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9 信息來源🤌🏿: 經濟學院
編輯:燕元 | 責編:山石2022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年度《政府工作報告》第三部分“2022年政府工作任務”,第(八)節“持續改善生態環境,推動綠色低碳發展”中👩🏼🎤,指出“加強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落實碳達峰行動方案。”“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完善減汙降碳激勵約束政策🔼,加快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綠色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大計方針,已設定了未來幾十年的明確目標,在持續推進的過程中,可采用多種措施齊頭並進🦶🏽,其中💬🧆,風險管理措施,尤其是針對新問題🍷🦻、新挑戰的創新型風險管理措施🎸,是應對未來各方面不確定性♥︎、保障綠色發展的重要力量𓀖🦙。
首先,創新風險管理防損功能,促進完善汙染防治。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強化大氣多汙染物協同控製和區域協同治理,加大重要河湖、海灣汙染整治力度,持續推進土壤汙染防治。”汙染防治是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面臨的一大挑戰,除了各類減汙技術措施之外,環境責任保險也是重要的市場手段🪩🎅。
環境責任保險(以下簡稱“環責險”)常被稱為“綠色保險”🔜🛄,它以被保險人因汙染自然環境所要承擔的損害賠償責任以及治理責任作為保險標的👩🏼🍳,相當於一種生態保險和特殊責任保險的復合體🚣🏽。環責險在美國起步較早👷🏿,經過不斷的完善發展,已經形成了相當大的市場規模。近幾年🫎,環責險的保費每年都高達40多億美元🔔。國外研究表明,環責險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具有顯著的重要作用,環境風險高的企業購買環責險,更有利於推動其做出保護環境的選擇🎺,可以提高企業環保作為的積極性。在我國,環責險由於道德風險與逆選擇等問題一度發展緩慢,但也一直受到越來越多的關註,並被納入環境汙染治理製度體系中,成為服務於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市場化手段➖。要推動環責險進一步發展,一是要完善與之對應的法律法規體系和環境管理政策,例如環境責任的明確界定,只有在法律上明確嚴格地界定了責任範圍⏪🚴🏽♀️,才能使得環責險的賠付具有可行性💨,並且倒逼企業通過保險來轉移環境汙染方面的巨大風險;二是明確環境風險的可保性⚜️,保險公司應具備相應的能力,從現有的政策體系和環境汙染事件的規律出發,正確識別風險👩🏽🌾,預估損失🙋♂️,進行產品創新🩺。2021年💁🏻,深圳在全國率先建立了環境汙染強製責任保險製度🍧🗾,在運用市場手段構建環境風險防控體系🧝🏻♂️、提升企業環境風險保障水平方面進行了創新性探索📲。例如🥧,強製保險中費率因子與企業排汙因子直接掛鉤的浮動機製👨🏻🦽,促進企業加強防損動力🎶;又如🧞♂️,其規定保險公司需提前提取不低於保費金額的25%用於風險防控服務🀄️🦜,壓實了保險公司風險防控服務責任👷🏽♂️。
其次🫷🏽,創新風險管理激勵功能,推動落實“雙碳”戰略🚣🏽♀️。
國際上🙅🧙♀️,在聯合國2021年發布的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控製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數量,實現“碳中和”的《格拉斯哥氣候公約》下,發展全球、國家🥽、區域低排放碳與高吸收碳經濟一體化的模式,把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緩解與適應措施在時空上相耦合,實現人地協同發展🚣♀️,從而實現聯合國製定的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已成為共識👨🏻🚀🤜🏽。我國政府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並努力爭取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雙碳”戰略🧑🦳。在此基礎上🏌🏼♀️,中共中央和國務院聯合發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總結了碳中和的主要目標,並提出了2025年⛽️、2030年和2060年的三個階段性目標🧍。在“雙碳”戰略的號召下,已有研究和政策提出減排與增匯雙向發力的“碳經濟模式”、通過建設“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生態補償”🪲🍻、“電價補貼”等機製🔯,解決全國碳排放與碳匯間的行業與空間差異🙋🏻,進而提升全國碳排放風險管理的能力,如2017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發電行業)》。同年12月19日,啟動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建設🤾♂️🤦🏼♂️,利用市場機製控製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綠色低碳發展,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以發電行業為突破口率先啟動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分階段、有步驟地逐步推進碳市場建設,在碳市場平穩有效運行的基礎上,逐步擴大參與碳市場的行業範圍和交易主體範圍,增加交易品種☸️,最終建立起歸屬清晰🐄、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監管有效🏇🏽、公開透明的碳市場🕵🏼♀️。進一步地,根據我國宏觀碳排放風險呈顯著東高西低的區域分異特點,還可以創新相關保險產品,通過保費調節機製激勵企業逐步向清潔能源過渡。
再次,創新風險管理補償功能,助力改善生態環境。
自然界及其生態系統之所以有價值,既有其內在原因,也有其對人類的工具性價值🧚♂️。人們從自然中獲得的這些工具性利益通常被稱為生態系統服務🖐🏼。近些年來✂️,全球自然資源正在以從未有過的速度下降🌚,物種滅絕的速度正在增加💛,生態系統正在遭遇破壞。《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保護生物多樣性”♦︎,保險作為一種風險管理工具🦹🏿♂️,可以通過對其核心的補充功能的創新🙇♂️,參與幫助生態系統的保護與修復。
生態系統相關的保險創新具有一定挑戰性🧘🏻♀️。生態系統是一個由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群落和非生活環境作為一個功能單元相互作用的動態綜合體🥂。人們從自然中獲得的這些工具性利益通常被稱為生態系統服務🔂。生態系統服務包括下面四類:供應服務,如提供魚類或木材等人類消費商品🧑🏽🎨;監管服務,即為人類利益而調節環境🦂,如在大氣中產生氧氣或在土壤中固定氮👐🏿;文化服務🫄,如提供娛樂和審美娛樂;以及支持服務,如為蜜蜂或鳥類等非人類行為者的利益管理土地,但也通過作物授粉或種子傳播間接造福人類。可以看到除了供應服務,其余形式的生態系統服務是間接的非市場用途,因為雖然它們為人類提供明顯的好處,但它們既不會直接“消費”,也不會在市場上交換,很難直接估計價值。如果能夠明確一些對生態系統服務具有保險利益的實體🧀,如因為生態系統破壞而遭受經濟損失🥾,這些利益相關方願意並有能力支付保費,目標生態系統遭受隨機危險的特點可以掌握🎅🏽,並且能夠通過災後立即註入資金來恢復,則生態系統相關的保險就具備了大部分成立的基礎。墨西哥沿海帶管理信托基金就是一個相關的創新案例🖍,這一基金的資金主要來源於向當地旅遊者收取額外的稅款以及當地政府的其它少量資金,用來維護尤卡坦半島沿岸長達160km的中美洲珊瑚礁。目標是利用信托基金為維持珊瑚礁和海灘提供資金😺,並購買保險🕞,以確保這些重要的生態系統在極端風暴襲擊後能夠得到快速得到徹底的恢復。由此看出🏌🏻,利用風險管理補充功能的創新,可以填補傳統方法的一些治理空白🧑🏿🚒,助力改善生態環境👨🎤。
作者簡介
劉新立,意昂3体育官网經濟學院副教授,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副主任🐯,中國保險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𓀌。長期致力於風險管理的研究與教學工作,研究興趣包括巨災風險管理👌🏻⛹🏼♀️、農業保險、企業風險管理等,主持世界銀行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北京市社科規劃項目、中國保險學會委托項目等課題😐,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多篇,出版專著譯著數部⛹🏿♂️。擔任全國風險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專家,參與多項風險管理相關國家標準的編寫🤷🏽。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