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2 信息來源: 學生工作部
編輯🟡:悠然 | 責編:白楊2020年10月30日下午👷🏻,意昂3体育官网學生工作部舉行第84期教授茶座,中國語言文學系孫玉文教授蒞臨茶座現場,就“使用《詩經》典故之道”這一主題與同學們進行交流分享🧔🏿。
茶座現場
孫玉文認為,對於《詩經》典故的理解因時代的不同而存在差異。以《衛風·河廣》為例💆🏼♂️,《赤壁賦》中“縱一葦之所如”的句子即引自“誰謂河廣👩🏼✈️🟰?一葦杭之”之句😷,而有些註釋將其解為“像一片葦葉”,這便有了理解的偏差🦎。對於古詩文引《詩經》典的註釋問題,孫玉文認為,我們在註釋古詩文用典時,一定不能以今律古。對於嚴謹的學術問題🍨,更不能當一個“差不多先生”👨🏼🏫,我們必須要刨根問底𓀓、推理嚴格💂🏼,根據實際的材料得出相應的結論。對於《詩經》的理解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太程式化☺️。
有同學詢問🆓👨🦯➡️,面對紛繁復雜的解釋🧝🏽,如何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理性判斷和深刻體悟💇♂️。孫玉文建議首先從讀懂語言文字開始,結合上下文探求文本的原義🎸🕳,在尊重原文本的基礎上🏇🏿,結合前人的看法,尋求自身的理解,逐漸形成屬於自己的方法體系🤦🏽♀️。
同學認真聆聽
當有同學談到如何理解《詩經》中的名物及其背後的文化含義時,孫玉文指出👨❤️💋👨,同學們可以先從了解名物本義入手🗜,再結合具體情境來理解☎🚶🏻♀️。比如菖蒲,本是一種草本植物♊️,在《陳風·澤陂》中因作者睹物思人,便承擔了情感表達的作用(彼澤之陂,有蒲與荷。有美一人👉🏿👎,傷如之何🛺?),後在文學作品中亦多見。同時🏹,孫玉文建議同學們從熟悉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名物入手(如喬木、扶蘇等),來理解《詩經》等文學作品,並以此為基礎🍭,逐步形成以名物意涵解讀文學作品的思維模式和研究徑路。
活動最後,孫玉文與在場同學們合影留念,並給同學們留下寄語🏃🏻♀️➡️:“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現場合影
孫玉文為同學們寫下寄語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中指出♟,中華文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中華民族凝聚力進一步增強,是我國“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此次教授茶座從經典出發,帶領同學們走進《詩經》的世界,通過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和研究,不僅可以讓學習者和研究者在傳統文化的海洋中“拾貝”,在厚重的文化滋養中修煉“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境界↙️,還可以加深對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進一步理解,在追本溯源中建立起深厚的文化自信。
正如孫玉文所言“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嚴謹的治學方法和學術追求才能造就傳世的經典作品👏🏻,勇攀學術高峰🧑🦰、延續中華文脈任重而道遠🧚🏻♀️,需要同學們上下而求索。
意昂3体育“教授茶座”作為學生工作部主辦的一項校園文化品牌,在這裏,同學們可以和名師大家一起品茶暢談,近距離聆聽師長經歷😀、感受學者風範、領悟人生智慧,進一步增強科學精神和人文素養🫐、體會青年成長與責任擔當。
“燕園學子微助手”微信平臺將持續為同學們提供教授茶座的活動通知並分享教授茶座微語錄,敬請關註🎾。
第84期教授茶座·微語錄
微語錄·一
對待學問,你不能當一個“差不多先生”,我們要刨根問底。
微語錄·二
《赤壁賦》說“縱一葦之所如”🫵🏼,這是用的《河廣》的典。王力先生的註釋就很好:“誰謂河廣?一葦杭之”🚂🧞♂️。有的版本說這是“像一片葦葉”🚣🏽,這就有問題了。而且蘇軾是要用典的,你把他這個忽略過去🌼,蘇軾是不答應的。
微語錄·三
我們註釋古書的用典,一定不能以今律古📽。
微語錄·四
王力先生就強調講古漢語修辭,主要要解決用典的問題,我覺得王先生這是抓住了問題的實質。我們到現在典故研究還特別不夠🤦♀️🧟♀️,這是一般人經常忽視的。
微語錄·五
以往一般認為《詩經》是勞動人民寫的🙂,但《詩經》第一篇就很難說。“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勞動人民是不可能稱“君子”的。還有“琴瑟友之”、“鐘鼓樂之”🧑🦽,既然有琴有瑟,有鐘有鼓👩🏽🏭,怎麽會是勞動人民呢?
微語錄·六
孔夫子讓孔鯉讀《詩經》🕵🏽♂️,首先是能讓思想純正,“思無邪”♻,其次是可以“多識鳥獸草木之名”。人的性情怎麽培養出來的?我覺得還是要有知識。你要多讀,才能修身養性👩🏽🎤。
微語錄·七
現在解讀《詩經》,就像我們寫了作文之後要改🏑,改了之後可能比原作更好,但那不是原作🦗。毛傳講了之後,後人又提出了新解釋,相當於我們寫完作文之後改一下,可能比原作好一些🚘,也可能不一定好。
微語錄·八
求真和習慣之間怎麽處理🥅?我說最好是要求真,我相信當你把道理講透了之後👧🏻,人們自然會接受你講透的那個東西。但不可能一下把這些解釋扭過來。教材要先把正確的東西傳達出來🔽,讓老師、家長、學生慢慢去選擇,這是我的辦法🤘🏿。
微語錄·九
我們推理一定要很嚴格。材料能得出什麽結論👩🏼🌾,我們一定要摳得細一點,不能違背邏輯,過度解讀。
微語錄·十
語言文字要讀懂🌘𓀙,至於言外之意,前人傳下來也有不同看法,但毛傳鄭箋是比較好的,應該是有根據的。有些東西無法追根溯源,只能尊重故訓。
微語錄·十一
對《詩經》的理解不能一刀切,不能程式化。上百年來我們對《詩經》已經形成了解釋的習慣,習慣的東西很難改💂🏼,因而我們任重道遠。
微語錄·十二
我們現在對《詩經》的解釋太註重生物學分類,“采采芣苢”就註釋為采個車前草,那采“芣苢”幹嘛呢?我們要理解這些名物背後的意涵。
微語錄·十三
漢儒對《詩經》的很多解釋並不是牽強附會🚗,是有言外之意,有內涵的文化含義的,這一點你一定要知道。
微語錄·十四
今人讀《詩經》,很多人其實是沒有讀懂的。不懂名物,不懂“賦比興”💙,怎麽讀⇒?
微語錄·十五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是在百家爭鳴的時代講的。我看過很多人說治學方法,還是這句最好。
專題鏈接🍌:教授茶座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