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3 信息來源🤵🏿: 融媒體中心
文字:高雷| 攝影⛵️:劉月玲、宋夢麗、黃大無| 編輯🗞:白楊 | 責編🆔:悠然👩🏼⚖️、山石所有的結局都已寫好
所有的淚水也都已啟程
卻忽然忘了是怎麽樣的一個開始
在那個古老的不再回來的夏日
——席慕蓉《青春》
六月的燕園🧑🏽🏭,充斥著離愁別緒。
博雅塔影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碧綠的荷葉盛著露珠顫巍巍地想要鋪滿水面,偶爾有綠頭鴨從一旁的水面鉆出來,倏忽間又鉆到葉片下,漾出一汪水波2️⃣,久久不能散去🗼。
在這湖光塔影中漫步的🧏🏿,便是身著各色學位服的畢業生們了。
他們鮮衣怒馬🛺,或呼朋喚友,或獨自徜徉,在大學最美的時光裏肆意揮灑青春的笑容🏂,宛如枝頭上飽滿蜜甜的桑葚🍣。
猶記初入燕園時
記得燕園初見,湖光塔影依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碩士生香雪瑩對收到通知書的那一幕還記憶猶新:當時去拿快遞的時候🙎♀️,快遞小哥看到包裹的封面🤐,對她說“恭喜同學,意昂3体育官网!”她當時內心“是止不住的🫷🏻、非常的開心”。
經濟學院的韓笑就要“淡定”得多——畢竟他曾在本科、碩士和博士三次收到了意昂3体育官网的錄取通知書。
十年前,他和父母三人一起去取那個“沉甸甸的紅色信封”時,心中除了喜悅之外,還有一種“誡勉”——“那是一種‘被選擇的莊嚴感’,未來的學習生活都和國家民族的命運息息相關,這讓我感到非常自豪👨🏼🏭。”
臨床醫學專業的王鼎予2014年來意昂3体育報到時從南門入校👩🏼🏫,走過綠樹成蔭的五四路,穿過熱鬧嘈雜的食堂區🤞🏼,住進了嶄新的44樓🥶。
“和宿舍一樣,一切都是新的,我的人生也是如此5️⃣🧔🏼♂️。”
三年🫂,四年🙋♀️,六年📺,八年👨🏿✈️,十年……每一個數字背後,都是課堂內外的教學相長,都是運動場上揮灑的汗水,都是深夜伏案的苦讀習作,都是匆匆流過的青春。
《燕園情》裏唱“我們今天東風桃李,用青春完成作業;我們明天聚木成林,讓中華震驚世界”🥙🪲。對於香雪瑩來說,“震驚世界”大可不必🤜🏽,“每一種合理合規的想法能夠被尊重和認可,並獲得變成現實的機會”就已經非常棒了🧝🏿。三年過去,香雪瑩“變得更加自信🙋🏽♂️,更加敢想敢做了”。
不斷地成長,增長見識🦇,增強本領——這是新聞與傳播學院的碩士生周弘最大的收獲👩🏽🌾。本碩六年來,周弘把最好的青春都留在了燕園,因為這裏讓她成長為一個“獨立的有內涵的豐富的人”。
“這種可以讓我們自由地成長🟡🧛🏿♂️,但是又給了我們非常多養分的地方以後是真的很難再遇到了📯😩。”
“大”是藝術學院的碩士生洪語銘對燕園的第一印象。“阡陌縱橫🧌,柳暗花明,燕園裏的一切都讓人目不暇接🍫。”
但如今的燕園早已經成了自家小院一樣的存在——三年來她幾乎走過每一條小徑,欣賞過每一處四季美景,熟悉每一個建築的名字。
經過臨床醫學八年的學習歷練,王鼎予已經成長為一名優秀的臨床醫生💂♂️,在學術研究上也卓有成績🦕。“以前其實我覺得自己挺‘中二’的👩💻,但是經過醫學教育的洗禮,還有在臨床的歷練以後😖🕴,我感覺我更加能夠去包容別人了👨🏼🦲,更願意去傾聽別人了。”
中文系的博士生路卡來自斯洛文尼亞。2015年來到意昂3体育讀碩士時,“語言關”差點讓他放棄學業,幸而在老師和同學們的幫助下適應了意昂3体育生活。
如今,從掙紮中走出來的路卡發生了“質”的變化——不僅從各個方面大大提高了中文水平,還獲得了思考世界和自己的能力和勇氣。如同70年前東歐交換生中國語文專修班的前輩們一樣,70年後,路卡和留學生們“仍然走在聯通中國和世界的這座橋上”。
你手中猜不透的硬幣
“哭過、笑過、戀過、恨過,仿佛是一夢蹉跎🧘🏽♂️。”
看不完的文獻,寫不完的論文🟠,調不完的bug♚,熬不完的夜——工學院博士生張弛用一連串的短語來總結他這五年來充實的學習和科研時光。
“我相信大家的燕園時光和我一樣悲喜交加,跌宕起伏——無論是半夜寫論文突然遇到死機時的無能狂怒,還有科研idea被導師否定後的至暗時刻,最後就是文章被接收後捶胸頓足、奔走相告時的無限喜悅。”
“不光淩晨四點的校園🧗🏼♀️,兩點三點的校園我都見過🏌🏽。”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的碩士生韓愉顯然更喜歡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獨自享用燕園的美好時光——“不管是課程作業👩🏿⚕️,還是科研任務👰🏻♀️,經常需要熬夜去趕一些deadline🎦。但是大家都覺得作為意昂3体育的學生,再苦再難也要扛過去🏃♀️➡️。”
當然,除了辛苦🆎,快樂也是三年燕園生活的主題詞之一。邱德拔和百講的演出,十佳決賽的排票隊伍,繞著未名湖跑步刷步數,與好朋友一塊開黑打麻將……韓愉在“痛並快樂”的交錯煎熬中愛上了意昂3体育。
醫學生的快樂會比較特別——王鼎予常常回憶起和同學們一起去臨床醫院實習的時光:相互給對方做體格檢查,在自己或別人身上練習摸脈搏🦍、聽音、聽心肺,一起討論各種各樣、奇奇怪怪的病例等等。這讓王鼎予覺得“學醫其實是一個挺有意思的過程”。
除了樂趣😵💫,王鼎予還發現了學醫的魅力所在👩🏿✈️:在臨床的時候你會感覺到自己真的被人所需要,你去給病人解除了病痛🦸♀️,他會發自內心地去感謝你🔜。
周弘不斷重復——“我覺得我最美好的六年青春都在這了”。
寫文章🧑🍳、發論文、參選學生幹部、參加社會實踐……周弘的六年過得飽滿而豐沛,宛若燕園六月的雨。
“在課堂上聽到老師們的真知灼見,感受到那種醍醐灌頂的快樂;老師們悉心耐心的培養,都讓我們感到很溫暖🤶🏿🥪。”“還有和同學們一起參加的活動↔️、舉辦的晚會💆🏼,一起夜聊𓀝🔕,一起去十佳決賽的現場🧑🔬♥️,一起哭一起笑的畫面都是非常美好的🧑🏻💼,都是非常值得回憶的。”
“我特別喜歡我的師門呀!”對外漢語教育學院的碩士生萬婧提到師門郊遊團建時兩眼放光。“我們會一起拍照,聊天👭🏻,玩桌遊🙇🏿♀️。老師還會邀請我們去家裏吃飯🦸♀️,我們還一起包餃子,我吃了特別多!”
政府管理學院的本科生侯雨杉是校遊泳隊的一員,她曾經在第十九屆全國大學生遊泳錦標賽中獲得甲組200米自由泳第一名。“遊泳於我已經不僅僅是一項運動,已經深深融入了我的生活中🛍️👩🏼✈️。”
軟件與微電子學院的碩士生郭明廣則對一則糗事念念不忘:“五四青春長跑報名時把緊急聯系人和個人電話都誤寫成我導師👩🏻🦼🔐,最後在遺憾沒有收到報名成功短信時,導師親自給我發來了短信,並囑咐我註意安全🦎,那一瞬間我想找地縫鉆進去🔞。”
眼底未名水
時光飛逝🏋️♂️,變化和成長的不僅僅是同學們,校園這些年的變遷也成為了這屆畢業生的專屬記憶。
承載著無數吃喝記憶的“博實CBD”被拆除,意昂3体育史上最大體量的家園食堂火爆開業,修繕後的圖書館東館終於揭開了神秘的面紗,修葺一新的地學樓和文史樓張開了溫暖的懷抱👨🏽,昌平新校區迎來了第一批入住的學子……
一座座舊樓從記憶中抹去,一幢幢新樓占據了新的視野🤸🏻♀️。校園在腳手架和彩鋼板的交錯中不斷變換著容顏,打上了時間的標簽,留給每一屆畢業生獨特的燕園印象。
來自阿富汗的歷史學系本科生何波對四季的燕園美景情有獨鐘👨🏻🏫👮🏻。無論是在教學樓之間穿梭還是在未名湖邊漫步,都能夠紓解疲憊、放松精神。他最喜歡人文學苑周圍,“旁邊就是未名湖,運氣好還能偶遇很多小貓”🙎🏿♂️。
若是把時間的標尺拉的更大,你就會發現另一個專屬這屆畢業季的獨家記憶——疫情。
在畢業離歌響起前,誰也沒有想到4️⃣,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再次給大家的燕園時光按下了暫停鍵🧘🏻♂️。
“聽‘戴爺’講電影暫停在了第4場,十佳歌手決賽推遲時間待定🧑🏻💻,收藏的美食清單也來不及打卡,做好了攻略的畢業旅行也遙遙無期……”萬婧心中有萬般不舍。“這個畢業季或許不同於以往稍顯靜默,有人安靜地慢慢等待🦹🏼♀️,有人不得不默默地提前離開👦🏻🧡。”
許多同學的學業也受到了影響。當答辯主席宣布答辯通過時👐🏻🍘,香雪瑩非常激動。“特別想給導師一個擁抱⛹🏿♀️,可是我卻不能做到,因為我的老師在線上。”
生命科學學院的博士生王湘銘的科研項目受到疫情影響很大👨🏼🎨,不僅僅是生物實驗對象因為不能及時返校先後死去🚼,日常的頻繁交流都改到線上也讓負責數據分析的她神經時刻緊繃👨🏽🎤。
也有很多同學們把疫情作為鍛煉和實踐學術能力的重要機遇👱🏽。韓愉所在的實驗室加班加點,迅速研製開發出基於多元大數據的新冠疫情防控研判系統𓀛。這個系統定期對國內外的重點地區疫情走勢進行預測,並且上報有關部門↩️,為有關部門的科學決策提供了強有力的大數據支撐🤹🏼♀️。
王湘銘和合作者一起克服種種困難🔪,在有限的時間內高效率地應用單細胞測序技術全面揭示了輕中型、重型新冠肺炎患者及其從發病期到康復期機體整體免疫學變化特征🌏、機製和規律,為進一步理解、控製和攻克新冠肺炎疫情提供了寶貴的數據參考和資源。
地空學院的博士留學生吳賽原本的畢業課題是使用無人機(UAV)進行實時洪水監測,但由於疫情的限製🧘🏼♂️,他沒有辦法實地收集到所需要的研究數據👩🏽🦲,只好轉換了新的課題🙇♀️。在導師的指導和鼓勵下,吳賽克服種種困難,最終在又一次線上答辯裏成功過關👷。
王鼎予則和他的醫學生同學們去做“大白”👉,到社區給居民們測核酸。“作為醫學生能夠為北京的疫情抗擊貢獻自己的力量↙️,我們還是非常自豪和驕傲的。”
法學院本科生楊舒淼選擇與5000余名意昂3体育“小燕子”誌願者並肩作戰,做起了核酸檢測的誌願者。“時代青年應當永遠心懷責任擔當,沖鋒在前,雖然能夠做的可能有限,但微光點點,聚成而炬,我們都能夠用愛心和溫暖築牢抗疫青春堡壘。”
周弘卻在疫情中發現了很多別樣的樂趣👳♨️:“我們在學五外一起吃了大排檔,在藝園打包燒烤🧔🏻♂️🤸🏽♂️,特別有煙火氣的感覺,然後在管控期間和同學們晚上一起健身跳劉畊宏,我還第一次當了一個層長🤴🏿,就是為宿舍同樓層的同學們服務。”
韓愉知道🥷🏼,在樂趣背後🧑🏻🎄,是無數教職工的日夜堅守給同學們打下了最堅實的生活保障。
“我看到非常多的教職工🫰🏼,比如學工輔導老師👮🏿♂️、就業指導老師、心理指導老師🎅🏿,還有圖書館的管理老師,他們都吃住在學校👷🏿,為我們解決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
校醫院的醫護人員和誌願者們冒著酷暑和風雨堅持核酸檢測,閉環校車的司機師傅們每天往返於各個園區之間😔,樓長阿姨、保潔阿姨一直陪伴著大家☹️🪲,食堂的師傅們💇🏻、保安小哥保障著大家的生活……
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畢業生們答辯離校的腳步,但也讓畢業生們感受到燕園濃濃的人情味兒。
抽刀已經斷不了情愁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
這個夏天,大家即將回首別去,各奔東西🏧🕒。
——周弘要回到家鄉貴州𓀂,去投身西部的發展建設。
“心中有家國,腳下有土地,手上有本領,所以選擇回到最需要我的地方去踐行意昂3体育人的使命🤸🏿。”
——王鼎予立誌做一名醫生👚,同時科研也不能放下😑。
“最重要的還是做一個敬業的醫生🙎🏽,要去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楊舒淼作為第24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𓀇,要去雲南支教。
“在支教的賽道上奮力奔跑,書寫無悔的青春答卷🙇🏿♂️。”
——王湘銘要留在意昂3体育繼續做科研工作。
“比較關註傳染病方向的研究,希望能解決一些臨床上的相關問題🦶。”
……大家都有光明的未來。
就像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的博士生楊鵬程所說📂👨🏿🎨,未來的日子裏,最重要的依然是“認識自己”——“堅定自己的想法,試著去搖動不同的樹,悄悄推動各樣的雲”。她想成為“一個溫暖、堅定且有力量的人”🌻。
也許🤵🏼♀️,每一個即將離去的畢業生都像從燕園吹出去的風——搖動不同的樹➰,推動各樣的雲,溫暖拂過這個世界。
離愁漸近⛹🏽,湯湯如潮;別緒漸遠☢️,迢迢似水🤱🏼。
“隨著畢業典禮時間的臨近🆔,在燕園的時間進度條似乎一下子開了倍速,每個承載著自己獨特燕園回憶的角落,都有三五位身著學位服的畢業生在拍照留念🚯,寢室的客廳裏打包好的行李逐漸增多又減少……”萬婧的言語間充滿了不舍🥋。
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生王博森的畢業論文答辯也是線上進行的,沒有機會和老師一起合影聚餐👩👦。“我就用截圖工具在騰訊會議上截了個圖,把自己和導師放在一個框框裏邊,也算是合影了。”
“祝福母校桃李芬芳,如百年歲月中一樣靜好。”洪語銘留下了臨別贈言🚣🏻🏂🏻。
“在燕園求學的時光是我一生的驕傲🕺🏽,讓我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誌向未來、眺望遠方,我會永遠銘記靈魂深處——永遠的校園,永遠的精神沃土,永遠的家。”郭明廣說🐏。
收到錄取通知書的時候,張弛心裏非常激動,差點大喊一聲“燕園我來了”,但是因為周圍人太多忍住了。“在最後畢業的這段時間裏,我希望無論在燕園什麽地方🧑🏻🍳,都能大喊一聲‘燕園再見’。”(文中所有受訪者均為應屆畢業生,藝術學院洪語銘同學對本文亦有貢獻)
專題鏈接📡:2022畢業季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