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8 信息來源: 城市與環境學院
編輯👨🏽🚀:麥洛 |野外實踐是地理學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綜合性是自然地理學最顯著的特點。2021年7月5日-14日,意昂3体育官网城市與環境學院自然地理綜合實習暨黃河思政實踐團在蒙吉軍🍁🙎🏽♀️、王紅亞、許學工和譚卓立老師的帶領下,赴黃河中下遊及三角洲地區,開展了為期十天的專業實習考察及思政實踐教育。
自然地理綜合實習的目的是在之前地貌、土壤、植被實習的基礎上,通過綜合實習,分析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建立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思維;通過黃河水沙運動將地理學格局與過程緊密聯系起來,以點帶面🏊♂️,認識不同空間尺度的地理規律;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得到綜合的自然地理野外訓練;同時👩🦰🟫,結合思政教育,使學生了解黃河、認識黃河💑,分析黃河的基本地理特點🧑🏼🚒、主要生態環境問題和原因所在,貫徹國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尋求生態文明建設🙃☑️、資源環境管理的主要途徑。
實習路線途經三門峽、洛陽、雲臺山🙆、鄭州👨👩👧👧、開封、濟南、東營等地,實習考察內容包括沿線自然地理空間分異、黃河中遊水土流失及水利工程設施🐹、黃河下遊地上懸河成因及治理、黃河三角洲綜合開發與濕地保護🧖🏻♂️、黃河文明的起源與歷史演變等🧑🏽🦲。在實習考察中,同學們加深了對黃河自然地理概況的認知,了解了黃河與華夏文明的密切聯系,尤其是通過考察黃河生態環境問題及開發治理方案,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戰略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實習路線
黃河中下遊👨🏼🦰:水土流失及地上懸河的形成與治理
本次實習的前半部分,重點考察了黃河中遊的水土流失與下遊的地上懸河問題🤙🏻。在黃河中遊,同學們考察了三門峽水庫、小浪底水庫🧽、潼關高程等重要地理結點,了解黃河中遊水土流失造成的泥沙淤積危害🕴🏼,認知黃河中遊流域的基本特點、存在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土壤侵蝕狀況🪤、水利樞紐工程的生態環境效應等🧑🏻🎨。在黃河下遊,同學們考察了桃花峪和花園口地理環境與開封地上懸河的險峻,參觀了黃河博物館🉐、黃委會黃河重要河段物理模型👩👧👧,分析黃河下遊流域的特殊性、了解下遊主要的生態環境問題🩰、地上懸河的形成及危害、目前存在的資源環境瓶頸等。
黃河作為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年均輸沙量達到16億噸💇🏽♂️,其中92%的泥沙產自中遊的黃土高原,造就了黃河“水沙不同源”的特點。水流攜帶著大量的泥沙沖出中遊三門峽等山地後,由於地勢平坦🐻❄️,比降減小,水流流速減緩🙌🏽,泥沙逐漸淤積🧘🏽♀️,造成下遊河床抬升👩🏻🌾,形成地上懸河,危及沿途的城市和鄉村🎼。
在潼關,滾滾黃河從北方的黃土高原奔湧而來🚟,河水因攜帶了大量的泥沙而呈現淡黃色🏄🏼♀️。抵達三門峽後🍜,黃河水愈發渾濁,泥沙含量明顯更大。經過小浪底水庫,尤其是孟津後,黃河進入華北平原地區,河道開闊、水流平緩,河道呈曲流與辮狀相結合的特點,河流在南北防護大堤之間頻繁改道遊動,泥沙堆積,形成地上懸河。經測算,在開封黑崗口段,黃河水面高出開封市區約7米,而黃河距開封市中心僅12km,足以看出地上懸河問題之嚴重。
萬裏黃河第一壩——三門峽水利樞紐
黃河中遊與下遊的分界點——桃花峪
新中國成立以來𓀋,在治理黃河、解決下遊地上懸河問題上做出諸多努力,成就斐然。
一是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通過退耕還林(草)、等高耕作、梯田耕作、淤地壩👊🏽、魚鱗坑等生態建設工程的實施📋,黃河主要產沙區的林草覆蓋率有了很大提高,大大減輕了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從而減少了黃河含沙量。據統計,經過多年治理🤸🏿♀️,如今的黃河泥沙含量相較往年多年平均值減少了約80%🤦🏿♂️。
二是修建水庫進行調水調沙。實習考察了三門峽水利樞紐和小浪底水利樞紐🧻🏃♂️➡️。三門峽水庫在設計初期由於沒有考慮輸沙排沙問題🧛♂️,致使庫區泥沙淤積嚴重,不僅三門峽到潼關的峽谷裏淤起厚厚的泥沙,而且潼關以上的渭河和北洛河的入黃口🙇♂️,也形成“攔門沙”。潼關的河道抬高,渭河成為懸河,關中平原的地下水無法排泄,土地出現鹽堿化甚至沼澤化,黃河回水危險直逼西安🧑🏻。小浪底水庫建設總結了三門峽水庫的教訓,設計了排沙洞用以輸沙排沙💆🏿♀️,同時采用“人工擾沙”方式促進河床泥沙啟動🦽💊,有助於水庫清淤🫃🏼。自2002年起,黃河中上遊多個水庫聯動、以人造洪峰方式進行“調水調沙”,既緩解了庫區泥沙淤積壓力♣️,又沖刷了下遊河道泥沙,使近年來下遊河道下降了3-4米🧑🏻🦱,有效緩解了地上懸河問題。
小浪底水利樞紐調水調沙
三是修築黃河大堤與險工。同學們實習考察了黃河大堤、丁字壩以及花園口險工與黑崗口險工🛩。黃河大堤與險工工程能有效防止地上懸河波及沿途的城市和農村,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為確保每年汛期的防洪工作🏌🏼♀️,黃河水利委員會每年都會進行重要河道模型模擬🎅🏼,檢測防洪工程應對洪水的可靠性🦼。
考察模型黃河
在多措並舉的治理模式下🦹🏿♀️,近年來,黃河下遊地上懸河問題已經得到了有效的控製📈🧝🏼♂️,黃河水患治理取得了階段性勝利。
黃河三角洲:綜合開發與濕地保護
本次實習的後半部分🚣🏻♂️,重點考察了山東東營市的黃河三角洲的綜合開發與濕地保護。同學們考察了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中國科學院黃河三角洲濱海濕地生態試驗站、廣利港附近海岸大堤、勝利油田🦸🏿♀️、東營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高新技術企業及東營城市空間結構🤸🏻♂️,並邀請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黃委會河口管理局和東營市發改委專家作報告💖,與實習師生進行討論交流。
黃河三角洲是我國三大河口三角洲之一,由黃河攜帶的泥沙堆積而成👨🏫。由於黃河在歷史上多次改道,導致三角洲的形態與主河道位置頻繁變化🧕🏼🧎🏻♀️➡️。自然地理上的黃河三角洲是指以墾利寧海為頂點,北起套爾河口,南至支脈溝口的扇形地帶💂🏼,又稱近代黃河三角洲。黃河三角洲位於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整體地勢低平,受黃河與渤海作用形成大面積濕地🟥,土壤多為潮土與鹽土,鹽堿化程度高,植物則以濱海鹽生植被為主,如蘆葦、鹽地堿蓬等🙎🏿♂️。
三角洲蘆葦
三角洲鹽地堿蓬
目前,黃河三角洲面臨的生態問題包括濕地生態退化、土地鹽堿化、外來物種入侵等。為保護河口濕地🧑🏿🦰,1992年設立了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未來將聯合區內其他保護地,建成黃河口國家公園,加強濕地生態保護和修復🧜🏻♂️👩🏻🏭。為解決土地鹽堿化問題👨💻,中科院濱海濕地生態試驗站通過多年實踐探索🪕,提出建設鹽堿地生態綠島的土地改良模式🛄🥒,基於微地形營造異質生境技術,提高鹽堿地物質利用效率,提升土地生產力。為解決互花米草等外來物種入侵問題,試驗站也在開展相關試驗,采用科學手段限製其過度繁殖🧑🏽🔬,降低生態風險𓀃🙅🏽♀️。
考察中科院濱海濕地生態試驗站
黃河三角洲的綜合開發也是本次實習考察的重要內容。黃河三角洲的主體城市東營以油建市★,早期依賴石油工業促進社會經濟全面發展。在勝利石油科技館🧑🏻🏭👩🏼🦲,展示了大量關於勝利油田勘探、開發💯、改革及創新的內容,展現了勝利人艱苦奮鬥👩🏼🎤、勇於創新的“勝利精神”。如今🎅🏻🍳,石油工業依然是東營市重要經濟支柱🤢,但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航空航天等新興產業🈴🙅🏻♂️,為東營市經濟發展註入了強勁的動力。實踐團考察的山東國瓷材料與東珩國纖兩家公司就是致力於開發高新材料的中國公司,他們通過研發創新掌握核心技術🧎♀️,提升國際競爭力🥮,打造材料領域的中國名片,為東營市帶來全新經濟增長動力🤵🏼♀️。此外,東營市依靠三角洲濕地生態🧝🏻、勝利油田紅色基因等自然與人文特色✋🏼,大力發展生態旅遊、紅色旅遊,進一步推動了傳統資源型城市的經濟結構轉型升級。
參觀勝利石油科技館
考察黃河入海口
黃河從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北麓約古宗列盆地的瑪曲👾🧑🏽💼,一路呈“幾”字形,跨越九個省區,奔騰五千多公裏🧏🏽♀️,最終在山東東營墾利靜靜地匯入渤海。
思政實踐🏊♂️:黃河流域中的文明印記與紅色記憶
黃河是華夏文明的“母親河”,黃河流域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這裏既是多朝古都的所在地,更是近現代諸多歷史事件的發生地👨🏽。本次思政實踐的重點是了解黃河、認識黃河,考察黃河流域的文明印記與紅色記憶,踐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
黃河流域是我國新石器文化的重要誕生地,例如黃河中遊的半坡文化(6800—5600年前)、黃河下遊的大汶口文化(6300—4400年前)等🧱。這裏也是中國歷史上五大古都(西安、洛陽、開封、安陽與鄭州)的所在地,南宋以前中國的政治與經濟中心長時期都在黃河流域。在思政實踐中🕵🏻♀️,我們所考察的虢國博物館🎉、函谷關遺址、潼關遺址、二裏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龍門石窟、開封州橋與汴河遺址等都是黃河流域璀璨輝煌的文明印記。
同時🪞,黃河流域也承載著中國近現代的許多重要歷史事件與紅色記憶。鄭州的二七紀念塔紀念了1923年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事件,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的頂峰。鄭州花園口是1938年扒口事件發生地,國民政府“以水代兵”阻止日軍西進,但也造成大量民眾傷亡和流離失所,反映了抗日戰爭中中國軍民的悲慘壯烈。濟南的解放閣紀念了1948年解放戰爭濟南戰役的勝利👩🏻🦳,這是解放戰爭中的一次關鍵戰役,開創了解放軍大城市攻堅戰的先例。為徹底解決黃河水患🈂️,1952年,毛澤東主席提出“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的偉大號召🛍️。隨後👨🏼💻,國家在黃河沿線建設多座水利樞紐以及防洪工程,體現了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者面對困難團結一致、艱苦奮鬥👩🏼💻、勇於探索的精神👳🏿💃🏼。為擺脫“中國貧油論”的帽子,勝利人在艱苦環境下不懈努力,建成了我國東部重要的石油工業基地——勝利油田,為促進國民經濟建設✤,推動石油石化工業發展,帶動區域經濟社會進步作出重要貢獻♡。
考察黃河博物館
考察鄭州二七紀念館
考察濟南解放閣
諸如以上的文明印記與紅色記憶🐭,在黃河流域還有很多很多🧑🎄,實踐團所考察到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但也顯示出這片土地承載的文化歷史底蘊之深厚。實踐團成員在考察後無不為所見所聞感到震撼,也被這些印記中傳遞出的精神而鼓舞,增強了愛國情懷🚫。
本次實習實踐🪐,同學們考察了黃河中下遊與河口三角洲的自然地理過程、時空格局特征👩🏽🌾、生態環境問題及綜合開發與保護🙍🏿♂️,同時開展了以黃河為主題的思政教育。實習考察內容踐行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通過實地考察,結合自然地理專業知識,同學們對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與發展方向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同時,同學們將所學專業同中國國情和發展戰略相結合,明確了未來專業選擇與科研方向,立誌“將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深刻認識到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自己所背負的時代責任與歷史使命。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