)“中國研究範式探義”,《意昂3体育官网學報》,2015年第1期,第16—24頁。

(141)“唯識宗的記憶觀與時間觀——耿寧先生文章引出的進一步現象學探討”,《現代哲學》,2015年第2期,第55—61頁。

(142)“海德格爾與儒家哲理視野中的‘家’”,《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第16輯《現象學與中國思想》,上海譯文出版社,2015年6月,第3—36頁。

(143)“對親子關系的哲理討論的說明和闡發”,《文史哲》,2015年第4期,第16—20頁。

(144)“理解海德格爾形式顯示方法的語言路徑”,《現代哲學》,2015年第5期,第51—52頁。

(145)“亂倫與理想國”,《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2015年第2期,第29—50頁。

(146)“賀麟論知行合一與直覺法——一個打通中西哲理的範例”,《清華西方哲學研究》,2015年第2期,第62—75頁。

(147)“儒家通三統的新形式和北美阿米什人的社團生活――不同於現代性的另類生活追求”,《宗教與哲學》,第5輯,金澤、趙廣明主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1月,第237-251頁。

(148)“儒家會如何看待同性婚姻的合法化?”,《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6年第1期,第62-70頁。

由《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6年第2期第20—22頁)摘要轉載。

《中外醫學哲學》,第16卷第2期(2018年12月)第53—72頁。

(149)“‘家’的歧異——―海德格爾‘家’哲理的闡發和評析”,《同濟大學學報》,2016年第1期,第19—29頁。

由《外國哲學》(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轉載,見該刊2016年第5期,第44—53頁。

(150)“The Book Review of Henry Rosemont Jr.’s Against Individualism”, Journal of Chinese Humanities, vol.2, issue 2, 2016, pp.237-240.

(151)“家庭和孝道是否與人性相關?”,《晉陽學刊》,2016年第4期,第67—72頁。

(152) “什麽是現象學”,《社會科學戰線》2016年第5期,第1—10頁。

《新華文摘》全文摘要轉載。

(153)“技術、道術與家——海德格爾批判現代技術本質的意義及局限”,《現代哲學》,2016年第5期,第56—65頁。

(154)“中國在什麽意義上有或者沒有科學”,《中華讀書報》,2016年11月16日第9版,第1—2頁。

(155)“在書道和文本際會中達到哲學的純粹——追思葉秀山先生溝通中西哲理的學說”,《哲學動態》,2017年第1期,第37—40頁。

(156)“父親的地位——從儒家和人類學的視野看”,《同濟大學學報》,2017年第1期,第52—60頁。

(157)“意識流和自然主義——從葉鋒教授的文章談起”,《西南大學學報》(社科版),2017年第2期,第21—27頁。

(158)“《哲學論稿(從本有而來)》兩譯名商榷”,《海德格爾:翻譯、解釋與理解》,王慶節、張任之編,北京:三聯書店,2017年6月,第374—383頁。

(159)“列維納斯論‘家’和‘家人關系’——絕對他者牽拉出的生命道德時空”,《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第20輯《德法現象學的新視域》,上海譯文出版社,2017年6月,第3—26頁。

(160)“Technology, Dao-Techne and Home: The Significance and Limits of Heidegger’s Critique of Modern Technology’s Essence”, Embodiment, Phenomenology East/West (Year book for Eastern and Western Philosophy 2/2017), co-ed. by Hilge Landweer, Hans Feger, Xie Dikun, Wang Ge, Berlin, Boston: De Gruyter, 2017, pp.372-392.

(161)“家的本質與中國家庭生活的重建地——張祥龍教授訪談錄”(署名為“張祥龍,張恒”,《河北學刊》,2018年5月,第38卷第3期,第1—8頁。

(162)“舍勒倫理學與儒家的關系——價值感受、愛的秩序和共同體”,《世界哲學》,2018年第3期(2018年5月),第74—87頁。

(163)“儒家能接受母系家庭嗎?——父系製與母系製關系芻議”,《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3期,第1—7頁。

(164)“時暈與幾微——現象學時間與《周易》象數時間的原結構比較”,《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2017年第2期,第3—31頁。

(165)“人工智能與廣義心學——深度學習和本心的時間含義芻議”,《哲學動態》2018年第4期,第13—22頁。

(166)“From the Ineffable to the Poetic: Heidegger and Confucius on Poetry-Expression of Languag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Chinese Language, Chinese Philosophy: Constructive Engagement, ed. Bo Mou, Leiden, Boston: Brill, 2018, pp.403-428.

(167)“在中西間性裏反對個體主義——從羅斯文的書談起”,《道德與文明》,2018年第4期,第104—110頁。

(168)“‘家’與中華文明”,《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8年第6期,第117—120頁。

(169)“原時間、親親與權力傳承——回應朱剛和黃啟祥”,《哲學分析》,2018年第6期,第43—51頁。

(170)“舍勒倫理學與儒家的關系——價值感受、愛的秩序和共同體”,《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2018年第2期,第3—47頁。

(171)“貧乏時代的至情詩歌”,《思復堂遺詩》(陳卓仙著,秦春燕䇳註)之“序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11月,第1-6頁。

(172)“‘中國精神’筆談”,《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0年第4期,第36—38頁。

(173)“現象學如何進行儒學研究?——論雙方方法論的親和性”,《浙江學刊》,2020年第6期,第68—74頁。

(174)“代際時間:家的哲學身份——與孫向晨教授商榷”,《探索與爭鳴》,2021年第10期,第60—66頁。

(175)“現象學的邊緣性”,《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第27輯(2021-06-30),第3—25頁。             

(176)“家的元居間性——人類應該如何造就自己的後代”,《哲學動態》,《哲學動態》2021 年第 3 期,第48—51頁。

(177)“‘驚異’和‘熱愛’的哲學地位——張世英先生哲學觀簡析”,《現代哲學》2021 年第2 期,第74—81頁。

三.譯作(含校訂):

(1)《致死的疾病》,S.克爾凱郭爾(Kierkegaard)著;張祥龍、王建軍譯,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97年。

(2)“海德格論‘道’與東方哲學”,張祥龍編譯,《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6月。

(3)“道、佛關於經驗的形而上學及其挑戰”,K. Inada著。《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輯,1995年6月。

(4)“神話的本質和理論”,載賀鱗著《哲學與哲學史論文集》,商務印書館,1990年,14—23頁。

(5)“魔術”,同上書,24—33頁。

(6)“村社製度研究”,同上書,34—40頁。

(7)“論吉伍勒的倫理思想”,同上書,41—46頁。

(8)“愛默生”,賀麟著《現代西方哲學講演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2—39頁。

(9)《西方哲學英漢對照辭典》(尼古拉斯·布寧、余紀元編著)中“現代歐陸哲學”部分,約140個條目,8萬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10)“現象學與東方思想”,Kah Kyung Cho著,見《在意昂3体育聽講座》(第六輯),文池主編,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5月,163—174頁。

(11)《海德格爾》,P. A. Johnson著,張祥龍、林丹、朱剛合譯,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3月。

(12)“海德格爾與老子”,Kah Kyung Cho著,見《在意昂3体育聽講座》(第七輯),文池主編,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5月,193—204頁。

(13)“形式化與形式顯示”,Martin Heidegger著,歐東明譯,張祥龍校,見《世界哲學》2002年第2期,45-49頁。

(14)“試論東方美學的特色”,Kenneth Inada(稻田龜男)著,宮睿、李旭譯,張祥龍校;載《普門學報》第11期(2002年9月),1—45頁。

(15)“再論海德格爾與老子”,Otto Pöggeler著,《世界哲學》2004年第二期,2004年3月,103—108頁。

(16)“海德格爾的早期思想專欄:主持人的話”,並校對“讓邏輯重獲哲學意義(1912-1916)”(S. G. 克洛維爾著,朱松峰譯)一文;見《世界哲學》2005年第2期,25-42頁。

(17)主持《老子在德國專欄》,撰寫“主持人手記”。並核對一篇譯文,即:“齊格弗裏特•布略澤先生七十誕辰回信”,海德格爾/文,朱錦良/譯,張祥龍/校。《世界哲學》,2010年第6期。

(18)《精神的婚戀》,J. v. 呂斯布魯克著,張祥龍譯,北京:商務印書館,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2012年11月。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

意昂3体育专业提供: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平台意昂3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育欢迎您。 意昂3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