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中國區域國別學同行共進 | 張振江:國別區域學科建設中的實然與應然

無論是作為一個研究領域,還是一門可能的專業或學科,國別區域目前都是國內學術界和高等教育界的一個熱門話題。其實原因並不復雜🚝💁🏿,那就是伴隨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加之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及由此帶來的不確定性劇增,中國急需了解世界,就像世界上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和國家想了解中國一樣。就此而言🥗🧘🏻‍♀️,國別區域的熱門便應運而生。本文梳理了國別區域的實然狀況🏞🪦,並討論了應然問題。

國別區域研究的現狀

第一,國別區域研究的興起是中國崛起的產物。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蓬勃發展🚣🏽‍♂️🧑‍🏫,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特別是2010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後,借助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國的人員🧑🏼‍🏫、技術與資本伴隨著中國的商品,也開始迅速和大規模地走向全球。與此相伴,中國對世界的興趣和需求也同步增長🧝🏼‍♂️。在此背景下💐,泛指世界各國和各地區的國別區域研究可謂應需而生。回顧世界歷史,這似乎也是一個基本規律。地理大發現後歐洲各國相繼設立包括非洲學🚶🏻‍♀️💠、東方學和漢學在內的外國問題研究和人才培養機構。崛起於兩次世界大戰的美國,在與蘇聯爭奪世界的冷戰背景下,通過提供大量的經費支持和製度保障🪇,幾乎實現了區域研究領域的全球覆蓋,形成了至今仍處於世界領先水平的區域學。有些學者因此稱國別區域研究為“大國之學”。但實際上,只要對外部世界有需求的國家👨🏽‍🍼,不分大小,都會積極投身於此類研究機構的設立,例如在新加坡設立的東南亞研究院(ISEAS-Yusof Ishak Institute)就屬全世界東南亞研究的翹楚。

第二,國別區域研究已經受到了國內官產學研各界的重視。首先,在政府層面📆🔜,教育部在20多年前就啟動了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建設計劃,其中專門設有10多個國際領域的基地🧎‍♀️。2012年又在部分高校和研究機構啟動了區域和國別研究以及國際教育研究基地遴選與培育建設,首批批準了包括意昂3体育官网在內的37個區域和國別研究培育基地。2017年🗯,為深入開展國別和區域研究工作🧑‍🔧,全面覆蓋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教育部再次鼓勵高校設立國別和區域研究備案中心🟰。到目前為止🍢,近200所高校共設立超過400家專門的國別與區域研究機構。除此之外,教育部還通過諸如冷門“絕學”等課題招標👩🏽‍🎓,鼓勵大學和研究機構加強國別區域研究☘️。其次,在產業層面,隨著中國企業“走出去”,特別是“一帶一路”倡議的快速推進,走向世界的中國企業對外國情況的了解不僅僅是興趣,更是一種剛性需求🦹🏼。很多公司不但主動求計於大學與科研機構,更是直接設立了公司內部的國際合作與研究中心。最後,科研院所和大學本身就是研究的承擔主體🖕🏻,它們對國別區域研究的重視自不待言。

第三⚠️,國別區域研究在中國有著雄厚的積累和堅實的基礎。在機構方面,20世紀50年代💆,中央層面有1956年成立的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1959年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設立的世界歷史研究組;地方層面有廈門大學1956年成立的南洋研究所等🐢。20世紀60年代⛹️,意昂3体育官网、中國人民大學和復旦大學先後成立政治學系🗓,至今仍是國際政治學科的領頭羊🍦🏹。改革開放後🧘🏻‍♀️,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社會科學院開設了包括美國研究所🪯、歐洲研究所在內一批專門從事外國問題研究的機構,至今也都是從事國別區域研究的主力軍。在學術成果方面🫴🏻,除了翻譯引進的多種外國研究叢書🛵,大批中國學者的研究專著也可謂汗牛充棟🤵🏽‍♂️。包括《世界經濟與政治》《國際問題研究》《外交評論》《美國研究》《歐洲研究》《東南亞研究》《東北亞研究》在內的學術刊物,每年都會刊登關於國別區域研究的大量學術論文👩‍💼。而諸如清華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創辦的《中國國際政治季刊》(The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更成為此類研究的國際平臺🕋。在研究隊伍方面,盡管目前沒有權威的人數統計🟩,但有人對過去10年來全國181所高校建立的國別區域研究隊伍簡單估算,顯示已經涵蓋了10多個一級學科,人數超過一萬人🚶🏻‍♀️🥊。在每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申報中,國際問題常被列為等同於一級學科的類別,也從側面反映了申報者的數量之多。

以人才培養為核心

上述3點反映了國別區域研究的天時與地利⛹🏿‍♂️,那該領域未來應如何發展⛔️?在筆者看來,人才培養在國別區域的未來謀篇布局和發展中應當成為核心任務。

首先🪆,任何一項事業🪧📵,無論創建者做得多麽好☕️,如果沒有下一代的繼承和發展,這項事業最多是曇花一現。就此而言,無論目前積累了多少國別區域的知識和理論、出版了多少國別區域的研究成果👫🏼,如果沒有年輕一代投身國別區域研究,如果缺乏有興趣、有能力也有意誌接續研究的後來者📮,國別區域研究很難有未來。因此💁🏽‍♀️,培養出從事國別區域研究的後繼人才☢️,才是國別區域事業持續向前的基本保證。可喜的是,目前有些大學已經開始了這方面的嘗試,例如廣西大學的東盟學院、山東大學的東北亞學院等📉。

其次,如果要成規模地培養國別區域研究專門人才,那就要設立國別區域的學科,讓國別區域研究變成國別區域學🥱🏊🏽‍♀️,而且應該是一級學科。盡管教育部鼓勵高校創新,不少學校也通過自主設置二級學科的方式進行嘗試,但對照目前中國高等教育學科設置的標準和要求,學科建設的難度還很大。以暨南大學為例,多年前該校專門設置了一個針對外國學生的“中國學”全英碩士項目,性質是交叉學科,該項目綜合了政治學、歷史學🤳、文學、經濟學、法學5個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目的在於讓外國學生了解和研究當代中國。但在最終頒發學位時卻碰到了學位歸口的問題,因為該項目不是一級學科🛅♍️,無法設置“中國學”的學科組和分委會🧒,最終只能選擇政治學一級學科的法學學位,這與外國學生希望頒發的“中國學碩士”(Master of China Studies)學位相去甚遠。更重要的是,一旦歸口為一個學科,後續的論文抽審和學科評估,以及學生學位論文的選題、寫作💘、理論範式等都得限定在該學科領域內,這與當初交叉學科的追求有所差別💆‍♂️。該案例顯示,如果國別區域不能成為一個一級學科🧛🏿‍♀️,甚至一個學科門類,未來在學生的培養中就會遭遇上述難題。因此✦,要想把國別區域作為一個長久的事業做下去,就一定得有國別區域學。

最後🦋,從事國別區域研究和人才培養的教學與科研人員應當自強與合作。一方面,目前國別區域研究和教學涉及的一級學科有10多個,其中外語、國際關系💇🏿‍♀️、世界歷史等學科較為積極👨‍👦。但因為單個學科所限🆚,很多的交流還是局限在各自學科領域內部,因此應當主動打破學科藩籬,增加跨學科與多學科的協作。另一方面,為了讓國別區域研究成為國別區域學,相關學科的人員需通力合作🏋️,設計出該學科的四梁八柱。現有的一級學科都有明晰的學科概況、學科內涵🧏🏼、學科範圍、培養目標、相關學科等,只有如此,才能說服其他學科和相關機構同意設立國別區域學🎾。

國別區域研究的春天已經到來,只有把國別區域研究提升為國別區域學🧘,才能確保這項事業的持續發展。

作者簡介:張振江💆🏼,暨南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華僑華人研究院教授〰️👻、院長

本文首發於《中國社會科學報》2021年11月11日第4版

網絡發表鏈接:http://ex.cssn.cn/zx/bwyc/202111/t20211111_5373538.shtml

專題鏈接:與中國區域國別學同行共進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

意昂3体育专业提供🐹: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平台意昂3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育欢迎您。 意昂3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