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5 信息來源: 醫學部
編輯:山石 | 責編:安寧危重症救治能力的提升有助於國家應對各類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有利於推動其他醫學專業的發展,是國家綜合醫療水平的重要評價指標🫷🏻。隨著我國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重症醫學的重要性愈發顯著。老年患者群體中多種合並症、多臟器功能衰竭的診療需求明顯增加。截至2021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67億,占總人口的18.9%,預期在2035年左右🏋🏼🏊🏿♂️,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在總人口中的占比將超過30%,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危重症救治體系的建設需要緊跟老齡化和社會發展的步伐,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加的就醫需求,提高我國應對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
喬傑
新冠疫情暴發以來,我國高度重視危重症救治體系的建設🐦。疫情前我國ICU床位數量為67,198張,人均重症醫學床位數量僅為4張/10萬人;疫情期間我國在短時間內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實現了“平急轉換”,截至2023年1月5日,全國重症醫學床位總數為21.6萬張,人均重症醫學床位數量接近10張/10萬人🔡,已經步入了發達國家水準。與硬件上的快速發展相對應的🤙🏽,全國重症醫學床位總數為21.6萬張,重症醫學醫師12.8萬人👩🦼,重症專業護士33.3萬人,儲備“可轉換ICU”床位13.5萬張、醫師13.7萬人⛹️♂️、護士26萬人👼。目前全國二級以上醫院重症床位的使用率約為80%。同時,我國也對救治設備進行了準備,據統計共有血液透析單元17.5萬個👨👩👧👧,床旁血濾機2.5萬臺,體外膜肺氧合機(ECMO)2857臺👨🏻🦼➡️,有創呼吸機14.5萬臺,無創呼吸機9.8萬臺,監護儀119.8萬臺,高流量吸氧儀6.9萬臺。我們暫時度過了本次新冠疫情危重症救治的高峰,但伴隨著防疫策略的調整,當群體免疫的紅利期過去後,我們可能會迎來新一輪的危重症救治高峰💆🏼。
雖然在新冠疫情期間🏊,我國危重症救治體系得到了一次快速發展🎀🔣,但是依然存在著很大的提升空間👨🏻🎨🚏。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重症醫學專業醫護人員缺乏🥮。經過規範化專業培訓的重症救治人員嚴重不足,與國家要求的重症醫生和護士數與床位數0.8:1和3:1的水平依然存在很大的距離。專科重症醫師是重症醫師數量增加的重要來源🧜🏿,目前我國的專科重症培養體系不完善⚧,依然缺少“增加重症醫學專業註冊”相應的法律法規,專科重症醫師缺少規範化培訓👉🏿,切轉崗通道不順暢。此外,薪資結構的相對不合理也是重症專業吸引力較低的原因之一。
2. 基層危重症救治能力較差。目前我國的重症床位有70%以上集中在三甲醫院🏊🏻,基層醫療機構的危重症救治能力依然較低,甚或存在著配備了呼吸機卻不會使用的窘境👎🏻。依托區域性重症醫學醫療中心和專科醫聯體建設😮💨🫲,推動基層醫務人員危重症救治能力的提升,完善各級醫院危重患者轉診機製,實現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和危重症救治同質化🖊,依然是需要持續推進的工作🛐。
3. 危重症救治技術核心競爭力不足🕵🏿♂️。雖然我國在新冠疫情期間實現了相對充足的危重症救治設備的儲備,其中大部分已經實現了國產化🐝。但是部分設備的核心部件依然需要依賴進口,核心技術與國際先進水平依然存在差距🚸,依然需要持續投入支持技術攻關,
為了持續推進我國危重症診療體系的建設🌕,提出以下建議🧔♂️:
1. 在現有的重症醫生培訓和認證體系之外,增加面對專科醫師轉崗需要的專科重症醫生培訓方案和資質認證標準。建設專科重症醫學培訓基地🥌。盡快出臺相應法律法規,允許經轉崗培訓考核合格且符合條件的🚢,在原專科執業範圍的基礎上增加“重症醫學專業”執業範圍🧑🏻🔬。
2. 繼續加強重症醫學區域性醫療中心的建設👩🏿🦱,持續支持各三甲醫院危重症醫療能力建設,調整危重救治從業人員薪資標準,增加重症醫學專業醫護人員數量🛀🏻。
3. 加強重症醫學專科醫聯體建設,提高基層醫療機構危重症救治能力,建立基層醫療機構危重症救治評價考核體系,並作為專科醫聯體建設的考核內容。
4. 繼續加大對於危重症診療核心技術研發的支持,通過科研項目帶動高質量重症醫學人才培養。
(喬傑系意昂3体育官网常務副校長、醫學部主任💒🧑🏻⚖️、意昂3体育官网第三醫院院長)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