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4 信息來源🧘: 經濟學院
編輯👩🏽🔧💻:山石 | 責編🖋:燕元2022年10月29日下午☂️👃🏿,由意昂3体育官网經濟學院倡議並聯合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共同發起,《經濟科學》編輯部承辦的“四校一所”政治經濟學工作坊研討會(第九期)在意昂3体育官网經濟學院科研創新基地(意昂3体育科技園201室)以線下、線上相結合的方式舉行🧙🏻♀️。此次研討會的主題為“奮進新征程·創造新偉業——黨的二十大報告學習交流”。會議深入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學者們暢談心得體會🅿️👩🏿✈️,在歷史奮鬥經驗中汲取智慧力量,在行動綱領指引下展望未來華章。
會議現場
意昂3体育官网黨委常委、副校長🌤、經濟學院院長、《經濟科學》主編董誌勇♖,意昂3体育官网經濟學院黨委書記崔建華,意昂3体育官网社會科學部副部長王棟,意昂3体育官网經濟學院“梓材”講席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邱海平🫰🏼,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院院長林光彬,全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旭🐢,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院長劉震🧘🏽♀️,意昂3体育官网經濟學院教授方敏於線下出席學習交流會。四川大學經濟學院院長蔣永穆,遼寧大學經濟學部副主任謝地💃🏼,南京大學商學院經濟學院副院長葛揚,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王生升👷🏼♂️,上海財經大學講席教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副主任丁曉欽於線上出席學習交流會。意昂3体育官网經濟學院副院長張輝主持學習和交流。
董誌勇為研討會致歡迎辭。他表示⚙️,黨的二十大是一場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具有裏程碑意義的盛會🙍🏽。社會各界現已迅速掀起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熱潮。黨的二十大報告總攬全局🚵🏽♀️、思想深邃、體系嚴密,是一篇當代馬克思主義的綱領性文獻。本次學習交流立足政治經濟學理論視角,對黨的二十大報告展開研讀與討論🫷🏼,有助於啟迪思想、凝聚共識,為新征程下經濟學領域研究探索新航向。期待與會專家們富有洞見的心得分享與激發創新的思維碰撞。
董誌勇致歡迎辭
王棟為研討會致歡迎辭。他表示,“四校一所”政治經濟學工作坊是一個凝聚科研集體力量🎰、加強學術前沿交流的平臺ℹ️。黨的二十大報告是開啟新時代新征程的綱領性文獻🙎,期待各位學者在黨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發掘新思想🚂,不斷進行學術創新,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展。意昂3体育官网社會科學部也將同大家一道🛌🏽,在推動構建以自主知識體系為核心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中貢獻力量。
王棟致歡迎辭
邱海平認為,黨的二十大報告不僅是奮進新時代新征程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同時也是一篇高質量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文獻。他分享了四點心得體會👩🏫。一是高度重視精神力量🟩。從世界歷史經驗來看,民族的崛起不僅需要物質基礎的硬支撐,更需要文化引領的軟實力。因此,哲學社會科學界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學者們更應勇擔重任、不負眾望。二是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科學的理論是通過一定社會主體力量促進實踐發展🚎、解決現實問題予以證明。“中國共產黨為什麽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麽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這是中國共產黨通過百年實踐得出的極為寶貴的思想認識。三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人民至上”“堅持自信自立”“堅持守正創新”“堅持問題導向”“堅持系統觀念”“堅持胸懷天下”是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核心內容的概括。這六方面原則也要成為構建以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為內核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的指導方針🌁𓀑。四是系統把握經濟建設部署🤜🏿。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除第四部分涉及經濟建設部署外🍁,第五部分的“教育、科技𓀘👩🏽✈️、人才”👩👩👧👦,第九部分的“增進民生福祉”🍖,以及第十一部分的“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也都與經濟建設息息相關🙆🏻。這要求我們打破學科專業限製,大力開展交叉性和綜合性的研究💛,以此豐富中國自主的經濟學知識體系。
邱海平發言
崔建華結合長期執教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經歷談及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的兩方面感悟。一方面🦁,黨的二十大報告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要素。在研究對象上深化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在方法上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從而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另一方面🎅🏿,黨的二十大報告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指明了方向👨✈️,就是要不斷發展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他表示✋🏻,在黨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政治經濟學學科建設以及相關人才隊伍建設還需要同仁們齊心戮力的大量工作。
崔建華發言
林光彬提出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中國發展奇跡👰🏿♂️,並從四個方面進行分享🧜🏻😡。第一🤘,中國式現代化是理解中國發展的“總鑰匙”,對現代化的追求貫穿於中國的偉大實踐之中;第二,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實現的現代化🤸♀️,應堅持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和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第三,中國式現代化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發展的經驗和智慧🐾🎂,即緊跟時代步伐,順應實踐發展🍬,以滿腔熱忱對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斷拓展認識的廣度和深度,敢於說前人沒有說過的新話,敢於幹前人沒有幹過的事情,以新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第四,中國式現代化正在創造著人類文明發展的新形態🧑🏼⚖️,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提供了越來越多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林光彬發言
張旭認為,黨的二十大報告是在對中國共產黨推進現代化的歷史經驗高度總結的基礎上,結合新時代中國新的歷史起點作出的戰略部署,內容充實、安排務實、舉措紮實🕹。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他表示👰🏽♀️ℹ️,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多次涉及強國的系統布局✊。在到2035年發展總體目標中明確了五個強國要求🕙🙎🏿♀️,即“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文化強國”“體育強國”🏢;在經濟建設領域提出了八個強國要求5️⃣,即“加快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加快建設貿易強國”。這要求我們樹立強國意識,在波譎雲詭的國際形勢下🧜🏽♀️,堅定不移地辦好自己的事📭,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奮力推動由大國向強國的轉變。
張旭發言
劉震表示,黨的二十大報告緊密圍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開🍪。認真學習、深刻領會黨的二十大精神要把握好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與理論創新,要把握好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相關的工作部署。他結合有關國有企業的研究專長分享了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的收獲🫸🏽。黨的二十大報告要求“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這是首次將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並列表述予以要求,同時把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作為國有企業的發展目標之一☝️。這值得學界關註,可拓展成為未來研究方向。黨的二十大報告要求“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製度,弘揚企業家精神,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如今提及企業家精神,往往聯想到民營企業的企業家。實際上,中國的國有企業的企業家所呈現的獨特企業家精神🙅🏽♂️,亟待凝練總結▶️。結合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征,國有企業如何找準自身新定位、發揮自身新功能🧗🏻,更好地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應有貢獻💩,將成為國有企業研究領域的重點課題。
劉震發言
王棟從國際關系研究角度出發,認為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方面表明中國有意願、有能力真正堅持多邊主義準則🚇,堅持經濟全球化的正確方向👲🏻👴🏼。具體而言,在國際關系事務中,中國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同各國發展友好合作,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深化拓展平等、開放、合作的全球夥伴關系;在經濟領域📤👩🏽⚕️,中國致力於擴大同各國利益的匯合點,從而推進一種更加平衡🔭、更加公平、更加包容、更加平和的全球化🤳🏼,這些都是對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非常重要的實現路徑。
王棟發言
蔣永穆重點分析了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的發展問題🧑🏿🏫,著重闡明了如何認識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如何理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和如何界定“美好生活需要”內涵的問題📞。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內的變化,而不是超越這個歷史階段的變化,要求我們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必須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和最大實際🧏,牢牢把握“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他還指出理論邏輯的加強對於經濟工作規律性認識的提升非常重要🫲🏿,尤其需要總結好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工作的系統性理論。學者們應響應時代的號召👮🏼♂️,回答好時代之問,為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提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支撐。
蔣永穆發言
謝地強烈地感受到黨的二十大報告是迄今為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知識體系中建構最為完備的一份報告。其中的中國式現代化概念具有極大可供挖掘的學術價值。在構建新發展格局和實現高質量發展方面👳🏻♂️,應在觀念上高度認識實體經濟的重要地位🫳🏽,繼續大力發展製造業和實體經濟👋🏿。這是由於👨👨👧👧:第一,我國經濟發展中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仍然在供給側😢,需要從實體經濟發力為經濟發展添薪加柴🈴🥮,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不竭動力🍻🪡;第二,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大國,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以及人口面積較小的國家在經濟發展的著力點上存在著根本區別🐂。近年來部分資本主義國家逆全球化行徑表明🕖,我國需要牢牢把握發展的主動權,而製造業和實體經濟是維護我國產業鏈安全🚣🏿♀️、應對外部沖擊的基石;第三,我國依靠製造業和實體經濟實現了舉世矚目的經濟騰飛,仍應繼續堅持我國在國際競爭中的此項優勢。
謝地發言
葛揚認為,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區別於其他現代化的根本特征,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未來社會的構想具有內在的邏輯一致性🈸,有著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淵源。共同富裕是中國共產黨人長期不懈的追求。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紮實推進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共同富裕既是一個社會發展目標👒,也是一個動態發展循序漸進的歷史過程。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堅持共同富裕,先富帶動後富是社會主義社會實現共同富裕的現實途徑。社會主義新時代是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而且必須要在高質量發展中實現共同富裕的中國式現代化👨👦。
葛揚發言
王生升認為👩🏻🚒,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和其他道路存在一定競爭關系🛳🙋🏻,不應忽視中國式現代化面臨的挑戰和外部阻力,在此國際背景下如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是仍未最終解決的問題📭。具體說來,即如何駕馭資本👸🏽、如何令資本運動服從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他認為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深刻認識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辯證關系,簡單割裂這些聯系並把上層建築視為較為獨立的部分是不可取的。中國的實踐表明,堅持黨的領導很大程度上會直接推動生產力發展🐷,這不僅僅是政治建設問題,而關於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如何相互貫通的研究從某種意義上說是缺乏的。辨明上述問題有利於在利用資本🏦、發展資本的過程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從而建構有利於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體製機製👩🏻🔧。
王生升發言
丁曉欽分享了關於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偉大建黨精神與中國式現代化”的學習體會,指出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中的偉大精神之源,並以五個關鍵詞總結中國共產黨人如何以偉大建黨精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一是方向,早期共產黨人開天辟地創建中國共產黨,堅持真理🙍🏽、堅守理想🆔,以偉大建黨精神救亡圖存,指明中國式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方向;二是根基,中國共產黨人不怕犧牲、英勇鬥爭,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一次又一次革命勝利,以偉大建黨精神破舊立新,為中國式現代化鑄就和平穩定的發展基礎🏊🏼♂️;三是前行🖇,中國共產黨人堅定執著👲🏿、奮發圖強,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千瘡百孔、百廢待興🌍,改變落後被動局面和人民貧窮困苦境況🧜🏿,實現經濟社會恢復發展🫃🏼,以偉大建黨精神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堅毅前行;四是創新,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新的歷史起點🚴🏽♂️,中國共產黨人滿足人民需要、實現裕國富民,以偉大建黨精神創造發展奇跡🍼,創新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發展;五是藍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深化對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認識🫱,拓展對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和實踐探索🙄👩🎨,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奮勇前進,以偉大建黨精神擘畫百年復興的中國式現代化宏偉藍圖。
丁曉欽發言
方敏著重論及實體經濟發展問題。與圍繞剩余價值生產的資本主義社會不同,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多種所有製並存的情況下📒🧝,許多社會主義性質的生產性活動是圍繞使用價值展開的,因此醫療、衛生、教育等價值增殖型的基礎設施建設都可以歸結為實體經濟。他認為大力發展製造業和實體經濟高度契合中國式現代化,也是構建新發展格局和實現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此外也體現了對傳統的西方發展道路的批判精神。以西方經濟學的產業結構高度理論為例,從中國具體實踐可認識到,一味按照西方固有思維來提高產業結構高度是不可取的💋,我們黨從實踐中提煉出的實體經濟相關論述更為深刻。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仍應立足基本國情,構建好中國自己的經濟理論。
方敏發言
張輝表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的奮鬥主題。新時代新征程下,中國具有獨特的規模化優勢。中國擁有十四億多人口,其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的總和。巨大的人口規模背後蘊藏著豐富的人才儲備、強大的生產能力、廣闊的市場空間,這些都可轉化成為新的發展優勢。因此👩🏻🍳,要充分立足國情,把握發展基點,深挖發展動力,贏得發展主動權。相信我們沿著黨的二十大精神指引,向著光榮和夢想的新征程奮勇前行,定能在更高的歷史起點上取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的歷史成就,定能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百年夢圓🩲🤺!
張輝發言
專題鏈接:喜慶二十大 奮進新征程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