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3 信息來源: 北醫三院
文字:王麗| 編輯:麥洛 | 責編:淩薇5月8日15:00,國務院聯防聯控機製新聞發布會意昂3体育官网第三醫院(以下簡稱“北醫三院”)專場在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布廳正式舉行。北醫三院副院長、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援鄂醫療隊隊長沈寧,北醫三院危重醫學科副主任、援鄂醫療隊副隊長葛慶崗,北醫三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援鄂醫療隊“90後”黨員吳超,北醫三院急診科主管護師、援鄂醫療隊隊員崔曼參加新聞發布會並回答媒體記者提問。發布會由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宣傳司副司長米鋒主持。
發布會現場
1月26日至4月6日,北醫三院先後派出三批共137名援鄂醫療隊員,為愛集結、沖鋒在前、馳援武漢。這是一支年輕專業的隊伍,其中“90後”隊員75名,占到整個醫療隊的54.7%。讓我們共同體會這支隊伍的責任與擔當,感受“三米陽光”護理行動在隔離病房散發的溫暖,感悟一線醫師、護士的心路歷程。
三個有力手段、四維會診平臺救治重症病人
沈寧分享救治經驗。北醫三院援鄂醫療隊從1月29日進入病房開始接管病人到4月4日關閉病房,一共收治189名患者。從2月8日獨立接管病房開始,一共收治102名患者,其中危重症病人21名、重症79名。
沈寧發言
醫療隊主要采取了三個有力手段救治重症病人:積極實踐各項診療技術,創造條件開展機械通氣、氣管鏡,包括對一些重症病人的監護,及時開辟了床旁超聲檢查重症病人;發展多學科合作,建立四維會診平臺,包括醫療隊內部的多學科合作機製、和三院本部的遠程會診、意昂3体育醫學的會診中心、與同濟醫院的大會診,基於四維會診機製給重症病人提供最好的救治;充分發揮護理團隊的中堅力量,北醫三院把“三米陽光”的護理理念帶到武漢同濟中法新城的重症病房,對重症病人建立“一對一管理小組”,保證重症病人治療和護理的延續性。
談及將來醫療人員的培訓,沈寧表示,對於年輕人才的培養,除了積極發現他們的優點之外,還應註重對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隊內強調不斷學習,每天晚上七點,醫療隊的醫生和護理組長都雷打不動進行文獻學習、病例討論。
“在疾病的診治過程中,我們也關註到在隔離病房的工作,無論環境還是流程,和我們在三院本部是有很大差別的。年輕人能夠提出問題,想辦法去解決問題,所以我們同時還開辟了臨床研究和護理的創新大賽,申請了一些專利,用於危重病人的搶救。”
沈寧指出,這次疫情也是對醫學教育和醫學人才後續培養的一次嚴峻的檢驗。“除了重視對職業精神的培養,我們也非常深刻地認識到,意昂3体育醫學、北醫三院對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這‘三基’的要求非常有必要。面對這樣陌生的疾病,我們臨時組建多學科團隊,在這種狀態下,凸顯了‘三基’理論培訓的重要性,使我們這樣一個年輕專業的團隊經受住了考驗。”
重症醫學“老兵”大年初一主動請纓赴武漢
“自己主動請纓,只是出於一個普通醫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葛慶崗表示。作為一名重症醫學的老兵,他有比較紮實的臨床經驗,曾參加過2003年抗擊非典,2009年H1N1、2010年玉樹地震等大型公共衛生應急事件,擁有良好的應急事件的處理經驗。
葛慶崗發言
葛慶崗介紹,在醫療隊員選擇方面,主要基於四方面考慮:一是保證呼吸專業、重症醫學專業的醫護人員力量;二是重症患者病情復雜,醫務人員工作強度大,需要組建一支專業年輕的隊伍,重症醫學12人、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7人、急診科11人;三是新冠肺炎患者當中,老年人比例高,常合並多種基礎疾病,隔離病房突發緊急情況救治、不方便會診需安排適當比例的內、外科醫生;四是醫生、護士應擁有重症和急診的臨床培訓經歷。
葛慶崗表示,組建的醫療隊除具備以上四方面條件外,第一批醫療隊20名隊員當中有七名黨員。出發之前,醫院黨委成立了醫療隊臨時黨支部,隨著三批共137名隊員集結,在臨時黨支部的基礎上成立了臨時黨總支,下設七個臨時黨支部,融合七個診療小組,共同開展工作。黨組織的力量是戰鬥力的重要保障。
“這場抗疫中,我們年輕人學著前輩們的樣子,去擔當成長!”
吳超形容:“年輕人就像人體的幹細胞,在抗疫前線迅速分化為先鋒兵,投入新冠肺炎救治的工作中。”
吳超發言
3月11日,吳超和王奔——醫療隊“唯二”的兩個“90後”黨支部書記,執筆把在抗擊疫情當中的感悟和在前線所做的工作向習近平總書記作了匯報。3月15日深夜,他們盼來了總書記的回信。3月16日上午,中央指導組的專家和領導來到北醫三院醫療隊駐地宣讀了這封回信。
“總書記的肯定讓我們年輕隊員興奮不已。”吳超說,“抗疫的大考是我們這些年輕醫護沒有遇到過的。作為醫護,我們應該拋開年齡的標簽,面對疫情,救死扶傷,義不容辭。年輕人面臨的質疑是敢不敢擔當、能不能擔當。另外,擔當和成長也是分不開的,如果敢擔當,也能擔當好,自然就會有成長。”
“我們醫療隊中有17年前參加過抗擊‘非典’的老兵,他們當年也是年輕人,他們在17年前表現出的擔當、責任和成長現在傳承給了我們。”吳超介紹,每次開病房的時候,年輕人都跟著前輩進入陌生的工作環境;和前輩一樣握著患者的雙手給他們加油打氣;在做支氣管鏡、氣管插管等高危操作時,也都有年輕人沖鋒在前的身影……
“看到前輩們的擔當,我們年輕人也自然而然地擔起了應該承擔的任務。同時,在前輩的引領下,我們可以把擔子挑得很穩。”吳超說。
溫暖武漢的“三米陽光”
此外,面對危重患者,護理團隊不僅要考慮患者的病情變化、生理問題,更需要及時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況和心理需求,針對性加強人文關懷,醫療隊充分發揮護理團隊的中堅力量,把北醫三院“三米陽光”的護理理念帶到了武漢同濟中法新城的重症病房,為重症患者建立“一對一管理小組”,保證重症患者治療和護理的延續性。
崔曼發言
崔曼表示,“三米陽光”是北醫三院護理同仁的形象,是2017年在全院範圍內開展的一項護理文化建設活動,提倡在護理工作當中關心、關愛、關註出現在我們三米之內的所有人。
為了幫助隔離病區的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醫療隊護理團隊遵循“三米陽光”的護理理念,發起了“北京炸醬面寫給武漢熱幹面”活動。而這個活動的由來源於一件溫暖的小事。崔曼回憶道:“有一天,一位病人想吃熱幹面,我們的護士就從駐地為患者帶了一份煮好的熱幹面,並寫了一張卡片——‘北京炸醬面希望武漢熱幹面早日康復’。我們的隊員用自製的彩紙剪切繪畫趕製出了大量的交流鼓勵卡片,送到每一位患者手中。把溫馨專業的護理理念滲透到日常工作當中,也把對患者的呵護和愛護滲透到每一個細微之處,這就是“三米陽光”護理理念的核心。”
隊員們的講述,勾畫出屬於武漢——這座英雄之城的記憶。70多個日日夜夜,隊員們在武漢搶時間、守陣地,用天職和愛與當地醫務人員一起並肩作戰,守護危重症患者的生命,成為一道逆行抗疫的獨特風景線。
在武漢,抗疫一線的隊員們是患者心中那束溫暖的光,而對於隊員們來說,發生在武漢的故事值得珍藏,正如一位隊員所說,“武漢,再遇便是故鄉”。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