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2 信息來源: 考古文博學院
編輯:青苗 | 責編:燕元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2025年4月18日,學院師生黨員、團員代表赴甘肅敦煌開展“千載莫高佳篇續,百年守望薪火傳”主題黨團日活動。學院師生與意昂3体育考古人的傑出代表、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在敦煌研究院工作的優秀院友陳港娟、鐘芳蓉等開展主題交流,共同學習幾代敦煌莫高窟文物工作者身上凝練形成的“莫高精神”,展望“努力把敦煌研究院建設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典範和敦煌學研究的高地”的奮進之路。此次活動由考古文博學院黨委副書記曹蓓帶隊。
合影留念
上午,師生在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觀看主題電影《千年莫高》及球幕電影《夢幻佛宮》,見證莫高窟數字化展示的豐碩成果,並前往莫高窟窟區,在講解員指引下考察數個洞窟。佛陀菩薩寶相莊嚴,飛天舞者衣帶翩翩,亭臺樓閣巍然矗立,青綠山水高低錯落。莫高窟歷經千年仍光彩奪目,這顆絲綢之路上最璀璨的明珠閃耀著恒久魅力。
師生考察莫高窟並於九層樓合影留念
下午,師生前往敦煌研究院,與樊錦詩及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者們展開座談交流。樊錦詩對莫高窟自1900年被發現以來石窟考古研究的發展歷程與成果進行詳細介紹。她指出,百余年來的敦煌石窟考古研究主要分為四個時期,一代代中國考古人篳路藍縷,逐漸在敦煌學研究方面積累了令人矚目的學術成果,讓莫高窟這顆“明珠”越發熠熠生輝。時至今日,莫高窟的測繪研究工作還在持續開展,許多石窟的考古報告還在認真仔細編撰,以求在石窟考古的基礎科研方面作出貢獻。她特別強調了文物工作“保護第一”的重要性,石窟遺產不可再生,要讓子孫後代都能享受這一文明瑰寶,必須首先著眼於文物調研與保護工作。敦煌研究院在國內最早開展石窟寺系統保護,經過不斷探索實踐,形成了一套科學的敦煌壁畫數字化工作規範,製定了文物數字化保護標準體系,還實現了敦煌石窟30個洞窟整窟高清圖像的全球共享。敦煌研究院在加強對窟內及周邊環境的監測以利於保護方面,也取得一定成果。
樊錦詩作介紹
聆聽樊錦詩的介紹,師生感嘆於她60多年來的堅守與付出,也折服於她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遠見卓識,更增進了對敦煌考古研究的向往之情。同學們還針對敦煌石窟考古、石窟寺壁畫彩塑保護等相關領域向樊錦詩提問並獲得解答,在交流中進一步堅定求學初心。
師生認真聆聽
樊錦詩耐心解答學生提問
座談會後,師生參觀了敦煌石窟監測中心和多場耦合環境模擬實驗室,調研先進科技服務於石窟寺保護的研究成果。在監測中心,師生認真了解了對洞窟的溫濕度、二氧化碳濃度以及石窟寺保護區域內的地震、洪水、沙塵等地質破壞因素的實況監測是如何實現對包括莫高窟在內的六個甘肅省重點石窟寺有效預防性保護的;在多場耦合環境模擬實驗室,師生穿梭於復雜的實驗儀器和巨大的土遺址樣塊之間,學習實驗室如何改變降水、凍融、加固劑等條件,通過夏冬季溫濕度模擬等方式對土遺址病害情況進行科學預判、對土遺址加固效果進行準確評估。
敦煌石窟監測中心副研究館員鞏一璞介紹甘肅省石窟寺監測預警平臺
敦煌研究院多場耦合環境模擬實驗室副研究館員張博介紹實驗室情況
通過此次黨團日活動,學院師生對莫高窟文化遺產的博大精深和敦煌研究院工作的經驗成果有了細致體察,更對“堅守大漠、甘於奉獻、勇於擔當、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有了深刻感悟。學院將持續統籌挖掘思政教育資源,匯聚育人合力,引導學生增強學科認同,堅定理想信念,為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不懈奮鬥。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