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2 信息來源: 經濟學院
編輯:安寧 | 責編:燕元中國經濟社會日趨進入多元化時代,“發展”不再僅僅追求簡單統計指標量的增減變化,更加註重數字背後所代表的社會發展質量。如何在促進經濟穩定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兼顧政治、生態、文化、社會事業協同進步,實現“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充分激發地方治理創新活力,發揮地域專業化效應與產業集聚效能,促進經濟可持續高質量發展,是當今經濟政策研究的重要課題。
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著重強調:應“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的首要任務、“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需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後破、因地製宜、分類指導”。充分結合實際的“分類指導”能夠有效發揮區域專業化優勢,促進地域之間分工協作、互惠共贏。作為分類指導政策的重要實踐,縣域分類考核政策突破原先“唯GDP論”的單一指標考核框架,鼓勵地方縣依據自身比較優勢開展專業化分工,各展所長,避免因“統一考核命題”所帶來的“一哄而上”與資源浪費。
郡縣治,則天下安;縣域強,則國家強。“縣”作為我國長期相對穩定的基層單位,是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回顧歷史,自2002年“壯大縣域經濟”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背景下被正式提出後,縣域經濟轉型發展的序幕正式拉開。20多年來,縣域經濟歷經“壯大縣域經濟”“縣域經濟科學發展”“打造縣域經濟升級版”和“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等四個發展階段,已經基本完成“壯大(發展)縣域經濟,建設(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歷史使命,踏上“發展縣域經濟,全面建設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李強總理在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推動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大力優化經濟布局”,需要“培育發展縣域經濟,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使縣城成為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載體”。鞏固縣域經濟的發展成果離不開強有力的政策引導與堅實的基礎設施支持,更離不開企業等經濟實體的增長貢獻。不過,由於縣與縣之間資源稟賦、社會要素、發展狀況存在差異,片面追求區域內各縣“步調一致”難免事與願違。針對上述現實挑戰,促進協調發展、統籌區域布局的縣域分類考核製度應運而生。
在我國的具體實踐中,縣域分類考核政策的實施存在省際異質性,各省開展縣域分類考核的時間與方式不盡相同,例如,重慶市早於2000年左右便按照“都市發達經濟圈”“渝西經濟走廊”“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區”三類實施分類考核;安徽省2008年發布《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試行縣域分類考核的通知》,將全省61縣劃分為三類,且規定每三年進行調整,2020年發布《安徽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考核評價辦法》,進一步將全省105個縣(市、區)劃分為四類進行考核;四川省於2014年發布《四川省縣域經濟發展考核辦法》,將全省183個縣劃分為四大類別,包括城市主城區、重點開發區縣、農產品主產區縣、重點生態功能區縣等。盡管各省所實施的考核方式存在差異,但各分類考核政策的總體目標十分明確:明確轄區內各縣功能定位,強化區域功能建設,合理完善區域發展結構。
從經濟學理論的角度進行考察,單一考核體系到分類考核體系的改革事實上是單組單任務競賽到多組多任務競賽的轉變。多任務、多獎項、多分組的競賽機製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通常應用範圍包括體育競賽、企業員工績效考核等。但是,此種競賽設計的具體政策效果可能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例如,分類考核政策所產生的激勵效果會受到各組別處理不同任務的能力差異影響:相較於不分組考核機製,僅當參與者組別之間能力異質性足夠大時,分組考核機製才可能獲得良好的激勵效果;同時,分類考核政策的激勵效果也與獎勵設置密切相關。事實上,分組考核機製的實施使得政策設計者面臨不同任務總績效之間的權衡取舍,並一定程度降低競爭個體所面臨的實際獎項激勵。
在實證研究中,基於中國各省市縣域樣本對漸進式鋪開的縣域分類考核政策實施效果進行綜合評估,結果表明根據資源稟賦、發展水平等因素進行的分類考核政策促進了縣當地依據比較優勢所展開的專業化發展:生態類縣域在分類考核政策實施後PM2.5濃度增速顯著下降,考核體系的改變促進了當地的綠色事業發展,發展比較優勢的專業化效應占優於分組後激勵下降的競爭效應。該證據充分展現了我國縣域經濟發展目標與政治設計智慧之間的完美配合。
縣域經濟是地方經濟結構的重要組成,縣域發展是地方發展事業的重要基石。未來,進一步鞏固縣域經濟發展成果,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仍然需要分類考核政策的積極引導,嚴格標準,因地施為。具體而言,分類考核政策可進一步從分類規劃、政策執行、績效考核方面進一步完善。
第一,在分類規劃方面,需要把握“先立後破”的工作方法,保持政策前後的連續性,謹防運動式治理。在製訂具體經濟發展規劃前,政府部門應當充分開展調查與研究工作,開拓思路,結合當地實際,充分發掘當地特色資源、使用科學有效的方法明確當地比較優勢,聽取多方意見,博采眾長,製訂可持續性的未來發展規劃,積極引導目標縣域專業化發展。在進行區域功能區劃分時,一方面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從社會發展實際出發,同時也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定期依據發展實際情況更新分類,統籌規劃,避免考核分類組別與標準僵化固化。從各省實踐來看,除自上而下由上級政府規劃確定縣域發展分類外,部分省市采取由自下而上由各縣主動申報確定自身分類,保留各縣自主性與能動性。此外,對於無法完全量化的重要社會發展事業也應該予以充分重視,給出指導性的工作方法或優秀案例示範,發揮榜樣的示範引領作用。
第二,在政策執行方面,需要落實“因地製宜”的行動要義,結合當地實際資源稟賦與發展潛力開展工作。“因地製宜”是習近平總書記一以貫之的明確要求。因地製宜發展需要註重用巧勁激活發展潛力,主動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趨勢,精簡產能,提質增效。分類考核指標是發展性、引導性指標,代表著區域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但同時也需謹防“唯指標論”“唯數字論”:一方面不可因一味追求報表數字的美觀而“鉆空子”“走極端”,為片面追求指標而忽視縣鎮綜合發展,另一方面亦要規避一味簡單重復工作所帶來的無意義數字疊加,應充分發掘利用當地資源與產業優勢實現有效發展。縣域社會發展目標不僅僅包括考核指標所涵蓋的功能導向,同樣包含承載新型城鎮化、縣鄉綜合服務聯動等。不忘初心、以人為本,只有依實情、幹實事、用實際行動為群眾謀福利,才可實現政策目標與群眾改善生活的意願相統一,在可持續發展的康莊大道上高歌前行。
第三,在績效考核方面,需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實踐原則,寬嚴兼濟,方圓融合。在進行績效考核時,一方面既要嚴格落實考核標準,要求各機關單位對考核績效數字負責,嚴厲打擊弄虛作假與偽造數據行為;另一方面也應該考慮到各地方縣鎮在實踐過程中所可能面臨的具體問題與特殊困難,避免考核“一刀切”。對考核過程中所發現的具體問題與特殊困難應積極應對、妥善處理,總結經驗教訓,迭代改良。當部分指標不再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趨勢時,應當予以完善或調整。上級政府設置分類考核機製主要意在鼓勵競爭,激發各縣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與積極性,實現區域分工與專業化發展;同時也應充分考慮到各縣區域之間相互依存性與協同效應,促進縣鎮鄉周邊聯動合作,避免地域發展割裂,努力促進互惠共贏。
經濟社會發展並非零和遊戲,公共事業的復雜性也難以完全用經濟學模型盡數涵蓋。這些困難為目標決策與政策製訂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今世界形勢錯綜復雜,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的風險與增長機遇並存,更加需要明晰科學的政策工具積極引導。在黨和國家的堅強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奮進、真抓實幹,定能成就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作者簡介
吳澤南,意昂3体育官网博雅青年學者,長聘副教授。2022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研究領域為應用微觀理論、產業組織理論與保險市場;主講“高級微觀經濟學”“經濟學原理”等課程。研究成果在Theoretical Economics,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Microeconomics,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以及《經濟研究》等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