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1 信息來源: 經濟學院
編輯:燕元 | 責編:山石李克強總理在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抓好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加強市場體系基礎製度建設,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等改革”。通過要素市場化改革來構建國內統一、高效、暢通的市場體系,是我國加快構建“雙循環”格局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我國打破區域和行業壁壘、實現要素自由配置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體製基礎。
2020年8月24日,總書記在《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以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為主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個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提出來的,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在這一重要表述中,“暢通”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概念。“暢通”要求降低微觀主體(企業和居民)的交易成本,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促進要素在更大範圍內的有效合理配置。而實現“暢通”的關鍵途徑,是實現要素市場化,突破要素流動的行業壁壘、地域壁壘,降低要素流動的成本。
2020年4月9日國務院發布了《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配置市場化配置體製機製的意見》,其中提到了深化戶籍改革、建立土地跨區域交易機製以及推進資本要素配置市場化等措施。要素配置市場化改革的目標是暢通資本、勞動、技術、土地等生產要素在區域之間、產業之間以及產業內部的充分流動,降低要素流動成本,消除流動壁壘。為此,必須有序引導和促進產業轉移,尤其是促進東部產業向西部地區的轉移;同時,通過戶籍製度改革、金融體製改革、產權交易體製改革、反行業壟斷等製度措施,打破要素流動的區域壁壘和行業壁壘,暢通國內要素循環,打造統一、有效的國內市場,此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性工作和關鍵所在。
目前,我國在暢通國內循環方面還存在著很多體製性的、政策性的障礙,這些障礙,極大地提高了要素流動的成本,這對於我國的長遠經濟發展是十分不利的。如在戶籍製度方面對人口流動的限製,極大地妨礙了人力資本在城鄉之間、在不同區域之間的合理有效配置,當前各地方政府在引進人才過程中實施的各種創新型製度安排,對傳統戶籍管理體製提出了強烈的變革需求。未來戶籍管理體製改革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城鄉之間人力資本的雙向流動和不同地域之間人力資本的自由流動,從而為暢通國內大循環提供強大人才支持。
再如在金融(資本)要素方面,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和多層次銀行業市場為資本要素的流動提供了積極的支撐,然而資本市場的主要聚集地域在滬深等南方沿海地區,同時銀行業市場在我國不同地域的市場化程度和信貸可及性亦有著極大的差異,中西部地區銀行業市場發展明顯滯後。2021年9月2日,總書記在2021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全球服務貿易峰會上提出“我們將繼續支持中小企業創新發展,深化新三板改革,設立北京證券交易所,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也特別提出加強北京證券交易所建設。北京證券交易所的成立,不僅使眾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獲得了空前的發展機遇,從而與滬深資本市場形成差異化的製度安排,而且在地域上對北方地區中小企業發展和資本集聚形成更廣泛的輻射效應,有利於金融資本要素克服地域壁壘和產業壁壘而實現更優化的配置。
除人力資本和金融資本要素之外,土地也是重要的市場要素。筆者在福建沙縣考察過當地的農村產權交易所,這些地域性土地產權交易(土地流轉)機製為農村土地要素的合理配置、為農業產業轉型、為農民工合理流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這樣的農村產權交易所應該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在全國推廣。
數據也是我國現代化經濟體系中的重要要素之一。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強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建設數字信息基礎設施,推進5G規模化應用,促進產業數字化轉型,發展智慧城市、數字鄉村。加快發展工業互聯網,培育壯大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數字產業,提升關鍵軟硬件技術創新和供給能力。完善數字經濟治理,釋放數據要素潛力,更好賦能經濟發展、豐富人民生活”。創建高效的數據交易平臺,完善數據交易的相關法律法規,將極大地推動我國經濟向數字化、智能化邁進。
總之,通過戶籍製度改革、通過資本市場創新、通過土地和數據等要素產權交易市場構建,進一步深化我國要素市場化改革,使勞動力、資本、土地、知識和數據等要素的自由合理配置,從而構建統一暢通的國內市場格局,是我國經濟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
作者簡介
王曙光,意昂3体育官网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意昂3体育官网產業與文化研究所常務副所長。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農村發展與扶貧、中國發展戰略和國有企業改革等。王曙光先後獲意昂3体育官网經濟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留校任教至今。已出版經濟學著作《維新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論》《中國經濟》《中國扶貧》《中國農村》《中國論衡》《中國方略》《問道鄉野》《普惠金融》《天下農本》等三十余部,發表經濟學論文百余篇,並出版散文集《燕園拾塵》《燕園困學》《燕園讀人》《燕園論藝》以及中國哲學著作《論語心歸》《老子心詮》等。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