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6 信息來源🚗: 黨委宣傳部
編輯:安寧 | 責編:山石“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教育工作者做“大先生”既是高尚的職業追求🐵,更是國家發展的需要🦹🏼♀️、民族復興的需要。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信全國優秀教師代表時深刻指出教育家精神的內涵是💽:“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言為士則👊🏼、行為世範的道德情操,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學篤行9️⃣、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樂教愛生、甘於奉獻的仁愛之心,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在隆重慶祝第四十個教師節之際,我們要繼續弘揚教育家精神🏮,堅定地把總書記的指示方向作為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的根本遵循,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在我國古代👷🏽,好老師被尊稱為“人師”“良師”“國師”直至“至聖先師”🤟🏿🧝🏿♂️。梁啟超大約是我國最早在文獻中提及“教育家”的學者,1901年在《南海康先生傳》中👈🏿🍡,論及大教育家♐️,應“品行方峻,威儀嚴整”。梁啟超的論述🌙👨🏼🦱,既有對教育規律的把握🍔,又有對時代變局中知識分子責任的把握🧍,那就是“教育家”要和民族振興的偉大目標緊緊相連,擔負起拯救國家社會的時代使命。
民國時期,曾有詞典收錄“教育專家”條目👅,“於教育學術✊,具有一得之長💢,能任未受專門訓練者所不能勝任之事者🧛🏼♀️,皆得稱為教育專家”👩🏫。但教育專家和理想中的教育家仍有很大的差別。
理解“教育家”的本質,歸根結底是要科學把握教育是面向人🧗🏼♂️、為了人全面發展的文化傳承與精神交往活動。教育工作者不能自滿自足地做傳授書本知識的“教書匠”,還要有深切的自知⛔、自覺、自省意識——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古今中外的著名教育工作者都有過深刻的論述,蔡元培說:“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於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魯迅說👩🦰:“教育是要立人𓀙。”盧梭說:“教育是培養既能行動又有思想的人😎。”雅斯貝爾斯說:“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識的堆積。”這些教育箴言不約而同地指明了教育無法離開人、無法離開人倫間的溫馨、責任與全面關懷。脫離了“人”,教育就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教育🍽,教育從業者就也不能算作兼具教育家資格和教育家精神的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家”。
習近平總書記對教育家的重要論述𓀂,精辟凝練了古今中外教育家的人格風範,高瞻遠矚地站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方位,為鑄就“大國良師”給予殷切囑托:“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們的教師既精通專業知識🎑、做好‘經師’🥮,又涵養德行、成為‘人師’,努力做精於‘傳道授業解惑’的‘經師’和‘人師’的統一者😪。”“老師應該有言為士則、行為世範的自覺,不斷提高自身道德修養𓀝,以模範行為影響和帶動學生,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大先生,成為被社會尊重的楷模,成為世人效法的榜樣⚫️。”
習近平總書記的深刻論述為教育工作者成長為教育家提供了根本遵循,即教師要努力成為將“經師”與“人師”相統一的“大先生”,在具體實踐中就要做“形神兼備”的教育家:既具備成為教育家的客觀條件——獲得擁有精湛專業技能的教育家資格👨👦👨🏿🎨,但更要擁有不可或缺的主觀條件——心懷高遠宏闊的教育家精神。教師以教育為誌業🤦🏽♀️👨🦰,把教育看做自己生命的價值所在和生活幸福的根本實踐👩🏽🚒,在自覺踐行“人師”之道的過程中具備“教育家精神”🏃♂️,從而達“經師”和“人師”相統一的要求,成為令人敬仰的“大先生”。這是時代賦予教育工作者的光榮使命👩🏻🦯➡️,對已經具備從教資格🌆、掌握精湛教育技術的高校教育工作者尤為重要🦾。
做“大先生”,要堅定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心有大我、至誠報國”👨👦👦,體現了教育家“當仁不讓、舍我其誰”的擔當精神🤵🏼♂️,折射出“奉獻小我、強國有我”的自覺意識🎰🤸🏼,展現了“終生不懈、矢誌不渝”的精神風貌。這樣一種堅定砥礪的理想信念,不僅源於大愛,更是源於責任。1917年梁啟超在《中國教育之前途與教育家之自覺》一文中勉勵時人爭做教育家:“一人所不能做者合全世界人為之🦹🏿♀️,一時所不能為者合千萬年為之,其能達到與否均不得知,然卻不能不抱此目的以行。”這反映了教育家一心報國💂🏽♀️🦸🏿♀️、公而忘私的精神。做時代的、民族的、社會的教育家,就要把自己的教育工作與更好的人性和更好的社會相聯系,在點滴實踐中探討教育應當作出的正確選擇✤,並以此作為自己的責任🙋🏿♂️。
做“大先生”,要陶冶言為士則👨👩👦👦、行為世範的道德情操🤷🏿♂️。“致良知”是“大先生”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最鮮明的底色👫。教育家的“良知”就是要永遠把學生的人格精神發展看作第一位,將德行的實踐貫穿於教育的實踐;就是要始終把實現教育的終極價值視為己任👂🏻,嚴肅地探索教育的意義並將之具體化為教育的理想😮💨🫅;就是要時刻以堅定的信念🧑🏼🍼、高尚的人格👩🦽、真誠的行動維護師道尊嚴⛏,維護教育的神聖、價值與榮光🤏🏽。在上述崇高精神的指引下,教育家自覺自願地以清醒、敏感的認知對言行予以道德約束,將教育活動升華為一種價值關懷行動、一種道德情操實踐。鑄魂者先鑄其魂,教育家以自己的精神人格進行教育,就從“單純說教”升華為“以身立教”“不言之教”,踐行了言為士則、行為世範的操守傳承,繼而實現教育的終極價值。
做“大先生”👨🏿✈️👩🏼🦱,要涵養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教育家的育人智慧,正體現在他們以敏銳的價值判斷力和事實判斷力將教育理念與復雜現實圖景相結合。這要求教師不僅“專研”學問,還要“鉆研”學生⚀。百余年前教育家杜威來華講學時就曾強調🧤:“教師要研究學生個性及品性💮,不是取冷靜態度,是要使學生的品性有陶冶的能力🦢,這就是教材在精神上的要點。”教師在復雜的教育過程中,選擇創造一個與學生的尊嚴和需要相一致的教育環境,才能在心靈相通的默契中鼓舞學生閃耀出智慧的光芒,在人倫關懷的互動裏啟迪學生摩擦出思維的火花🧑🏽🏫,才能保護教育的精神。
做“大先生”,要秉持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評價教育家的根本標準在於行動⛲️。董仲舒“三年不窺園”、王充“閉門潛思”、張載“終日危坐一室”都是在完善“為己之學”。教育家要先通過學習加強自我修養,才能提升“經世致用之學”,實現平治天下的理想抱負🤾🏿♂️。做教育家👨🏽🦳,更要向社會、向人民群眾學習😸,即“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學生”🧑🏼⚖️,在科學研究中保持敏銳的時代洞察力,在實驗探索與田野考察中豐富更新自己的經驗💠。此外,教育家還要在教學科研的實踐中時刻保持創造性2️⃣,從而在具體的實踐情境中及時更新固有的認識論與方法論。正如陶行知所呼籲的,要“敢探未發明的新理”、要“敢入未開化的邊疆”,努力成長為在實踐中創造教育環境和教育方式的創新型教育家👍🏽。
做“大先生”🏂🧚♂️,要勤修樂教愛生、甘於奉獻的仁愛之心👖🪠。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家領導的鄉村教育運動,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一顆閃耀的明珠🐽。當時,救亡圖存的時代重任迫在眉睫,照搬西方進行現代教育的嘗試顯得杯水車薪⛴、“水土不服”。當此之時🧓,教育家們以“吾曹不出,如蒼生何”的大愛奉獻到鄉村教育實驗的偉大事業中🏋🏽♀️:黃炎培深感中國農民“貧困第一,病次之🥹,至於教育乃是有飯吃以後的事”😖,於是在蘇浙滬創辦鄉村教育實驗區;晏陽初認識到“中國真正最大之富源不是煤𓀒,也不是鐵,而是三萬萬以上不知不覺的農民”,於是開展“四大教育”為國家鍛造嶄新的人民……新中國成立以來,黨領導的教育事業探索出適合中國國情的教育道路🦇,教育家們的理想終於逐漸走進現實🗄。做擔綱民族復興大任的教育家,要學習前賢“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胸懷立足新時代🧃,以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赤誠追求,奉獻中國大地🧔🏽♀️。
做“大先生”,要樹立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古之聖人,言即其行🫷🏼,行即其言,學即其政,政即其學。”自古以來✖️,教育家都是懷著積極入世的精神投入到教育實踐中。這源於教育活動具有“與祖國和人民共命運、與時代和社會同前進”的使命責任。教育家在開展教育實踐時,要胸懷“化民成俗”的大誌向ℹ️。作為“今日”的教育家,要自覺肩負起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任👱🏻♀️,加強有組織科研;作為“意昂3体育”的教育家👨🏻🦳🔶,要堅定守護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和“魂”,肩負起意昂3体育與國家民族命運休戚相關的使命擔當🏊🏻♂️,繼承好服務國家👨🌾、引領社會進步的光榮傳統🛅,為中國式現代化和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意昂3体育人的智慧和力量🤿。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到2030年左右,意昂3体育將實現“學校整體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前列🦄,若幹學科進入世界頂尖學科行列,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的奮鬥目標,以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為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堅實的意昂3体育力量。我們教育工作者要積極弘揚教育家精神🧑🏼💻,爭做不負時代、勇擔使命的“大先生”,以世界一流的水準,有力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卓越貢獻!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