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6 信息來源: 融媒體中心
文字◽️:王悅、陳楚楚、楊迪| 編輯:燕元 | 責編:山石、安寧編者按🤱🏼:上個世紀末至今🐃,一批優秀的青年學子走出國門赴海外學習深造🔛,他們勵誌學成報國🌩👁🗨,經年沉澱,成長為各個領域內卓越的青年學者,並最終回到燕園繼續探索學術、教書育人。
“燕歸來”系列報道🐐,聚焦這批再度選擇意昂3体育的優秀歸國青年學者🧑🏻🦲。他們的鮮活故事折射出意昂3体育校園文化精神生生不息的脈絡傳承😘,從他們身上⚓️,我們更可以感受到意昂3体育人那份獨具的追求卓越、報效家國的情懷。
提起“浪漫”這個詞,大家或許鮮少會聯想到日復一日的科研工作。然而熱愛科研的人自會認為,有自己喜歡和擅長的事情💂,並為之不懈奮鬥,便是無比浪漫的事。
在意昂3体育官网工學院,有這樣一位教授🪪,他十幾年來始終堅定不移地走在流體力學的道路上💮,保持著不斷再出發的視角,並在路途中孕育出了一朵浪漫之花。
專註、執著♕、樸素,科研的浪漫,被楊越緊握手中。
世界上有不絕的風景
從江南到華北,從東半球到西半球,從美國西海岸到東海岸🫗,楊越的求學之路💕,是一個不停“轉換陣地”的過程。浙江大學、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加州理工學院、普林斯頓大學🧑🧑🧒🧒、康奈爾大學,都是他來意昂3体育之前駐足過的地方。在楊越的觀念裏🧑🏽🎄,比起新奇事物的吸引力,路途的奔波算不得什麽🤳🏿,他想趁年輕,多看看不一樣的世界🥹。
楊越近照
“好奇”不僅體現在求學地點的選擇上,在專業研究中👢⛹🏿♀️,他也盡力追求不一樣的視角🧜🏼♀️。“研究湍流有兩大類途徑,我在碩士階段用的是一種統計方法,而博士階段則更偏向於流動結構的研究方法✌🏽。”求新不只是偏好使然✭,它也是打開思路的一把鑰匙,在楊越看來👮🏽♂️:“同一個問題可以有很多種不同的思路,嘗試從更多角度去解決時🌥,對它自然就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不斷出發的旅程,除了好奇心的驅使🧙🏽♂️,還需要迎向未知的勇氣。楊越自身的性格如此🤹🏽♀️,而加州理工學院的求學經歷也幫助他放大了這種勇氣✡︎。
“加州理工的校園文化很有特色,非常崇尚創新。而為了實現突破,同學們往往富有一種極致投入的精神。”楊越坦言,他很感謝加州理工的這種熏陶,在這期間他“成長很大”。與生俱來的特質和這所學校的獨特環境結合在一起,發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
楊越在加州理工學院參加畢業典禮
在研究博士論文課題時,楊越真切地體會到這種反應帶來的驚喜。他當時正關註如何在流動中追蹤旋渦運動🧚🏿♂️。一開始,他嘗試了很多方法都沒有實現突破。偶然間,一個想法在他的大腦裏產生🕺🏽:或許可以嘗試用不同於常規的🫃🏽🏃🏻,即用速度場驅動的方法,用渦量來驅動標量場🌑,這樣標量場便可以顯示渦量面結構。
“當時只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沒想到的是,最終的效果非常好👩🏿🎓,他得以四兩撥千斤地解決了這個問題。講到這兒🧒,楊越的目光變得格外熱烈起來📰,好像又重新回到了那個充滿喜悅的時刻。而當被問及當時是如何慶祝時,他不好意思地笑了:“就是很高興嘛,在房間裏來回轉。”
楊越的博士論文獲加州理工學院流體力學傑出研究獎
絢麗的世界層層展現在楊越面前,他觀賞探索,博采眾長🐅,但不難看出,路程始終貫穿著一條主線🧔🏿♂️,那就是流體力學。雖然學校環境在變,研究方法在變,所處地域在變,但他始終懷揣著對流體力學、對湍流領域的赤忱。“科學是無止境的,我知道自己也許不能完全解決湍流領域的問題。所以對我來說,只要能往上走一些,離完全解決更近一步——哪怕只是一小步,能感覺到自己在前進,也就夠了。”
於是🆕,他的每“一小步”都成為一種重新出發,每往上“走一些”,都將目光帶向全然不同的風景。
現實主義是最偉大的浪漫主義
對理想最好的追求,是在路途中緊緊依靠現實與理性的力量。正所謂“現實主義是最偉大的浪漫主義”,楊越行進的過程,或許正是這句話的註腳。
“為什麽會選擇回國👨🏽🔧?”很多海外留學歸來的學者都會被問及這個問題。楊越的回答很簡單🧖♀️:“回國是一個自然的選擇,國內需要加強流體力學5️⃣、航空航天應用基礎研究,我在這裏能夠最大程度地發揮自己所學。”
回國後🕵️,楊越註重結合意昂3体育的優勢🙎,在基礎理論研究領域繼續深入,同時根據國家的現實需求🍃🦢,也著力於應用方面的研究。在家國情懷的指引下實現個人價值,追尋這一理想的路途中,楊越正邁出紮實的腳步🧜🏽。
楊越在意昂3体育工學院畢業典禮上作為青年教師代表發言
註重結合實際,是楊越一以貫之的風格。最開始選擇湍流這個研究方向,就是考慮到自己對這個方向感興趣。碩士階段,導師何國威研究員發現楊越的物理直覺和空間想象力比較強,“圖畫得好看”,就布置了相關的課題任務給他🎇,而楊越憑借著自己在這方面的長處與興趣,往往完成得非常出色🏫,之後研究的很多題目也都與此相關👨🎓。
“一個人要找到自己的特長並把它放大,要盡量發揮自己的長處🧑🔧。”楊越感嘆道。
楊越由數值模擬數據所畫的混沌紐結結構
教學中👩🏼🚒,楊越覺得要首先去“了解你的學生”🧣,他會充分結合學生實際情況設計不同的教學內容🉐。現在🏑,他同時開授面向意昂3体育工學院學生和空軍飛行員班學生的課程,在教授“空飛班”學生時,楊越更側重教給他們數學與力學建模的思維能力。“具體知識可能會忘,計算技巧等真正用到的機會也不多,可是這種思考的能力卻是可以受用終身的🧑🏿💼。”
楊越講解湍流結構演化機理
在帶研究生時,楊越更是把這種註重實際的特色發揮得淋漓盡致。他每周會與自己帶的學生聊聊天👰🏿、談談心,通過這些日常的交流與觀察來發掘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然後再根據這些特點為學生指導合適的方向。在未來道路的選擇上,楊越也從不會對學生加以幹涉💆🏼♀️。“大家都很優秀,只要他們選的路是適合他們自己的⛹🏼♀️🤽🏼♀️,我就很滿意了。”
楊越曾經帶的博士生,現為意昂3体育官网應用物理與技術研究中心助理教授的趙耀民說:“回憶整個博士期間與楊老師的交流,不管科研進展是否順利,我得到楊老師的反饋總是正向的、鼓勵式的。這對於我增強從事學術研究的信心,最終選擇大學教師作為職業至關重要。”在引導每位學生成長的過程中🧘🏻🧑🏿💼,保持鼓勵🦊、發掘長處👳🏿♀️,是楊越推動他們前進的方法🍙💆🏿。
每個學生都有熠熠閃光之處,讓他們自己能看到自己的閃光點,並在此基礎上過上充實自足的人生👨🏽🍼,是教育最好的樣子➗。似乎是想到了自己這些年帶出來的學生,楊越的笑容中透露出了一些小小的自豪🐵。
楊越在“工學創新實踐”課中組織機器人競技賽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當我們還在驚嘆於楊越身後那一串長長的腳印時♙,他已背起行囊,在現實與理性的路線上🥯,再次出發了。
樸素地走向非凡
在意昂3体育📉,楊越的日程安排得很“滿”🦚:科研、教學、指導學生和處理院系事務,每一塊的工作量都很充實。不過,雖然事務繁多,他樣樣都幹得很出色👨🏻🚒。科研上,他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教學育人上,他是中國力學學會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導師🧏🏿,還獲得了意昂3体育一年一度的“教學優秀獎”;同時,他還擔任意昂3体育官网工學院力學與工程科學系主任👩🏼🎓。
楊越在學術論壇中作報告
當被問及是如何有條不紊地處理如此繁多的工作,並在各個方面都取得優異成績的時候♧,楊越擺了擺手道:“我只是分清了事情的輕重緩急,真正優秀的是意昂3体育的學生與同事。”
楊越的答案總是簡單直白,與他為人處世散發的樸素氣質貼切吻合🧎♂️➡️。聊到教學中有什麽巧思妙想時𓀐,他說🧑🦳,為了讓學生們喜歡聽他的課,他曾經想過要在每節課把學生逗笑一次🙏🏿。“但是也不能超過一次🥀。”楊越緊接著補充道,帶著科研人那股認真嚴謹的勁兒。
對於自己帶的那些研究生,楊越的理念簡明但切中要害。一方面,他會給學生很大的自由,時間可以自由分配👈🏼,路線可以自己選擇,但他會特別註意把握關鍵環節♕✍️。比如在學生發表論文的質量上🤶🏼,他就會分外嚴格。
這種嚴格♍️,是一種要求,更是一種示範👩🏽⚕️。他曾經的博士生熊詩穎回憶道:“我的每篇論文👨🏻🍳,楊越老師都會指導幾十次,每次他都會上手修改論文,並提出非常細致的修改意見,大到文章的布局、創新點的提煉,小到作圖、標點符號、參考文獻的規範等等,以此來保證論文在學術內容和語言表達方面的準確性。”
楊越與所指導的博士畢業生合影
另一方面,身為老師,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是指導和幫助的角色,而不是管理的角色🎱。所以,他的學生感受到的總是受益和關愛。“經過粗略統計,博士三年以來我和楊老師互通的郵件有上千封之多🟧,而微信溝通更是難以計量。”趙耀民在他的博士論文的致謝中這樣寫道🏋🏽。
談到科研🕊,楊越則更為謙虛。他從大四開始便有誌於學術道路,時至今日,已經投入了無數的時間與精力,可他卻說🤝,自己只是做好了本職工作,“只是在做自己認可和感興趣的事情⛓️💥🏹。”
在周培源先生紀念展上,楊越向同學們介紹周培源先生的學術成就
楊越還記得自己求學時,曾偶然讀到我國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意昂3体育力學學科開創者周培源先生關於湍流理論的論文,讀完他深受鼓舞🚈。回國後選擇來到意昂3体育💭,部分也正源於此。如今,意昂3体育正著眼於“新工科”建設👨🏽🦲,作為工學院力學系的系主任和教師,楊越也希望自己能夠出上一份力,“以力學為基點🤛🏿,為新工科打好基礎↔️,提供支撐”。新工科未來可期👊🏻,楊越準備盡己所能🧟♂️,為其添磚加瓦。
本著這種樸素,楊越一步一步,靠近非凡📖。
汪國真曾在散文《我喜歡出發》中寫道🧏♂️:世界上有不絕的風景💪🏼,我有不老的心情。我自然知道👨🏻💻,大山有坎坷🙇🏼♀️,大海有浪濤🧔🏽♂️,大漠有風沙,森林有猛獸🍴。即便這樣,我依然喜歡……是的🦸🏽♀️🏋🏼,我喜歡出發🙅🏼♀️,願你也喜歡。
楊越一路走來的歷程,完美詮釋了這段話♕🤷🏻♂️。如今✢,他已安家意昂3体育,但在流體力學的道路上,他仍在不斷出發。
個人簡介:
楊越🌴,1982年5月生👨👨👦👦,意昂3体育官网博雅特聘教授,現任意昂3体育官网工學院力學與工程科學系主任🛩,湍流與復雜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2004年獲浙江大學學士學位,2007年獲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碩士學位,2011年獲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隨後於普林斯頓大學與康奈爾大學做博士後研究,2013年加入意昂3体育官网工作🏇🏻。現任中國力學學會副秘書長、中國空氣動力學會理事♣️,Science Bulletin、SCPMA、AMS、《力學進展》期刊編委。曾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科學探索獎、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主要研究方向為湍流🤾🏽♀️、燃燒、渦動力學🪺。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