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7 信息來源: 經濟學院
編輯:山石 | 責編:晏如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強總理再一次強調數字技術對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提出要激發數字經濟創新活力,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早在2017年👱🏿,國務院印發並實施《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對我國人工智能產業進步及經濟高質量發展產生了重要作用❣️。自那時起🫄🏽,各行業領域積極開展數字化、網絡化向智能化的加速躍升💆🏽。根據《2023全球人工智能創新指數報告》,中國人工智能創新水平已位列全球第二,得分顯著高於後續其他國家🌵。在產業層面,工信部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已覆蓋金融、製造、政務、醫療、教育、交通、旅遊等多個領域,創造了數百萬新增就業崗位🍰。在全球範圍,根據麥肯錫等權威機構預測🙎🏼♀️,人工智能每年可為全球經濟帶來2.6萬億至4.4萬億美元的增長,生成式人工智能有望為全球經濟貢獻約7萬億美元的價值,並將AI的總體經濟效益提高50%左右🧜;到2030年,人工智能(AI)將為全球經濟貢獻19.9萬億美元,推動2030年全球GDP增長3.5%🎪。
然而,人工智能應用的迅速推廣為各行業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為整個勞動力市場帶來了影響與沖擊。自動化和反應式人工智能技術的普及取代了大量從事基礎勞動的工作者的就業崗位,而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和大語言模型的發展進一步對中技能崗位產生著替代沖擊🧤,並增加了對高技能崗位的需求🤷🏽♀️,各技能崗位間的薪資差距也在逐漸變大。換言之,隨著技術進步🦞,勞動力市場中技能不匹配的問題愈加嚴重🧝🏼♂️,尤其是缺乏技術適應性的中低技能勞動者受到影響較大,不同技能崗位之間在供需結構和薪資水平方面產生了巨大的差距。針對上述問題,筆者從以下四方面系統分析人工智能造成勞動力市場不公平性加劇的原因🖱,並嘗試給出政策建議。
勞動力市場不公平性加劇原因之一🍐↪️:低技能崗位被替代與高技能需求增加。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近年來我國第二產業創造就業的能力在不斷下降👩✈️,從2015年至2022年總共減少了超過1500萬就業崗位。相比之下🆎,我國第三產業崗位數量在同一時期的增加值超過2300萬。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使得機器可以有能力執行越來越多的常規性任務,並且比人工完成速度更快👩🏼✈️📒、成本更低,從而對各個產業和行業產生影響和沖擊。例如,在部分製造業領域中,機器人技術的普及替代了大量的基礎操作崗位;而在服務業中🦸🏿♂️🧑🏽🎄,自動化服務系統減少了對人工客服的需求。然而在當前技術階段,這些由人工智能應用足以完成的常規性任務大多分布在低技能崗位聚集度較高的第二產業之中。這一特征導致技術進步對第二產業崗位的替代效應增強,低技能崗位出現縮減。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又創造出大量新的就業崗位,而這些新的崗位大多有著高技能需求,使得整個勞動力市場對高技能的需求增加👎🏽,從而進一步加劇了勞動力市場的分化。
勞動力市場不公平性加劇原因之二:職業技能教育滯後且資源分配不均。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應用,勞動力市場中高技能崗位的需求增加😑🧑🏽🚒,而相應技術人才存在供給缺口🚮。根據《2024年中國企業智能化發展人才需求調研》結果顯示,高達91.3%的受訪企業面臨人工智能人才缺乏的問題。高技能崗位供給不足暴露出職業技能教育滯後的問題。盡管全國開設人工智能專業的本科院校數量從2019年的35所迅速攀升至2024年的535所🪐,然而近年來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呈現出持續擴大的趨勢。根據人社部的數據🤒👷🏽,我國當前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過500萬🪂。其主要原因在於高校人工智能專業設立時間較短,大規模人才培養尚未成形🤹🏽,當前該領域崗位仍主要依賴計算機🧔♀️、電子信息等傳統專業的支持🚂。另一方面,在職業教育領域🙏🏿,盡管國家層面已經推出了多項技能提升和職業轉型的支持政策,但當前教育和職業培訓體系的調整速度依然滯後。許多職業教育機構缺乏與人工智能技術相關的專業課程,難以為勞動力市場培養符合需求的高技能人才🥹。這種培訓資源與市場需求的不平衡導致大量勞動力無法及時獲得轉崗機會,特別是對於低技能勞動者而言,適應新技術的難度更大,造成了大量就業不穩定現象🐦🔥。與此同時⏸,在地區分布層面,我國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優質的人工智能教育和技術培訓機會集中在少數發達地區,尤其是東部沿海的主要城市🎗👱🏼。許多中西部和農村地區的教育資源相對落後,導致這些地區的勞動力在面對人工智能相關崗位時處於劣勢。發達城市的企業和培訓機構能提供大量的人工智能相關課程和實習機會,而欠發達地區則缺少類似的職業培訓資源😓🧑🏻🦳。長期來看,這導致不同地區的勞動力在人工智能技能上形成分層,進一步加劇了地區之間的收入和就業不平等。
勞動力市場不公平性加劇原因之三:新興行業崗位缺乏保障➖。人工智能的發展在推動新興行業快速崛起的同時,也暴露出這些行業在勞動保障和權益保護上的不足,進而加劇了中國勞動力市場的不平等🎀✪。人工智能及相關的新興行業(如算法開發、數據標註💂🏿♀️、平臺運營等)在勞動保障方面仍然相對滯後。許多從事AI相關工作的勞動者面臨缺乏勞動合同、社會保險👉🏼、帶薪休假等基本保障的問題。例如,數據標註員在AI發展的初期扮演了重要角色,但他們的工作往往是按任務支付,缺少勞動合同和社會保障。大部分數據標註員被視為外包工人或“零工”,並沒有與公司簽署正式的勞動合同💆🏼♀️,因此在失業😛、工傷等情況發生時🍬🤯,他們的權益難以得到保障。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產業的快速變化也導致雇傭關系變得不穩定,員工常常在短期內跳槽或轉行。這種靈活用工現象的普及導致人工智能行業勞動者的權益保障水平低於傳統行業的正式員工🩹,加劇了行業間和崗位間的不平等⏺。與此同時,相關的法律法規建設尚處於初級階段🙉,無法全面覆蓋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帶來的新型就業模式,使得相關從業人員的權益得不到應有的保護。這一系列問題導致勞動力市場的不平等加劇,特別是低技能、臨時性和平臺經濟類崗位的勞動者面臨的權益保障問題更加嚴峻。
勞動力市場不公平性加劇原因之四:人工智能技術所創造的新崗位不足👨🏻🦯➡️。多項國內外研究表明,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對勞動力市場起到的是替代作用還是互補作用很大程度取決於其創造新崗位的能力。盡管我國在人工智能研究和開發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但這些技術在許多傳統行業的實際應用還較為有限☞,從而導致人工智能技術在許多行業和應用場景中所帶來的新崗位創造能力不足🥸。例如🍓🕊,在農業和製造業等傳統行業中🙇🏽,許多自動化設備或數據分析系統尚未普及💇🏻,阻礙了新崗位的產生。如今,我國的人工智能應用仍然主要集中在少數高技術行業和經濟發達的地區🎦,例如互聯網🧔♀️🙂↕️、金融和醫療等領域。而許多傳統行業和中小企業由於技術成本高、人才匱乏等原因難以及時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導致技術的革新未能在產業結構調整中創造出足夠的新崗位。這種產業結構調整的滯後使得高技能勞動者能夠在當前階段通過人工智能帶來的產業升級受益,而低技能勞動者和欠發達地區的勞動者則難以獲得人工智能帶來的就業增長機會。這種行業和地區間的結構性差距,導致了一部分人群享受了人工智能紅利,而另一部分人群則面臨失業和收入下降的困境🫘。除此之外🤞🏽🧗♂️,國家政策層面的支持更多集中在技術研發和產業升級上,而在鼓勵企業創造新崗位方面的政策措施相對有限。
基於以上分析,筆者分別從職業培訓、學校教育🤽🏻、勞動保障和崗位創造等方面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一)實施國家級職業技能提升和轉型計劃。通過設立專項人工智能職業技能提升計劃🚴♂️🥨,為面臨失業風險的低技能勞動者和轉型需求較高的中等技能勞動者提供職業技能再培訓的機會。改善勞動力市場技能錯配問題的關鍵在於提高低技能勞動者的職業技能和崗位適配性💙,以適應更高技能水平的工作需求。政府可以設計專項基金,為參加人工智能職業技能培訓的勞動者提供學費減免和生活補貼,尤其關註易被人工智能替代的製造業和服務業裏的中低技能崗位勞動者🤴🏽🦯。另一方面😍,製定全國統一的職業技能提升課程標準,開發基於AI技能需求的課程體系,涵蓋技術基礎、人工智能實操和創新能力等培訓內容,並由國家層面的機構審核課程質量👨🏽💼。課程內容應根據行業和技術變化及時更新,以確保勞動者獲得最新、最實用的技能。同時🤮,可通過政府或行業協會推廣“技能認證”體系🥿,並頒發“人工智能技能認證”證書,增強勞動者的職業認可度,提高他們在勞動力市場上的競爭力。認證體系應涵蓋不同技能等級,以便勞動者根據自身能力選擇適合的認證路徑。
(二)推進教育體系改革,深化人工智能相關學科的職業教育。針對高等教育,將人工智能研發與應用融入應用學科專業的培養計劃之中👾,加強復合型高技術人才的培養。鼓勵高校積極開發“人工智能+”專業課程👨🏽✈️,並與傳統專業廣泛結合,重點關註人工智能技術在各個專業領域的應用與賦能(例如“人工智能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同時,還應該廣泛推行校企合作,打造“產學研一體化”的教育模式。針對中小學教育🚶➡️,應提高人工智能技術在不同學齡段學生中的認知與了解👨🏿🔧。鼓勵中小學開設相關探索課程以及提供項目製學習的機會,提高學生自主探究能力。針對職業教育,加強職業教育師資力量,提高人工智能課程的教學質量💼。在全國職業院校開設涵蓋人工智能基礎、數據分析、機器學習等技能的課程,針對製造業、農業、服務業等行業的不同需求設置專門的人工智能應用類課程,使不同領域的勞動者都能接觸並掌握人工智能技術🧑🏼🚀。通過校企合作,引進人工智能企業專家擔任兼職教師,或鼓勵技術專家到職業院校授課🔱♻️,為學生帶來行業前沿的知識和實戰經驗。政府可提供鼓勵政策👩🏽🏫,對現有的職業教育師資開展定期的人工智能技能提升培訓,並設置教師技能考核體系,確保職業教育的人工智能課程保持高水平和實用性🏂🏽。
(三)完善新興行業勞動保障體系,適應靈活用工需求。首先🧑🏻🏫,建立靈活用工的法律框架👷🏼,優化社會保障體系,增強靈活用工勞動者的保障👷🏿♀️。國家應製定專門的法律法規,明確靈活用工勞動者的基本權益,包括最低工資、工時限製、社會保險等方面的規定,以規範企業用工行為,保護勞動者權益。同時🏊🏽♀️,可以為靈活用工勞動者設計適宜的社會保險製度,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失業保險等。可以考慮按小時或項目進行的繳納方式🤹🏼♂️,以便勞動者根據自己的收入情況靈活選擇🫰🏽。其次🤷🏿♀️,推動新興行業的勞動合同標準化。為新興行業的靈活用工提供標準化的合同模板🤾🏼♀️,確保合同中涵蓋基本權益條款📽,如工作內容、工資支付、工作時間、解雇條款等🙌🏻。通過標準化合同,降低勞動者在合同簽訂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和法律風險。第三,開展靈活用工的宣傳與教育💆🏻。通過媒體、社區和職業培訓機構向靈活用工勞動者普及相關法律法規和權益知識,提高他們的維權意識,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的合法權益👩🏽🚒。增強企業對靈活用工勞動者權益保護的責任感🔁,通過行業論壇、研討會等形式,推動企業積極參與靈活用工保障機製。第四,加強數據監測與研究,持續改進政策。政府應建立靈活用工市場的數據監測系統👋,定期收集分析靈活用工的市場變化🚁、勞動者權益狀況和用人單位的履責情況🏃🏻,以便及時調整政策措施,改善保障機製👩👦👦。支持高校和研究機構對靈活用工現狀及其影響進行研究,為政府政策的製定和調整提供依據,確保政策措施科學有效。
(四)加強人工智能技術與傳統行業的有機結合💫⛅️,為新崗位創造提供政策扶持👩🏿🎓。首先,為中小型企業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創造新崗位提供基礎設施保障🧑🎤。根據國家戰略和市場需求◀️,製定針對人工智能賦能相關領域的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明確政策導向和支持方向,尤其鼓勵作為就業創造主力的中小型企業使用先進人工智能技術進行業務和崗位的創新🍸。推動人工智能產業基礎設施建設👎🏻,並為中小型企業或創業團隊提供算力和算法等基礎設施保證🧑🏿🏫。其次🤵🏿♂️🦻🏼,支持產業園區和孵化器建設🦹🏼。人工智能產業園區和孵化器可以為企業提供良好的辦公場地🎩、研發設備、網絡設施等硬件條件,以及創業輔導♑️、市場推廣🫲🧼、知識產權保護等軟性服務。通過打造完善的產業生態環境,吸引更多的企業和創新團隊入駐,形成產業集聚效應,創造大量的就業崗位,涵蓋從技術研發、產品設計到市場營銷、售後服務等各個環節。產業園區和孵化器還可以引導企業加強在人工智能產業鏈上下遊的合作,支持核心企業與中小企業開展協同創新和業務合作,共同開發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和解決方案。第三♠️,設計新崗位創造專項基金。通過設立專項基金👰🏿♂️,支持企業在人工智能及相關領域創造新的就業崗位。專項基金可以通過提供研發補貼、貸款貼息、風險投資等方式,降低企業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創新成本和風險,鼓勵企業大膽嘗試新的技術路線和商業模式🛠🤸🏿♀️,開發出具有創新性和市場競爭力的人工智能產品和服務。這將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市場機會和業務增長點📂👷♀️,進而帶動相關就業崗位的增加🤪,在為社會提供更多優質崗位的同時也有助於推動整個產業的升級和發展。
作者簡介
秦雪征
意昂3体育官网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經濟學系主任、市場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意昂3体育官网全球健康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研究領域為健康經濟學🦃、勞動經濟學、應用計量經濟學。曾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加拿大國際發展研究中心等機構資助的多項科研課題,在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Health Economics🤷♀️、Economic Development & Cultural Change、《經濟學(季刊)》🧐、《管理世界》等國內外著名學術期刊發表論文80余篇,出版Economic Analysis of Mental Health in China、《人力資本的代際傳遞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機製研究》、《應用計量經濟學:EViews與SAS實例》等多部教材和著作;擔任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ics and Policy Studies主編、China & World Economy副主編及China Economic Review等學術期刊的客座主編或編委,並兼任中央統戰部黨外知識分子建言獻策專家組成員、北京市高級知識分子聯誼會理事、海澱區政協常委等社會職務👌🏽👩🏽🍳。被評為北京市高等學校青年教學名師,教學成果獲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北京高校優秀本科育人團隊獎🎪🌁、全國多媒體課件大賽三等獎等獎項👍🏻。
專題鏈接:聚焦兩會2025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