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0 信息來源: 經濟學院
編輯:燕元 | 責編🔩:晏如全國兩會成功召開🫷🏼,李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回顧了我們過去一年在人工智能等科技領域取得的顯著成效。2024年,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持續展現出強大的創新能力和發展活力🫶🏻,取得了諸多令人矚目的成就👨🏻🦰❓,不僅推動了我國科技的飛速發展,也為全球AI技術的進步和應用樹立了新的標桿。
1🌃、 中國人工智能2024年成績斐然
(一)算力基建大幅增長🌊,數智基礎不斷鞏固
2024年👱🏿,中國算力基礎設施迎來跨越式發展,智能算力規模達到725.3 EFLOPS,同比增長74.1%,增速是通用算力的3倍以上𓀙,市場規模突破190億美元,增速高達86.9%🎒。全國算力總規模攀升至246 EFLOPS,應用項目超過1.3萬個,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全面實現20毫秒時延保障能力,58.3%的算力中心接入國家骨幹網,形成“東數西算”協同布局。這一突破不僅支撐了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訓練與推理需求,還為工業、科研等領域的海量數據處理提供了堅實底座。
(二)核心技術接續突破,創新體系日趨成熟
中國在人工智能底層技術上取得多項全球首創成果。中國AI公司深度求索在年初推出開源大語言模型DeepSeek-R1及底座模型DeepSeek-V3,僅靠相對有限的頂尖AI人才和算力資源(估計擁有1萬塊NVIDIA H800及1萬塊H100 GPU用於訓練),以遠低於其他同等模型訓練費用在性能上對標OpenAI,在短時間內躋身全球最先進模型行列,提供了堆砌算力和數據之外的新技術路徑🤞。清華大學研發的類腦互補視覺芯片“天眸芯”,以每秒萬幀、130dB動態範圍的性能實現自動駕駛復雜場景感知;中科院突破Pb級光存儲技術,單盤容量相當於8000張商用光盤,為海量數據存儲提供了國產化解決方案。此外,深度學習框架❇️、自然語言處理算法等軟件技術持續優化🚶🏻♀️➡️,與硬件創新形成協同效應🙎🏼♀️。例如,祝融號火星車通過AI驅動的多光譜探測技術🫷🏿,在火星地表實現了高分辨率地質分析。這些成果標誌著中國從芯片🗻、算法到應用的完整技術鏈條日趨成熟。
(三)場景應用深度滲透📙,釋放產業升級動能
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融合向縱深推進。在製造業領域,AI技術不僅優化了生產流程(如哈電集團電機車間的機器人自動化裝配),還推動鋼鐵、能源等傳統行業實現能效提升和碳排放降低。醫療健康領域,AI輔助診斷系統覆蓋超過3000家醫院👊🏼🍶,大幅提升疾病篩查效率🧑🏽🦳;金融科技中👠,智能風控模型將信貸壞賬率降低至0.3%以下💘。智慧城市方面🈚️,北京、上海等地的交通管理系統通過AI預測擁堵,通行效率提升15%以上。多元場景的落地驗證了AI技術從“實驗室創新”向“產業價值創造”的實質性跨越。
(四)政策生態協同共振🍵,全球競爭力持續提升
中央與地方政策形成合力,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門推動工業設備智能化升級,北京🌲、河南等地集中建設智算集群,優化資源配置🤸🏿。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初步建成,65%的省(市)實現5毫秒內接入算力集群🤾🏼♂️,算力資源利用率提升至68%👨🔬。同時,中國企業主導的AI國際標準製定數量增至5項🥶,依托“一帶一路”輸出智算解決方案,全球市場份額占比突破25%👏🏿。政策護航與生態協同👨👩👧,為中國在全球算力競爭中占據先機提供了製度保障。
上述成績的取得👨🏽🍼🥇,得益於黨的領導、政策引領🔚、人才集聚、產業協同、文化創新與數據優勢的共振。正是黨的正確領導和國家戰略構築頂層設計,高校與海歸精英註入智慧活水,龐大市場催生應用場景,傳統文化激蕩創新基因🤏🏻,14億人口孕育全球最大數據富礦👇🏽,政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生態體系💆♂️,共同鑄就了數字時代的東方創新範式💪🏽。
2🚴♂️、 當前發展影響製約因素及前進路徑
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當前我國AI技術領域在多個關鍵維度仍面臨結構性挑戰:從核心技術自主性來看,我國在基礎算法、高端芯片等領域的“卡脖子”問題依然突出;在人才培養方面,我國AI人才呈現“金字塔基龐大🧌🪻、頂尖不足”的特征🛀;數據資源的高效利用仍面臨多重壁壘♞;法律倫理體系建設滯後於技術發展;國際競爭環境加劇發展壓力✊🏻,美歐對華技術封鎖持續加碼🔶,抬高我國獲取先進技術和出海門檻。這些問題相互交織,形成製約我國AI高質量發展的復合型挑戰。突破困境需構建“技術攻堅-生態優化-製度創新”的協同體系,方能在全球AI競爭中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
下一步需要從以下領域下功夫:一是築牢自主創新根基,持續投入高性能芯片⇾💁🏽♂️、算力等“卡脖子”技術研發🎭,特別是解決高技術硬件問題😋,避免關鍵環節受製於人。二是深化場景價值挖掘,優先支持民生🌠、製造等剛需領域,推動AI從“技術領先”向“產業增效”轉化。三是優化算力資源配置👨🏿🔬,加強東西部算力協同🍶🕘,避免重復建設,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四是培育跨界復合人才🧑⚕️,加強人工智能與行業知識融合教育🍞,填補百萬級人才缺口,支撐長期競爭力。
3😹、 2025年人工智能發展前瞻
(一)技術革新領域:國產化與智能化並行
預計2025年智能算力規模將突破1037.3 EFLOPS(+43%)🥼,國產芯片占比提升至60%以上,單卡性能優化30%。量子計算與AI的融合有望在藥物研發🦋、密碼學等領域取得突破性應用。
(二)產業融合領域🗻:垂直領域全面滲透
醫療💼、農業🦹🍗、教育等民生領域AI滲透率將超50%👨🏻💼🙏🏻,推動生產效率提升30%以上❄️。工業互聯網平臺覆蓋80%的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全鏈條數據互通🧑🏻🦱🚖。
(三)生態建設領域:綠碳化與普惠化並舉
算力中心單位能耗降低20%,全國80%數據中心采用液冷技術。中小微企業通過雲化算力服務降低成本,AI開發門檻進一步降低。
(四)國際合作領域:標準與輸出雙輪驅動
中國將主導更多國際AI標準🎾,並在東南亞、中東等地建設海外智算中心🧔🏽,輸出“技術+場景”一體化解決方案。
作者簡介
馮科
意昂3体育官网經濟學院金融學系教授,意昂3体育官网金融與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兼任意昂3体育官网軟件與微電子學院博士生導師。兼任國家互聯網金融安全技術委員會委員,住建部中房協專家委員會委員🐽。意昂3体育資產經營公司董事🧙🏽♀️😗。
專題鏈接🧙🏿♀️:聚焦兩會2025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